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篇| 为什么数据分析思维比较重要?

为什么数据分析思维比较重要?

在夜市,有两家卖米线的摊位,他们的摊位位置一样优越,座位相同,就连米线的味道也一样美味,但是一年后,甲赚钱买了房,而乙却没有像甲一样赚那么多钱。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甲发现,虽然两家米线做的都很美味,不缺乏顾客,但是刚做好的米线很烫,一个顾客要15分钟才能吃完,所以甲摊位,把煮好的面线在冰水里泡30秒再端给顾客,温度刚刚好。

这样既为客户节省时间,自己也可以让钱进账更快一些。

这就是分析思维价值的体现,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商业活动,背后都是分析思维在发挥作用

一.三种核心思维

1. 结构化

(1)为什么要结构化?

为什么分析的思路总是一团乱麻?

避免分析问题时

  • 想到一点是一点
  • 做假设,乱打一枪
  • 一次性分析,没有复用性
  • 最终还是没有结果

本质上,就是:思维混乱,没有明确的分析体系。

(2)什么是结构化?

结构化,就是将分析思维结构化

建一座分析的金字塔,建一张问题分析的思维导图

  • 将论点归纳和整理;
  • 将论点递进和拆解;
  • 将论点完善和补充。

(3)如何做到结构化?

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分析。

a.找到核心论点

也就是金字塔的塔顶。可以是假设,问题,预测,或者原因。

就是思维导图的中心节点。

b.结构拆解

自上而下,将核心论点层层拆解成分论点,上下之间呈现因果或依赖关系。

最开始无法把握脉络,可以随机头脑风暴,建立“浮动节点”,之后将节点归纳到思维导图,建立整体框架。

c.MECE

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检查论点,避免交叉和重复。分论点要尽量完善。

对思维导图,合并节点,调节节点层次关系,补充节点,完善思维导图。

d.验证

不论核心论点还是分论点,都应该是可量化的,用数据说话。

对思维导图上的节点,用数据量化,转化成各种指标。

(4)结构化的缺点

结构化并不是完美的!

结构化是分析思维,但是不够数据化,容易发散,导致无法验证。

是早期分析问题使用的方法,如果要能够得出解决方案,还要在结构化的基础上,将各种论点转化成可验证的指标。

2. 公式化

1)什么是公式化

公式化是在结构化的基础上,将思维导图上的节点数据化,转化成公式。

(2)如何公式化

运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将各个节点联系起来

加法,是不同类别业务的叠加;
减法,是业务间逻辑关系的体现;
乘除,是各种比例或比率。

父节点是等式右边,是结果;子节点是算式里的数据,同层子节点之间,通过四则运算连接起来。

这样,思维导图上的节点,上下互为计算,左右存在关联。

比如说:

销售额=销量单价=多个商品或sku的总和
利润=销售额收益-成本
地区销量=不同线下渠道的累加
销量=人均销量
购买人数。

公式化的关键,在于找到指标之间的关系,找到把指标联系起来的公式。

公式化,考验的是对业务的了解。

(3)公式化例子

a.分析销量的影响因素。

销量额=各个地区的销量总额
某个地区的销量额=销量客单价
销量=人均销量
购买人数
购买人数=新客+老客
客单价=原价*折扣率

下面是图示:

图中新客和老客可作为购买人数的子节点。

b.如何获取用户,分析新用户增减规律

用户来源=主动流量+被动流量
主动流量=不同渠道的营销,活动和推广的获客
单个渠道新增=曝光量*转化率
被动流量=用户邀请+应用商店搜索
用户邀请=邀请人数*人均邀请量*转化率
应用商店搜索=搜索量*转化率

下面是图示:

3. 业务化

(1)为什么要业务化?

利用结构化和公式化,能够解决大部分问题。这些问题的影响因素,公式化简单而明确。

存在部分问题,公式是不明确的,需要根据对行业,业务的了解,假设影响因素,逐层分析拆解问题。

(2)什么是业务化?

比如:如何预估上海地区的共享单车投放量?

根据对业务的了解,从四个维度来拆解问题。
从城市流动人口,人口密度,城市交通数据,保有自行车四个维度来计算。找到公式。
同时,因为单车是有损耗的,因公式要加入损耗。

分析的业务化,目的在于将分析结果落地,使之有用并且可验证。不要为分析而分析,却没有深入理解业务,俗称不接地气,好的数据分析思维,本身也是要具备业务思维的。

(3)如何业务化?

如何检验自己的分析是不是贴合业务?

a.考虑是否从业务方角度思考。

本次分析需求的提出者,真正的分析目的是什么?

