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悟】Say No

在外企工作,发现老外和国人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是:老外很懂怎么“say no”。国人大多都很“实在”,一般要么不“say no”,加班加点蒙头肝。要么“say no”了,但是理由半天说不明白,别人只以为你能力不行,故意找茬。

正常接需求

举一个自己的例子。我们做的是数据仓库,来了一个新需求,需要加载一批新的数据文件(外汇交易数据)到系统中来。
在和产品对接需求的时候,我发现一件奇怪的事:一般新进来一批数据,都会做“标准化”,因为我们系统汇集了多个上游的数据,而每个上游的数据格式都不一样。但是这批数据不要求做标准化。而是直接原样加载进来即可,原话是“load as is”。
这个需求和标准的流程不符,但同时又非常简单。我和组内几个同事讨论了一下,最近手头活也不多,决定接下这个需求,新建一个模块,专门处理类似的需求。

Ask Why?

到这里一切都很顺利,开发也很顺利,从需求分析到上线一个月不到就都搞定了。问题在于,后面和英国的架构师“review”这个新项目时,他提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

这一下我就被问蒙了。我说:“这不是我们要做,而是上/下游需求的呀?”

他说:“但是这个需求不符合我们的标准流程,我们是一个数据仓库,而不是一个文件系统,其他人不能随便扔一个文件过来就要放到我们系统中。”
他继续说,“这件事我们做和下游做,成本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对于整个公司而言,谁做都可以。但是我们不能被其他人牵着鼻子走。他想要让我们做,就必须论证其必要性”

角度不同

我仔细地想了下,他说的也很有道理。因为我们两个人的角度不一样。
站在我的角度,我对于需求的态度是“来者不拒”,因为多接需求意味着多产出,多绩效。
站在他的角度,他更在意的是系统的“稳定性”和流程的“标准化”。

在前几年,我们的系统处于扩张阶段,我们当然希望越来越多的上游将数据加载到我们系统中来,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下游使用我们的数据。这个时候,当然应该“来者不拒”。
而在最近一两年,不论是外部经济大环境,还是整个公司内部,都处于收缩中,那么,“稳定性”就更重要。

我接受了他的建议,但是我们这边代码测试流程都走完了,怎么办呢?我们决定,现有的先保持不动,后续如有大的修改,需重新论证项目的必要性。

启发

经由这件事,我有两个启发:

  1. 及时调整战略思想,和公司步调保持一致。
  2. “say no”是个技术活,是拒绝,但不是不留余地的全盘否定。给对方保留一线余地,后面还有反复拉扯的空间。在拉扯中,找到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平衡点。
posted @ 2023-09-03 15:18  MaxStack  阅读(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