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位身份证标准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9年7月1日实施的GB11643-1999《公民身份号码》中做了明确的规定。 GB11643-1999《公民身份号码》为GB11643-1989《社会保障号码》的修订版,其中指出将原标准名称"社会保障号码"更名为"公民身份号码",另外GB11643-1999《公民身份号码》从实施之日起代替GB11643-1989。GB11643-1999《公民身份号码》主要内容如下:
一、范围
该标准规定了公民身份号码的编码对象、号码的结构和表现形式,使每个编码对象获得一个唯一的、不变的法定号码。
二、编码对象
公民身份号码的编码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公民。
三、号码的结构和表示形式
1、号码的结构
公民身份号码是特征组合码,由十七位数字本体码和一位校验码组成。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六位数字地址码,八位数字出生日期码,三位数字顺序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
2、地址码
表示编码对象常住户口所在县(市、旗、区)的行政区划代码,按GB/T2260的规定执行。
3、出生日期码
表示编码对象出生的年、月、日,按GB/T7408的规定执行,年、月、日代码之间不用分隔符。
4、顺序码
表示在同一地址码所标识的区域范围内,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编定的顺序号,顺序码的奇数分配给男性,偶数分配给女性。
5、校验码
(1)十七位数字本体码加权求和公式
S = Sum(Ai * Wi), i = 0, ... , 16 ,先对前17位数字的权求和
Ai:表示第i位置上的身份证号码数字值
Wi:表示第i位置上的加权因子
Wi: 7 9 10 5 8 4 2 1 6 3 7 9 10 5 8 4 2
(2)计算模
Y = mod(S, 11)
(3)通过模得到对应的校验码
Y: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校验码: 1 0 X 9 8 7 6 5 4 3 2
四、举例如下:
北京市朝阳区: 11010519491231002X
广东省汕头市: 440524188001010014
15位升18的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1643-1999〗中有关公民身份号码的规定,公民身份号码是特征组合码,由十七位数字本体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组成。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六位数字地址码,八位数字出生日期码,三位数字顺序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
地址码表示编码对象常住户口所在县(市、旗、区)的行政区划代码。生日期码表示编码对象出生的年、月、日,其中年份用四位数字表示,年、月、日之间不用分隔符。顺序码表示同一地址码所标识的区域范围内,对同年、月、日出生的人员编定的顺序号。顺序码的奇数分给男性,偶数分给女性。校验码是根据前面十七位数字码,按照ISO 7064:1983.MOD 11-2校验码计算出来的检验码。下面举例说明该计算方法。
15位的身份证编码首先把出生年扩展为4位,简单的就是增加一个19,但是这对于1900年出生的人不使用(这样的寿星不多了)
某男性公民身份号码本体码为34052419800101001,首先按照公式⑴计算:
∑(ai×Wi)(mod 11)……………………………………(1)
公式(1)中:
i----表示号码字符从由至左包括校验码在内的位置序号;
ai----表示第i位置上的号码字符值;
Wi----示第i位置上的加权因子,其数值依据公式Wi=2(n-1)(mod 11)计算得出。
i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ai 3 4 0 5 2 4 1 9 8 0 0 1 0 1 0 0 1 a1
Wi 7 9 10 5 8 4 2 1 6 3 7 9 10 5 8 4 2 1
ai×Wi 21 36 0 25 16 16 2 9 48 0 0 9 0 5 0 0 2 a1
根据公式(1)进行计算:
∑(ai×Wi) =(21+36+0+25+16+16+2+9+48++0+0+9+0+5+0+0+2) = 189
189 ÷ 11 = 17 + 2/11
∑(ai×Wi)(mod 11) = 2
然后根据计算的结果,从下面的表中查出相应的校验码,其中X表示计算结果为10:
∑(ai×WI)(mod 1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校验码字符值ai 1 0 X 9 8 7 6 5 4 3 2
根据上表,查出计算结果为2的校验码为所以该人员的公民身份号码应该为 34052419800101001X。
C#代码:
private string per15To18(string perIDSrc)
{
int iS = 0;
//加权因子常数
int[] iW=new int[]{7, 9, 10, 5, 8, 4, 2, 1, 6, 3, 7, 9, 10, 5, 8, 4, 2};
//校验码常数
string LastCode="10X98765432";
//新身份证号
string perIDNew;
perIDNew=perIDSrc.Substring(0,6);
//填在第6位及第7位上填上‘1’,‘9’两个数字
perIDNew += "19";
perIDNew += perIDSrc.Substring(6,9);
//进行加权求和
for( int i=0; i<17; i++)
{
iS += int.Parse(perIDNew.Substring(i,1)) * iW[i];
}
//取模运算,得到模值
int iY = iS%11;
//从LastCode中取得以模为索引号的值,加到身份证的最后一位,即为新身份证号。
perIDNew += LastCode.Substring(iY,1);
return perIDNew;
}
--------------------------------------------------------- -----------------------------------------------------------------------------------------
15位身份证号码转18位算法
class CIDCardNumber
{
// 最后的18位身份证号码
TCHAR szIdCard18 [MAX_PATH];
// 经过初次变换后的15位身份证号码
char ai[18];
public:
/*
功能:15位号码转换为18位
参数:chCodeNumber原15位身份证号码
*/
char * IDCard15To18 (const char * const chCodeNumber )
{
// 初次变换,把出生年由2位变为4位
// 最后一位a代表未知 。
ai[ 0] = chCodeNumber [0 ] ;
ai[ 1] = chCodeNumber [1 ] ;
ai[ 2] = chCodeNumber [2 ] ;
ai[ 3] = chCodeNumber [3 ] ;
ai[ 4] = chCodeNumber [4 ] ;
ai[ 5] = chCodeNumber [5 ] ;
ai[ 6] = '1' ;
ai[ 7] = '9' ;
ai[ 8] = chCodeNumber [6 ] ;
ai[ 9] = chCodeNumber [7 ] ;
ai[10] = chCodeNumber [8 ] ;
ai[11] = chCodeNumber [9 ] ;
ai[12] = chCodeNumber [10] ;
ai[13] = chCodeNumber [11] ;
ai[14] = chCodeNumber [12] ;
ai[15] = chCodeNumber [13] ;
ai[16] = chCodeNumber [14] ;
ai[17] = 'a' ;
// 以下计算最后一位a
// 加权系数
const short shModulus[18] =
{ 7,9,10,5,8,4,2,1,6,3,7,9,10,5,8,4,2,1} ;
int sum = 0 ;
// 初次变换后的身份证号码和加权系数对应位积的和
for ( int i =0 ; i < 17 ; i ++ )
{
TCHAR szTemp[MAX_PATH];
_stprintf ( szTemp , TEXT ( "%c" ) , ai ) ;
sum += ( atoi ( szTemp ) * shModulus );
}
// 查表,对应sum的值,查下表
const char chTab[11] =
{'1','0','X','9','8','7','6','5','4','3','2'};
// 把查表所得的值赋给ai的未知数a
ai [17] = chTab [ sum % 11 ] ;
_stprintf ( szIdCard18 , TEXT ( "%c%c%c%c%c%c%c%c%c%c%c%c%c%c%c%c%c%c" ) ,
ai[0] , ai[1 ], ai[2] , ai[3] , ai[4] , ai[5] , ai[6] , ai[7] ,
ai[8] , ai[9] , ai[10] , ai[11] , ai[12] , ai[13] , ai[14] ,
ai[15] , ai[16] ,ai[17] ) ;
// 计算完毕,返回18位身份证号码
return szIdCard1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