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软件烧钱背后的商业逻辑

这两个月快滴又掀起了打车应用的烧钱狂潮,消费者切实得到了实惠,而不少有意识的司机,也都纷纷当起了出租车司机,甚至传言有不少的人都月入过2万,这让多年的程序员情何以堪啊!在跟一个产品经理的朋友进行深入交流之后,由朋友整理,写出了下述的文章,我相信您阅读完之后会有一点的收获,这或许又是和淘宝电商一样再次改变人们生活习惯的浪潮。

最近一周多时间连续每天用四、五次快车、Uber(个人更喜欢快车,更优惠),像搞调查似的,跟司机聊天聊到想吐,在后面就再不想说话了。

这里插一段,专业的司机为了避免打扰到乘客,是不会主动和乘客攀谈的,接电话时也会先向乘客先示意,但若乘客主动和司机聊天,司机都会热情回应。但是专车、快车的司机个性化比较突出,和出租车司机不一样,而且司机和乘客可以像要认识新朋友一样愉快聊天,有兴趣的可以保存彼此的电话,甚至加微信,我们是先知道号码再开始聊天的,免去问号码的尴尬,美女乘客的颜值修养性格兴趣,司机的外貌年龄财力谈吐在这个场景下可以快速获得较具体的第一印象,加上行程的短暂相处,交友、YP成功率可能比较高,这就是打车软件逆袭社交应用,不过本文不打算展开写这个。

滴滴快的,Uber等打车软件,最受关注的是他们疯狂的烧钱,不计回报的补贴,实际当然不是不计回报,本文主要就大胆脑洞这个砸钱背后的商业逻辑,猜猜大财阀们的野心。

我们看得见的烧钱动机

在没有专车、快车之前,哪些是我们大部分人看得到的商业逻辑或者背后的动机,或许有以下这些:

烧钱搞死对手,争做市场老大

疯狂砸钱,迅速将对手搞死,成为市场老大,建立起垄断优势,获得市场定价权。他们太清楚,在互联网时代,有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基本死翘。而后来者要进入也相当困难,因为市场老大的地位就是强大的壁垒,所以要赢就必须彻底。当然,若实力相当,互相搞不死时,那么合并是最好的选择,合体成为老大。

这个动机逻辑相当正确,但是,如果认为垄断后可以坐地起价,压榨用户,那就不对。虽然现在打出租车,对乘客和司机的补贴相对前期已经大幅度减少,甚至没有补贴了,这只不过是简单直接的送钱方式暂停了。互联网的企业,是没有打算通过压榨用户来获利的,免费并不妨碍它们市值的攀升,不像政府或传统的企业,通过垄断可以简单粗暴压榨用户,如果这样无疑自掘坟墓,也不是腾讯阿里的风格,这是其一。其次,世事无绝对,虽然进入很难,但不代表不可能,有了淘宝,一样可以有京东,蛋糕太大,一家很难啃下来。

做平台服务,向接单司机抽成

这是最直接看到的,当用户习惯培养起来后,当司机和用户都离不开打车软件后,可以通过打车业务,专车服务等向接单司机抽成,这是平台会员式收费。目前确实是有20%抽成,但补贴大于抽成,意在培养司机的进贡意识,也利于合理控制成本。
但我想这恰恰应该是最后考虑的,甚至先不要考虑,腾讯等也应该不急于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利,或者压根没有打算靠这块把烧掉的钱赚回来。

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

很多人认为腾讯阿里为滴滴快的烧钱主要是为了铺设移动支付工具,在前期看来确实是这样,毕竟这是最明显的利益点,通过移动支付,继续深挖自然是互联网金融,随着移动支付各方面的健全,也可能会创造自己的电子货币,从而创立金融王国。有个最直接的例子,乘客用微信支付给腾讯的滴滴接单司机付款,那资金流量都是在腾讯兜里转,司机是要把钱押一周的,如果支付工具足够方便或有利可图,存放的时间会更长,那就是具备银行功能,免息贷款。

移动支付是个大块头,是腾讯阿里的重点业务没错,但支付工具只是滴滴交易中的重要工具,不是目标,滴滴快的的合并更是说明了一点。占领移动支付的山头,路径很多,不是非滴滴不可,不需要费那么大的劲。只不过手机打车频次高,具有普适性,是推广移动支付,培养用户使用移动支付习惯一个很好的场景,那便充分利用了,这样对打车软件和支付工具都有好处。

