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读书日记

前言

翻了翻寒假日记发现一天到晚在玩觉得大事不妙
于是准备写写读书日记,可能就是一点点感想和过量碎碎念

Day0 25-01-26

《南方高速》其实是23号读的
书名:《万火归一》
页码:p1-p36


P2-3“时间的概念只属于那些还没有愚蠢到选择星期天下午从南方高速返回巴黎的人”
当没有事物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时,时间还有意义吗?
「在狭义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需要用可观测量定义」


P7-8"简直感觉不到车流在挪动,哪怕只挪一点点,哪怕是不断地发动、停车、急刹车,哪怕永远不能摆脱一挡,也不能摆脱令人恼火的失望,一次又一次地从一挡变成空挡,不断地踩刹车,拉手刹,停车,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仿佛没有尽头。"
开开停停已经让我回忆起高中放假回家堵车的时候晕车的感觉了


作者从写实转换到奇想的笔法很自然,当我发现这是一场离奇大堵车时已经来不及了x
啊怎么堵了四五天?啊怎么弃车跑路了?啊怎么服药自杀了?啊怎么这么多自救小队?末日来了?
人们坐在车里每天听着捏造出来的流言蜚语,视野里只有永恒不动的车辆与树木,绝望感让人如坐针毡
这样的大堵车为人与人的亲近打造了天然的环境,但是人与人之间依然是隔着一层障壁的
自救组织、人们互相施以援手的行为都是实在的,但是人与人的亲近是由于大堵车的特殊背景被迫形成的。在缺水少粮,连毯子都要共享的状况下,每个人只有选择聚集在一起才能有撑到巴黎的希望。
小说中出现了明显的对照组:村民。自救小队派出的去村庄花钱买淡水和食物的人被排斥,甚至被村民合伙揍了。只要想从高速下去,就会被村民用石头扔。
这样冷漠无情的塑造,其实就是在正常情况下,对别人的遭遇冷眼旁观甚至熟视无睹的人们。如果没有堵车的大环境,这些高速上的人们也会和村民一样。
读完整篇小说,里面没有出现一个在高速上的人的人名(伊薇特,一个出现在信里的女人的高光时刻),即使是作为读者阅读视角的工程师也只是以其职业代称,有时也用标志404代指。要么是职业,如工程师、军人;要么是车的型号,如王妃、陶努斯;要么是年龄大小和性别,像男孩、老太太。
虽然工程师和开王妃的姑娘陷入了爱恋,可到了分别时刻,他仍然不知道她的名字。因为人与人之间根本没有熟知对方的必要,于是只要一个符号化的代称就够了,即使堵车了四五天。
在故事的最后,车子终于可以向前行驶了,很快就会到巴黎了。工程师都在考虑他和开王妃的姑娘的未来了,可是王妃只是向前,追上王妃只是徒劳的念想。
在一开始,工程师和所有人一样期盼堵车尽快结束;到了最后,只有他希求重回堵车的状态。前后心态的转变事实上是只有在堵车的情况下,人与人才会亲近,工程师去分发食品、探望病人、分析形势,等王妃上的女孩来自己车上看着满天星斗和云彩;等到道路畅通,这段快乐时光就不可能延续下去,所有人只会朝着巴黎飞驰而去。
“初衷是载人飞驰的机器,却把人困在了这机器丛林中。”“车前的天线上,红十字旗帜还在猎猎飘扬,车已经跑到了每小时八十公里,前方的灯火越来越明亮,只有一件事他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匆忙,为什么深更半夜在一群陌生的汽车中,在谁都不了解谁的人群中,在这样一个人人目视前方、也只知道目视前方的世界里,要这样向前飞驰。”
工程师和王妃是否会再续前缘其实根本不重要,因为人与人相疏离的结局是注定的。
《南方高速》可以说是一部反乌托邦作品,互助的温情时光只有在堵车的背景下才成立。在正常的秩序下,人们就会重回冷漠的生存状态,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难以打破。堵车好像是现实的镜像世界,令人焦躁不安的无秩序下人们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像梦一样。可是梦总是要醒的,无论美梦或是噩梦,而现实生活又是如此难以改变。工程师的绝望,也是我的绝望。


后记:习惯性大雅查了个重发现30%吓晕一看是因为引用了原文,删了就0%楽。

Day2 25-01-28

书名:《万火归一》
页码:p37-p85


《病人的健康》其实就是知道答案但是还是被惊到
妈妈从第一次轻轻地吻了一下信纸到看到回信后疑惑为什么没有一个秘密的称呼到一句话也没说又不耐烦再到自己已经不写回信了,其实已经能感觉到妈妈知道阿莱杭德罗的回信是家人编织出的善意的谎言了
而等到科莱丽雅姨妈病情危急去世的时候,家人们依然瞒着妈妈,继续着一出又一出的隐瞒喜剧
于是妈妈也装不知道,在病痛与亲人的去世面前表现得安然甚至柔和
这是读者已经感知到的答案
最后“阿莱杭德罗的最后一封信到了”的时候甚至想到了「假作真时真亦假」


