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数的发现到匿名化社区

 

  奇葩说第六季有一个辩题是“网络社区,究竟是匿名化好还是实名化好”。观众用票数支棱起了匿名化的大旗。在我看来,这不仅是观众的选择,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进程。

 

  在谈与虚拟世界有关的议题之前,我想先来讲讲数学中有关“imaginary number”的历史。“imaginary number”的意思是“想象中的数”或是“不存在的数”,现在则被翻译为常见的“虚数”。虚数这一概念从诞生起就持续不断地受到谴责,尽管命运多舛,随着现代数学和现代科学的发展它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份子。可以说如果没有虚数,我们的核物理、材料化学等众多基础学科就会像刘慈欣在《三体》中写的那样停滞不前,如被“智子”封锁一般。

 

  虚数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是在1545年,意大利数学家卡尔丹诺对三次方程的根式解的研究著作《大术》中。那时并没有平方数为负数的情况,因此卡尔丹诺认为这仅仅是个形式表示而已(实际上卡尔丹诺虽然数学造诣不错,但他书中的三次方程一般根式解并不由他本人得出,而是剽窃数学小天才塔尔塔利亚的作品)。负数在那个年代本身就是令人怀疑的,因此负数的平方根就更加荒谬了。因此虚数虽然诞生于此,却像个寡妇的弃婴(负数的副产品)一样被扔在了一旁。

 

  直到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在其《几何学》中第一次给出“虚数”的名称,并和“实数”相对应。虽然如此,笛卡尔仍然称“虚数”的本意就是指它是虚假的。与牛顿同时代的莱布尼兹则认为:“虚数是美妙而奇异的神灵隐蔽所,它几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两栖物。”欧拉尽管在许多地方用了虚数,但又说:“一切形如,√-1,√-2的数学式子都是不可能有的,想象的数,因为它们所表示的是负数的平方根。对于这类数,我们只能断言,它们既不是什么都不是,也不比什么都不是多些什么,更不比什么都不是少些什么,它们纯属虚幻。”

 

  因此在虚数的发展过程中,虽然逐步被大量使用,但其地位仍然相当低,人们对它的实际用处一无所知,在实际生活中也似乎没有用复数来表达的量,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这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卒子。

 

  直到19世纪初,高斯系统地使用了i这个符号,并主张用数偶(a、b)来表示a+bi,称为复数,虚数才逐步得以通行。随着高斯引入复平面,哈密尔顿引入四元数,复数的研究才开始步入正轨,复数这一概念随着其应用范围愈加广泛也得以被承认。

 

  说完虚数的发展历史,我们再来看看虚拟社区的发展历史。

 

  20世纪50年代末,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简称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互联网的前身。(在解决三次方程一般解的过程中,数学家们也是先从几种基本的三次方程解起的,这和互联网的兴起是多么相似!)

 

  到了70年代,阿帕网已经有了好几十个计算机网络,但是每个网络只能在网络内部之间互联通信,不同网络之间仍然不能互通。为此,ARPA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支持学术界和工业界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想用一种新的方法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互联互通,形成“互联网”。研究人员称之为“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至今。(虚数的概念不也是这样草率且跌跌撞撞地发明出来的吗哈哈哈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化,网络社区也逐步兴起,各种论坛层出不穷。国外的脸书推特,国内的微博贴吧、豆瓣知乎也逐渐成为了互联网巨头。

 

  在论坛刚刚兴起的时候中,人们大都由大致相同的目的聚集,因此灌水贴、引战贴还不太常见,但随着互联网内涌入的人群增多,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开始增加,网络暴力、负面情绪变得越来越多,网络逐渐变得失控,成为一部分人宣泄情绪的垃圾箱,甚至是伤害别人的工具。

 

  在复数刚刚形成的时候,它也受到过各种诋毁,甚至是欧拉笛卡尔这样的数学大师使用起来也是含糊其辞,仿若使用复数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一般(虽然他们这个时代确实公认如此,但作为一代数学大师,他们没有为复数正名确实令人叹惋。

 

  对此,我想我们同样不能因为网络社区的一部分弊端而否定它的积极作用。例如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的前身就是现实暴力,大部分现实暴力带来的的危害实际上在网络的作用下弱化了,虽然没有完全消除,但这也不能将问题归咎于网络。暴力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议题,我们真的不能妄图网络的出现就能一举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之前所说的网络社区,依然是匿名化下的网络社区。让我们再来畅想一下如果网络实名化,又是怎样一番情景。

 

  首先是版权问题,网络的共享化使得很多内容都绕开了版权这个问题,大家畅快地交流信息。虽说匿名化网络上很多人在干着一些令人不齿的操作,但是在网络的去中心化属性下,网络公共道德使得这一批人成不了气候。但是在实名化网络下,起诉很可能会变成一键完成的流程化操作,互联网的互联属性也会因此大打折扣,逆互联网化可能出现,网络资本的垄断可能会成为新的问题。

 

  其次是暴力问题的逆向迭代,暴力可能会因为实名化更容易发生。之前说过,由于匿名化,很多现实的暴力会通过网络的发泄而被削弱其影响。但是在实名化网络中,这部分暴力可能会反刍回到现实中,另外,由于网络舆论的导向性作用,可能影响的不仅是原本那批有暴力倾向的人,还可能会带动一批原本没有暴力倾向的人产生暴力行为。(例如顺着实名化网线把对面阴阳怪气的人干掉)

 

  还有隐私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信息才能满足所谓的“实名化”,这些信息会不会让我们过多地暴露自己,这些都是问题。在真正的共产主义实现之前,这些都难以得到解决。

 

  虽说实名化会产生上述一堆问题,但暗网、N号房等黑暗的匿名化社区客观存在的确在危害着我们的生活。

 

  因此我们所谓选择实名化社区或是匿名化社区,无非是选择资源垄断亦或是技术垄断,只有把垄断的力量束缚在笼子当中,我们才可能真正实现大和生活。

 

  数学的世界因为虚数而变得多姿多彩,现实世界也因为网络而变得丰富多样。我们讨论的内容可能无足轻重,但任何东西都有优劣两面,客观辨证,冷静思考应当是我们大脑应该保持的状态。

 

  就像伏尔泰所言:“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