是找到问题的原因,还是验证假设,还是对业务的预测?

b.注意分析的结果是现象,还是原因。

有时候,对问题利用结构化+公式化拆解后,得到的最终分析论点,可能是现象,是某个结果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要避免这种问题,就要对思维导图上的节点不断完善,挖掘下一层,不断提问:是什么,为什么。

比如,公司销售业绩没有起色分析结果。

得出的结果:
销售人员效率低,因为士气低落;
产品质量不佳,和同期竞争对手没有优势;
价格平平,顾客不喜欢。

以上只是现象。还要继续深入挖掘。分析销售人员效率低的原因;比如工资,比如激励措施等;对产品质量,要分析不同产品的销量,以及竞争对手的销量等;价格因素,分析价格与产品的匹配度等。

c.对分析的结果要能落地,可检验。

量化的数据要可获得,可衡量。

执行的措施要可行,有预期,有对比。

二.数据分析的思维技巧

1.象限法

适用于对分析对象的划分

确定指标,根据指标的高低,组合出不同类别。

2个指标,每个指标有高低之分,可得出4个类别。可视化后,就是二维坐标,每个类别分别落到四象限的一个象限里。

比如:

app根据使用频度和垂直度,可划分为4种类型。
高频综合,高频垂直,低频综合,低频垂直。

比如:

用价值度和流失度来划分用户类别。
可组合出4种类型用户。
针对每种类型,实施不同的运营策略。

3个指标,则得出8个类别。可视化后,就是三维坐标,划分出8个象限。

比如:

RFM模型。
R:最近一次消费
M:消费金额
F:消费频率
组合出8种类别,每种类别对应一种用户,对每种类别用户实施不同运营策略。

象限法是策略驱动思维,对分析对象进行划分后,每个类别的对象实施不同策略。

划分依据,可根据中位数,平均数,或者经验(直接给出具体数值)。

适用于:战略分析,产品分析,市场分析,客户管理,用户管理,商品管理等。

应用范围的广泛,说明可用于划分的指标的多样性。本质还是根据不同指标的高低组合来分类对象。

2.多维法

象限法的进阶。

因为象限法只有2和3两种维度,但实际问题分析里,可能包括超过3种维度。

比如:

用户统计维度:性别,年龄,出生地等
用户行为维度:注册用户,用户偏好,用户兴趣,用户流失等
消费维度:消费金额,消费频率,消费水平等
商品维度:商品品类,商品品牌,商品属性等

多维法是精细驱动思维。

只要数据齐全且丰富,都可以应用。有点像建立excel表格分析。每一行,都有多个列,每一列就是一个维度。

注意维度过多可能导致更多时间消耗。

对不同维度交叉分析时,注意辛普森悖论。

辛普森悖论:某个条件下两组数据,分别讨论时得出某种性质,合并讨论时,却得出相反结论

3.假设法

在没有数据可参考的时候,可利用假设法来进行分析。

比如:

营销活动后,销量整体比上周上升20%,但因为统计失误,没有销量明细数据。如何确定活动是否有效?即,验证销量的提升是否是营销活动的结果。

分析:
假设活动是有效的。
销售有不同方式,可能是搜索,可能是活动等。但都会产生评价。
如果活动促进用户购买,对应的商品评论也可能提升。
统计平时的用户购买与评论比率;根据新增评论数,可获得新增购买人数;——增长率和20%比较
统计评论中出现的活动字眼,根据购买人数,计算活动转化率。

商品提价后,收入是否产生变化?

分析:
假设提价后,销量下跌。那么下跌多少?
销量=流量转化率
假设流量不变,商品价格影响转化率。现在确定转化率的波动。
假设各个类型用户对价格敏感度不同,将用户根据RFM模型划分。
每个类别的用户,得出历史转化率;根据不同类别用户对价格敏感度,依靠经验,确定价格上升后转化率变化值,用+10%或者-10%表示。
计算不同类别用户数量
变化的转化率,最后相加得到整体的销量变化。

假设法,本质是一种启发思考驱动思维。

更多是一种开拓思路的方式,根据假设,验证,判断,来得出结果。

在缺少数据的情况下,根据假设进行推断,往往有奇效。

假设法,不仅仅是针对前提,也可以假设概率,比例。假设什么,有赖于对业务的熟悉,以及合理的逻辑推断。

4.指数法

数据太多太杂,如何聚焦数据,有效使用数据?