《会合》读完眼前出现好多作家
切·格瓦拉的“我想到杰克·伦敦都一个老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倚在一棵树干上,准备有尊严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读完就想到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挑一棵自己喜欢的树,在树下被帮助结束自己的生命。
又想到《西线无战事》,但是没怎么看所以先略
看战争题材的小说最喜欢的其实是海因里希·伯尔的风格,但是他的废墟文学全是一个味,可惜
最有冲击力的是我的梦里路易斯把脸撕下来却没有人接手的情景
把树冠图案看成有形的节奏让我想起了高中时从树间看LED灯,那像是一首回环往复的小夜曲
“然后,就在这图案的中心,现出一颗明星,一颗不大但是颜色湛蓝的星星,虽然我对天文学一无所知,甚至无法判断它是恒星还是行星,但我确定无疑,它既不是火星也不是水星,它闪烁在慢板的中心,闪烁在路易斯话语的中心,光亮无比,绝不会让人误把它当作火星或是水星。”
这样的文字实在有画面感,我几乎要把它认为是我自己的回忆了

Day3 25-01-29

书名:《万火归一》
页码:p86-p121


《科拉小姐》科塔萨尔真魔幻现实主义的神!
内聚焦视角转换流畅,在一句话内就能进行转换而不用分段切割。
科塔萨尔把握控制宝贝儿子的母亲、青春期急于展现自己是男子汉的少年和年轻的护士小姐的心理绝对出神入化,一开头就已经让人拍案叫绝了
在同一个时空里,两个人的行为活动是交融的,所以心理就像水一样可以自由地流动;同时,每个人由于在这个医院里扮演的角色不同,视角也局限在某一区域:母亲的视角总是和儿子的病房相关,有时在楼上楼下徘徊;科拉小姐作为护士总是在巴勃罗的病床边;巴勃罗是病人,视角在病房内;马尔西亚是做手术的医生,视角在手术室。
一看到“十有八九他会平安无事”就预感可怜的小男孩要去世了,尽管明明只是一场简单的阑尾手术,却意外频出,在科拉小姐的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手术比预料中的长,巴勃罗也发起了很高的高烧
事实上,主要人物有四个,母亲、马尔西亚和巴勃罗、科拉小姐。前两位是成熟者的代表,后两位是不完全成熟者。其中科拉小姐最为特殊,和其他三者紧密相连。在母亲的眼中,科拉小姐只是个不懂事的丫头;在马尔西亚的眼中,科拉小姐是一个很嫩的护士,没有什么经验,需要学一阵子才能在医护领域中混下去;在巴勃罗眼中,科拉小姐是个年轻漂亮的刚当上护士的女孩,因此他也不那么敬重她,但是亲近她。
其实巴勃罗和科拉小姐都是自尊心很强的年轻人,通过轻视别人来显得自己成熟,却依然与成熟的世界格格不入。
于是整篇小说都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轻视与被轻视的关系。母亲控制巴勃罗,轻视科拉小姐,科拉小姐控制巴勃罗,巴勃罗和科拉小姐互相轻视。
科拉小姐实在是年轻的医护人员,会为了患者而哭,但是也许不止于此,科拉小姐央求巴勃罗叫的“科拉”、她落下的吻、将要流下的泪是挣扎着认同巴勃罗和她是同样的不成熟者的标志。
整篇小说是流畅的又是破碎的,顺着时间叙述,而空间上由于内聚集总是只关注当前时间下最重要的一个空间内几人的心理活动,没有丝毫冗余感。

Day4 25-01-31

书名:《万火归一》
页码:p124-p158


《正午的海岛》就像一个清醒地知道自己在经历一个美好的梦,但是猛地惊醒时还是会一阵心悸。
马利尼被梦幻的小岛吸引,去了解希罗斯岛,学习希腊语。登上小岛后和岛民打成一片,决定隐居于此都只是他站在飞机上眺望时的美好的白日梦罢了。他向往着改变,走出条条框框束缚的生活,却没有真正打破现实,只是沉浸在自己丰富多彩的幻想中。
到了结尾,飞机坠落,这座岛上唯一的新事物就是那个两眼圆睁的尸体。