利益链条打通后,这样的互利的例子还很多,所以这一定不会是亏本的生意。

O2O趋势,跑马圈地

打车软件是有着O2O完美的闭环,是O2O模式最典型的应用,O2O模式是未来趋势,所以砸钱滴滴快的是顺势而为,先在O2O市场跑马圈地,后面再考虑盈利的事。但O2O是形式,不是目的。

出行大数据

出行的始发地,目的地都有输入记录,每次出行记录等非常详细,地图数据做基础(地图是腾讯自营的造血业务),当掌握您的衣食住行信息,那么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各种行业、商家各种接入,例如简单的即时精准推送,我今天选择目的地是Coco Park购物公园,那么行车时就可以向用户推送附近商家的活动,优惠信息等等,这个信息用户可能感兴趣,而且也有时间阅读。
同样这些大数据可反过来为地图、导航业务服务,地图数据更加精准智能,导航功能更加智能和多元化,而又自然引流切入O2O,利益链条,环环相扣。

以上都是比较分散的,是大多数人看到的,猜测到的大财阀们烧钱的动机,但大财阀之所以成为大财阀,肯定看得比一般人更远。下面重点来了,他们烧钱背后到底在布一个怎样的局,继续大胆脑洞。

出行交通大平台

人们的衣食住行中的“衣食住”是已经可以被大大小小商家所掌握,由过去的传统企业到互联网企业,从线下到线上,例如电商,饮食的O2O,到智能家居等,互联网企业均可插足,唯独“行”(这里的“行”,主要是指出行的方式)一直掌握在政府和大的传统企业手里,例如出租车公司,汽车生产商,公交地铁的就不用说了,他们大部分是硬件商,不属于互联网企业,因为他们,出行工具会有不断发展,但是出行形式要改进或需要更长的时间。
如今,可能因为滴滴小小的一个APP改变大生态,这就是打车软件的野心所在。腾讯阿里或带着强大的网络数据和技术进入出行交通领域,通过资源整合,变革人们的出行方式,更加优化,更多元化,创造更大的价值。或许未来,人们大部分的出行都跟滴滴有关,如此一来滴滴便可能成为新的巨头。

Uber的礼物

因为Uber带来的专车快车模式,是一个全新的市场,解决一些只有出租车时的诸多问题,开阔了滴滴快的的思路,未来变得大不一样。

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完全的解决的信息不对等问题。其挖掘出的私家车供应能力和具有个性化乘车需要的人群都是建立在Uber的信息共享的基础上。由于私家车庞大的社会保有量以及个体车主灵活的出车时间安排,让供应能力具有非常好的弹性,当需求量大增时供应不会出现明显的瓶颈。

过去更多是关注如何从用户身上获利,对于司机更多的考虑是抽成,而有了专车快车后,除了资源整合,如此大量的私家车、车主信息掌握在手里,这得多high啊,现在是左右手都握着沉甸甸的利益:

广告

除了上面的通过大数据分析向乘客精准广告之外,对司机也一样,以后汽车行业的在滴滴里打个广告将极精准,并且会有很高的到达率,要向自己的“员工”(车主)推点什么东西轻而易举了,尽管现在也有广告,比如广告主冠名滴滴红包等,但那都不是一个级别的。

卖(滴滴汽车)

大量的私家车、车主在手,那么卖汽车(新车,二手车买卖),卖汽车配件,卖相关服务,便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块也是超级蛋糕。

智能汽车,车联网、物联网

将来要是真的发展起智能汽车,滴滴将变成十分重要,这样腾讯等又多了一个筹码。

超级大型“出租车”公司

滴滴打车相当用一个小小的手机应用开起一个轻量的超级大型的“出租车”公司,大部分车还都不用买,还是都是较好的车。过去得对出租车公司点头哈腰,靠出租车司机才可能活下去,现在即便没有出租车也没问题(Uber是竞争对手,也是探路好大哥啊)。

每一块深挖下去,都有很大的价值空间。

新业务拓展

还有滴滴打车方面已透露或可能的新业务:

  • 滴滴租车
  • P2P(同城)物流
  • 移动零售
  • 智能公交
  • 滴滴代驾
  • 滴滴拼车
  • ……
  • 滴滴飞的(脑洞有点大,哈哈)
  • ……

通过对各种出行交通资源(如大量闲置的私家车)的整合,提供各种高效的出行解决方案,这就是打造一个多端出行平台

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每个车主,依托滴滴出行平台,拥有一辆汽车便开始了专车、快车、租车、拼车、物流、快递或零售等业务,就像拥有一台电脑,便可以在淘宝上开起了网店;而每个老百姓,上班,旅游,寄送物品等都不自觉打开滴滴……淘宝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滴滴可能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出行平台巨无霸

