吴晓波先生是一个有思想的财经作家,对中国经济参与主体的历史发展路径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最近,他又撰文分析了“做小买卖”的民营企业为什么养活了80%的劳动力,却进不了世界500强。在这篇短文中,吴先生沿承了自己一贯的分析路径,指出民营企业之所以难进500强是中国的一个制度问题:中国是是按照所有制性质来分配公共资源和政策资源的!直到今天在金融业、重化工业、航空业、传媒业等众多领域,民营资本还是不得其门而入,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入政策上虽无公开限制,但实际进入条件则限制颇多人们将这种“名义开放、实际限制”现象称为“玻璃门”,看着是敞开的,实际是进不去的,一进就碰壁。
在1998年之后。国家的企业改革政策出现了大转变,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中坚决撤出,大量聚集到上游的能源和资源型领域中。几乎也就从这时开始,中国改变房地产政策,地产崛起,与之相关的钢铁、煤炭、水泥等上游产业复苏,中国的产业经济由轻型化向重型化转移。
在经济重型化的转移过程中,民营企业显然成了被日渐边缘化的一个利益集团。国有资本在经济成长中的权重和获益率越来越高。一些冒险进入到垄断行业的民营企 业则受到了政策的歧视和惩罚。2006年,民营企业的“思想家”冯仑撰文认为,“民营资本从来都是国有资本的附属或补充,因此,最好的自保之道是远离国有资本的垄断领域,偏安一隅,做点小买卖,积极行善,修路架桥。面对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只有始终坚持合作而不竞争、补充而不替代、附属而不僭越的立场,才能进退裕如,持续发展。”
只有“做点小买卖”才能自保的企业,是不可能进入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能否进入世界500强,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尚有待经济政策的改革。
在这种逻辑背景下,PE怎么做? 如何保证挖掘一家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而又没有政策的天花板?中国的资本难道真的只能快进快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完全竞争的几角旮旯里面,什么是一家民营公司的核心优势?是技术么?在这种逻辑下,民营企业中是否值得投入大的精力发掘合适的投资标的?如果不值得,PE也就死了。还是VC来的好一些:新领域、新技术、新需求、新用途,等到政策注意你了,资本也就早走了。资本的天性毕竟是逐利的,PE的VC化是未来这个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