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实验的反思

 

    在实验中,大体的心路历程是这样的,Lab1-Lab2的好奇与新鲜感,Lab3-Lab5由编程到放弃到崩溃再重新拾起勇气,Lab6的新鲜感。个人感觉在Lab3-Lab5的时候,对于个人的挑战还是相当大的,特别是在Lab3中不断变化需求,在Lab4-Lab5中几近重构所有代码,真实模拟了以后可能会遇到的现实工作中不断变化的需求与重构的压力。

    但是,我认为实验的结构可以进一步的优化,在这里提出一点个人的意见。首先是实验的设置,在Lab3中我们做的叫做“面向可扩展性的编程”,以及在Lab5中”面向可理解性和性能的实验”,在Lab3后,由于已经摆脱了MIT或者是CMU实验的给出的一些限定,我们可以尽早的将findbugscheckStyle这样一些工具使用在Lab3中,并在Lab3开始,提高对于可理解性的一些要求,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所以建议将Lab3的实验作为一个大作业来完成,将Lab3-Lab5的实验要求统一发布,我们既然去写,就应该学会在所有的指标之间进行Trade-off,并且设立一种统一的评价方式,分别对不同的指标进行打分综合给出大作业的实验成绩。并且可以适当的提高实验部分的分数,在上学期的计算机系统(csapp)中,实验和作业的分数占比达到了50%,感觉软件构造课程的实验量并不轻松,所以将实验和相关blog书写分数提高到50%可能更加合理。

posted @ 2018-06-17 13:33  匆匆那年匆匆走  阅读(14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