现在可以串联起来看了,通过资源整合或资产投入,以大数据、地图为导向,以支付工具贯穿每个支付环节支撑交易,打造出租车,专车,快车,拼车,租车,代驾等智能多端的交通出行服务大平台。衍生物流,零售,汽车交易业务,汽车服务业务,智能汽车、智能公交,车联网,物联网等,那么滴滴就是一个超级入口,是一个出行交通巨无霸平台。

(当然,这里列举的所有,并不一定每一块蛋糕都由滴滴一个人啃,可以与自己的伙伴一起来,但滴滴的重要位置毋庸置疑。)

由此看来,之前烧的钱都不算钱,只要智能出行生态建立起来,打通利益链条,就是一座座金矿,在哪一块挖下去,都是金子金灿灿。

说了那么多,商业模式再好,回到现实,滴滴目前还面临着政策风险,若专车、快车不能合法化,滴滴将变得较为被动。

附加:道听途说的信息

为了对得起那些天,天天顶着大太阳外出打车,还要对得起人民币,下面列一下和司机聊天,“道听途说”得到的一些或主观或客观的信息,请不要纠结对错,就作为了解下司机和乘客(本人)都怎么想的就好了。

  1. 兼职和全职大概比例:7:3。
  2. 兼职的车都比较好,全职的基本车况都相对要差不少。
  3. 大部分司机都是中年男人,年龄偏大,小朋友要交友是个坎,除非喜欢大叔,干爹类的。在这次的打车体验中有交到朋友,交换名片的
  4. 快车最低消费15元,优步则没有最低消费,短途优步和快车比更优惠,快车更长途更实惠。
  5. 大部分司机做的时间都不长,一般还没超过一个月,有的是想尝试体验一下,有的是小老板(创业者),或在政府部门工作,时间较为充足,可以早点下班兜客,有平时或某段时间没事做的,出来赚下外快,所以司机的素养明显要高得多,聊天也更加舒心,普通话口音普遍都没那么浓重,有个二十万以上的车主,听到我们以粤语和小孩沟通时,他也很快转为粤语与我们交流,虽然他粤语不是非常流利,已经很加分了。
  6. 很多司机都表示,滴滴快车和Uber都在和政府谈了。
  7. 出租车越来越不好做,有位专职司机说他有十多个亲戚在深圳开出租,他的亲戚们表示这个直接把出租车搞死了,有的出租车师傅已经退掉出租车牌,自己买车做专车了。而实际,本人最近用滴滴打出租的体验是,半天没师傅接单(可能卸载表抗议了),有时得多次尝试,有时只好放弃,跟快车的秒抢形成鲜明对比,出租车真的不好过,特别是还要交高昂的“份子钱”。
  8. 根据舒适度分级别,舒适型的车有的会配有水,有的配有齐全型号的手机充电线等,级别高的车可以抢级别低的单,反过来则不行,单子也下发到达的顺序也是从高到低。
  9. 司机们表示,快车比Uber更有保障,Uber查得更严,毕竟被查或为难时,快车有专业的团队帮搞定,而Uber却远在国外。
  10. 但Uber比快车,对司机补贴额度更大,比如有日、周目标,快车是1.x或2倍多的补贴,目前若没有补贴实在做不过。
  11. 有的司机担心被查,担心钓鱼执法,但清楚的司机表示其实不用担心,其实钓鱼执法不算数,而且只要不进行现金交易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12. 司机大部分都不熟路,基本靠导航,或者由乘客指路。

最后,作为老百姓,我是支持这些打车软件的,这是个多方受惠的事情,就本人而言,大大降低了出行成本,改善了乘车体验,提升乘车效率,优化资源,节省时间,明显的科技改变生活呀!虽然这本身确实存在着问题和风险,但这世界上什么事情是没有风险的呢,吃饭也会被噎,但总不能因噎废食吧,应该是要想着如何控制风险,而不是一禁了之。

职业病地感叹一句,打车软件是将智能手机的位置和移动等特性运用较为彻底的应用,也是O2O的典型代表,真是个好APP。
以上都是个人脑洞,纯属胡说八道,不是写论文,对不论错,脑洞就是为了开阔思路而已。

想及时获取更多的产品文章,请关注下述公众号,作者是千万级社交应用的产品经理,具有丰富的产品知识,基本上是从社交应用初期就已经在创业公司开始了相关的产品实践。

posted @ 2015-06-15 23:26  马非码  阅读(10768)  评论(5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