《给约翰·霍维尔的指令》科塔萨尔才是一盒巧克力吧,每天都有不一样的惊喜。荒诞派戏剧的味道,
观众莱斯在幕间休息的时候被挟持着去代替霍维尔表演,看似简单的指令却没有给他多少自由发挥的空间,他被困在演员用言语和行动织就的网里。
埃娃要死了,但是为什么呢?莱斯不明白,读者也不明白。但是莱斯知道如果照这样按部就班的演下去,埃娃就会被他们杀死。所以莱斯尽力地反抗,挑战着“他们”,他接近成功了,也因此被毫不留情地赶走了。
观众是正常的,他们抱怨中途更换演员,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说服自己接受。
莱斯被赶走了,埃娃无可避免地走向死亡。莱斯逃出剧院,路遇真正的霍维尔,他们都尝试过拯救埃娃,可是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每回都失败了。
霍维尔说各逃各的,这样也许有一个人能逃脱,莱斯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逃跑,不能一直这样稀里糊涂地逃下去,但是没有人能回答他,解答他的疑惑。
“路灯下,他看见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玫瑰巷。远处便是那条河,还有一座桥。总会有桥,总会有街道,让他跑下去。”
莱斯自觉不能一直逃下去,可是逃亡是无尽的,连他自己也不知逃亡的结局是什么。

Day5 25-02-01

书名:《万火归一》
页码:p159-p212


《万火归一》其实是我拿到书看的第一篇小说,第一次没看明白,再看一遍感觉清晰了一点。
古代罗马和现代巴黎的时空中的两段三角恋被有意地融合了起来,古代罗马的总督想要得到妻子伊蕾妮的爱,得不到后不惜通过毁灭妻子倾心的角斗士马尔科来转移自己性的不满足所带来的痛感;伊蕾妮恨透了虚伪、阴险的总督,而爱慕原生态力量的代表马尔科。她的爱被总督发现,面对情人的死亡,她只能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将总督咒骂个遍,默默看马尔科一步步迈向死亡。而相对应的现实巴黎的让娜,在罗兰与索尼娅劈腿而得不到罗兰的爱后,只能一个人孤独地躺在沙发上,吞食安眠药,死在无声的猫身边。她们共同的结局都是走向毁灭。总督和伊蕾内被大火烧死,让娜自杀而死。


《另一片天空》拱廊街就是男主心中的伊甸园,是他渴望摆脱枯燥的日常想进入的这片天空:这里有适合游荡的迷宫般的小巷,有他的妓女情人,有连环杀手,有神秘南美佬...然而这片天空终究是易碎的,虚幻的,现实的强大惯性最终还是紧紧地拽住他的双脚把他重新拖回了日常的轨道。
日常的家庭责任深深拉扯着“我”,于是幻想出来的美丽花圈上的花朵一点点凋零,“我”离那另一片天空也越来越远,可望而不可即。


总结:整本《万火归一》看下来总有人要死,所以说生与死真是永恒的主题啊。有的人为了自己虚幻的梦想惨烈地死亡,有人的死亡本身就是虚幻的、弄不明白原因。

Day6 25-02-02

书名:《西方文化概论》
页码:p242-p285


P274:"在法国,胡格诺派教徒虽然在战争中败于天主教徒,但是仍然牢牢地控制着法国南部的大片地区。"
image
「对法国人而言,16世纪不是一段幸福的时光。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年在位)统治的大部分时间以及大部分国家财富消耗在了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战争中。1559年,卡托-康布雷齐和约缔结,战争告一段落。然而,这个军队几乎消耗殆尽的国家还来不及喘息,法国天主教徒和后来通常被称为胡格诺派(通常是这样称呼的,但不完全准确。胡格诺派是加尔文宗。法国新教徒不全是胡格诺派,也许有很多人不喜欢被称作胡格诺教徒。然而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在这类书中,“胡格诺教徒“可以被看作“早期法国新教徒”的同义词。这个词的词源不太清楚。)的新教徒就开始互相残杀。
直到1598年南特敕令颁布之后,他们才停止战争,或者以某种程度上说,法国暂停战争达87年。在此之前的36年里。,法国爆发了8次内战,经历了一次朝代更迭(波旁王朝取代了瓦卢瓦王朝)。这些战争并非纯粹的宗教战争,地域情结、社会阶层以及国际政治等诸多因素都是这些战争的诱因。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历史上最大的滋事者之一,竭尽全力把时局搅乱。至于社会阶层,胡格诺教徒在城市中产阶级中势力强大,而且有大概一半的贵族也是新教徒。相比之下,在大部分地区,农民仍然是天主教徒。」

posted @   media-naranja  阅读(3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相关博文:
阅读排行:
· DeepSeek-R1本地部署如何选择适合你的版本?看这里
· 传国玉玺易主,ai.com竟然跳转到国产AI
· 自己如何在本地电脑从零搭建DeepSeek!手把手教学,快来看看! (建议收藏)
· 我们是如何解决abp身上的几个痛点
· 普通人也能轻松掌握的20个DeepSeek高频提示词(2025版)
点击右上角即可分享
微信分享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