将数据加工成指标。用指标聚焦数据,衡量业务效果。

加工方法:有线性加权,反比例,log。

线性加权,提升权重;反比例转化为小数,之后可再加权转化为某个范围数值;log是缩小数值范围。

指数法是目标驱动思维,能指导业务。

要注意的是,指数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很多指标依赖于经验的加工,一旦设立指数,不宜频繁变动。

比如:

知乎某个领域的活跃度计算。
活跃度=(发布内容数+3log(收到赞同数)+6收到专业徽章数+10被编辑推荐次数) 10
log是以2为底。

5.二八法

二八法则:帕累托提出的,任何一组事物中,只有20%为重点,其余80%为次要点。

比如:

社会上20%的财富,掌握了世界上80%的财富。
即财富分布的不平均。

在数据里,20%的变量将直接产生80%的效果,数据分析更应该围绕20%做文章。

持续关注topN的数据,是一个好习惯。不仅仅是数据分析,在很多行业都应关注头部数据。

这给我们什么启发?

虽然指标很多,但往往某些指标更有价值。

对指标,要确定关键指标,并关注关键指标

要注意的是,数据分析也不能放弃全局,不然容易使思路变狭窄。

6.对比法

好的数据指标,一定是比率或比例;好的数据分析,一定会用到对比。

单纯的数据量,不能仅仅依靠直观感受,直接论断效果好坏,价值高低。

一线城市月入1w和三线城市月入1w是两种概念。还要考虑城市人均消费,每月存储。
身高上,女生的170和男生的170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应该和地区平均身高比较。

孤数不证,没有比较就没有结论。

节日大促,女生消费占比从60%提高到70%。能证明女生节日爱消费吗?
可能存在这种情况,节日大促,整体的消费额是降低的。
比如消费额从原来的60/100w,变成56/80w。实际绝对消费额度降低了。
女生消费占比提高,可能是男生跑去竞争对手那了。

对比法,都有哪些维度的对比?

竞争对手对比,类别对比,特征和属性对比,时间同比环比,转化对比,前后变化对比等。

同比与环比
环比:是连续2个单位周期内的量的变化比。
同比:是一个单位周期内和另一个更大周期的同一个段周期内的变化比。

环比只有一个,同比则因参照量(另一个更大周期)不同而不同,有多个。
例如我今天(12.25日,星期日)步数是1000步,昨日800步,则环比为 1000/800=1.25;
同比有多个,例如上周日为700步,上月25日900步,则上周同比为1000/700,上月同比为1000/900。

有人遇到上月同比和上周同比时,把上周同比当成环比来理解了。
记住一个重点,环比是连续(无任何时间间隔)周期内变化。
具体例子:
同比:2010-12/2009-12;year over year,年比较,比去年增长;同一位置的比值
环比:2010-12/2010-11;month over month,月比较,比上月增长;一环接一环

对比法是一种挖掘数据规律的思考方式。

对比法可以与任何思维技巧结合,比如多维对比,象限对比,假设对比等。

每次数据分析,都要利用到多次多种角度的对比

不然会得出狭隘片面的结论。

7.漏斗法

一种流程化思考方式,在考虑变化和流程时,都可以使用。

单一的漏斗分析没有用,转化率20%并不能说明什么,要结合其它分析思维。比如多维,对比。

比较不同流程的转化率,比较不同维度的转化率。

三.如何在业务时间锻炼分析能力

1.好奇心:多问自己为什么

啤酒与尿布,买了尿布的人会买啤酒。
那么,买了啤酒的人会买尿布吗?
尿布旁边应该摆放其它东西吗?啤酒是否是最好选择?
怎么摆放啤酒?部分还是全部品类?
场景型的摆放是否比品列摆放更好?
数据呢?

2.生活中的练习

夜市中的数据分析:
夜市一天的人流量是多少?一年的人流量又是多少?
每个路边小店,每天营业额是多少?
夜市里,哪家店利润最高?比最低的高出多少?原因是什么?
如何从数据分析角度,提高最低店的营业额?
夜店准备弄一次活动,如何设计一套数据评估方案评估活动效果

职场中的历练:

为什么领导或同事不认同这次分析?
如果我的职位比现在高两级,我会如何分析?
让我再次分析一年前做的那个案例,我会怎么去优化和改进?
我的历史分析,能用三种核心思维取优化和迭代吗?

四.书籍推荐

  • 数据分析类

《精益数据分析》、《增长黑客》、《数据化管理:洞悉零售及电子商务运营》、《数据挖掘与数据化运营实战 思路、方法、技巧与应用》

  • 产品思维类,如果是想要从事互联网行业的数据分析师的话,产品思维也是必须要具备的,面试考察点之一

《从点子到产品:产品经理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俞军产品方法论》、《产品思维》

  • 逻辑思维类:在面试中逻辑清晰的回答面试官的问题,会为你大大的加分

《金字塔原理》、《学会提问》、《麦肯锡思维》

posted @ 2020-10-07 20:43  不喜欢马赛克的马克  阅读(65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