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一假期,我们学校第一次放开封校的措施,同意大家三天两检核酸就可以出去了。大家得到这个消息是相当开心的,我也跟着傻开心。毕竟,已经封闭了这么多天,学校的饭也吃腻了,校园的边边角角也看遍了,外面的世界那么大,是时候该出去放松放松了。
然而,冷静过后我忽然觉得,打开封校措施与否,与我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我假期并没有出去耍的想法,原因有三,陈列如下:
其一是我没有钱 (这段时间看牙花费了我几千块钱,没折腾的资本了);
其二是我自打上了大学,去过了很多城市,才发现现实世界是如此的同构,环境无非是钢筋水泥的城市+灰头土脸的乡村,人群也就是自私自利者+热情奉献者,大差不差,也就没了兴趣;
其三,在这个城市中,我没有关心的人,也没有真正关心我的人(大部分关心我的人关心我的目的都非因我而起,要么是利益交换,要么是为了满足帮助他人的满足感),即使我有什么愉悦的感受也没什么人想要分享(炫耀或许除外)。
在与上面几点权衡后,我发现,读书的性价比比较出去玩的性价比在上面几点有压倒性的优势:读书不要钱、书中有知音、新奇的世界(现实中显然没有)、书中有我的lover——数学。
于是,我在五一假期内学了半本曹广福著的《实变函数论》、半本卓里奇写的《数学分析I》,中间穿插着略读了季理真整理的《米尔诺和他眼中的数学》、季理真根据高木真治遗稿整理的《近世数学史谈》、朗兰兹自己整理的《朗兰兹及其数学生涯》,感觉真是心旷神怡。下面先对三本杂书进行一个介绍再说那两本专业的。
首先说一下《朗兰兹及其数学生涯》,读这本书是因为我此前读的一本爱德华写的《爱与数学》。
《爱与数学》作者文笔十分好,既介绍了他的数学生涯(我觉得这很值得阅读,未来可能会写一篇文章专门来谈),又对数学中(其实我觉得应该说是代数上的)“罗塞塔石碑”——朗兰兹纲领进行了极棒的科普,使人们即使没有高深的数学基础,也能大致了解其在现代数学中的地位。
在读完这本书后朗兰兹纲领便在我脑海中萦绕不止,我就去图书馆查阅了一下这个关键词,想多了解一下这个“石碑”。结果我惊奇的发现,有一本朗兰兹教授最近为中国人整理的作品,他竟然还健在!简单翻阅了一下,我感觉读这本书前言的感觉就像读我读《活着》一样,一个老头坐在田垄上和你追忆他的青春,惊喜之余我迅速把它借了回来。然而,惊喜很快被挫折冲断了,我糟糕的数学基础让我明白,热血沸腾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我还是要以打数学基础为主。因此在快速翻阅的过程中,我更多的是把它当数学史来读的。
再来说说另外两本,《米尔诺和他眼中的数学》主要是一本拓扑综述论文集,我能看懂一部分,但是大部分由于没学还是看不懂,但是这本书帮我对拓扑的学习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此这本书可以当作一个工具书来使用。《近世数学史谈》让我读着像是一本给中学生的科普,内容不是很深,主体是对高斯、费马以及阿贝尔工作的概述,其中细节不够多,感觉处理细节的不如华罗庚主编的《数学小丛书》,对主体内容的概述也不如其他对三人工作的介绍。
这三本书都是季理真主编的《数学概览丛书》中的书,我感觉这套书对很多数学具体领域进行了一个相当广的概览,相当值得一读,但读的时候没有必要全读尽读,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阅读。接下来我们说下读《实变函数论》和《数学分析I》的感受。
很久之前就关注了曹老师的博客(曹广福的数学茶馆),他的文风风趣且内容详实,针砭时弊又不缺内涵,因此当我计划看看实变函数的时候我在图书馆发现他的书的时候我是很惊喜的。我平时就有逛他的“茶馆”的习惯,打开这本书,读了几页就发现,很符合我的阅读习惯,他这本书对前置知识完全没有要求,符号也在书中自成体系,推理过程也很详实。比较其他书,他的书虽然薄,但却对基础内容有足够的介绍,且不罗嗦说废话,因此我果断选择了这本书进行学习。
事实上,在我听我们学校老师课的时候,我发现我读他课程的书要比我们老师讲课要理解的更扎实(并非是我们老师讲得不好,只是我们老师对细节的处理要更加细致,对逻辑的推衍要求也更严格),因此未来学习,我仍然会继续沿着这本书的体系前行。
对于卓里奇的那本书,我是从知乎那里了解到的,心血来潮于是买了它,这个假期读完感觉他的内容好啰嗦,把各种自然的延申多讲授了好几遍,因此我怀疑是不是知乎上的盆友没有深入地去读这本书,鼓吹他只是因为这玩意儿比正常的数学分析比起来又大又厚看上去牛一点所以吹牛好吹一点。这本书的内容贯穿了数学分析,同时对泛函分析和实变函数的部分内容做了一丢补充,但由于太过于罗嗦,定义定理之类分开讲等各种把问题复杂化的操作让我感觉这本书并不是很优秀,我读过的数学分析书不多,但我想薄一点的书就可以说清楚数学分析中的核心内容了,没有必要抱着这玩意儿啃。
读这些书,可以说五一假期过得很不错,我在实数世界跳跃旋转,在数学史中看大师们畅谈,真的是美滋滋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