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软件的相遇
第一部分:结缘软件工程
关于我为什么选择软件工程专业,说起来讽刺得很。
高考那年,我考砸了,比平常的发挥起码少了50分,看到成绩与排名那刻,整个人都是懵逼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填志愿的时间越来越近,我十分慌张,可以说,当时的我眼高于顶,不曾了解过这个排名的任何学校,同时我也在选城市、选学校、选专业之间纠结。最后的最后,母亲告诉我,文凭高于一切,我妥协了,放弃了坚持专业优先的想法,选择因离家远而分数低这种性价比高的学校。然后我就来到了这里,看到我的专业我自己都笑了。
软件,我只知道是手机、电脑里虚拟的东西,我连用都不会,还要去开发?实说,虽然我家在我小学5年级买了台电脑,6年级连上了网,但到高中我对电脑的操作仅限于开关机、蜘蛛纸牌、百度、QQ聊天、QQ空间、玩玩大富翁和养养小企鹅,连4399还是我弟弟教我的。还记得买来笔记本开机看到空空的桌面后,我问哥哥的第一句话是:“这电脑是不是有问题,为什么没有QQ?”
我不知道大多数男生为什么总能无师自通,谈起电脑各种配置什么的都能侃侃而谈,听了那么久,我仍然不知道说的那些名词都是些什么东西。自身条件如何?瞄了一眼广东的分数线,再望望考同一张试卷的其他省份,再瞅瞅家里的情况,我早就做好了垫底的准备了,我连菜鸟小白都算不上。
我没来由的讨厌电脑,对编程并不热爱,更多的是无奈,比起我的软件开发生涯 (10年开发经验总结和爆栈人生) [1],实在是惭愧得很,我没有那种精神,甚至,在大一,我连报名转专业的勇气都没有。我听不懂课,看不懂英语单词,在别人能打编程的时候,我甚至连新建一个文件在哪都找不到,一整个学期,笔记本锁在柜子里的时间超过了80%,学习永远是那么被动。
第二部分:在软工系里学习
我对大学生活没有什么想吐槽的,上课、活动、考试,一如多年的学习生活,许是习惯成自然吧。理想的大学教育大概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吧,老师向我们讲解书本上的知识,演示的同时,我希望能够加以最新技术的对比,两者的效果摆在眼前,更能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学生体验不同,研究不同,提高理解主动创造。
对于我们专业,我觉得我们的动手的机会还是挺多的,虽然比不上国外,但我已经满意了。我觉得无法做到像国内那样吧。中国多年来的教育一贯如此,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突然的转变会令学生不适应,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如博客UCSD CS110 Final Presentation后的感想[2]所提到的:“所有学生组队,8~9人的团队,作为公司的一部分,这个学期的主题是电子商务,但没有限定的方案或形式,所以团队可以自己做决定,没有要求实现技术,完全自己决定。”这种方法需要极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觉能力,在中国目前这种逼着学习不得不学的学习氛围下,成品多半就是在交作业的前几天的疯狂赶工的应付作业了。
迄今为止,我写了多少代码并没有多少概念,大致有三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都有许多许多写写删删的代码,具体数量并不知道如何计算。目前做过的最复杂的软件项目/作业应该就是上个学期的Java EE的新闻管理系统的项目了。
从每节上课复制粘贴老师博客中的代码,不明就里实现各种功能再到自己一步步修改各个小细节让其更倾向自己的想法;从不懂原理到自己学习的各种其他的表现方法。改了一个又一个的500,恨透了一个又一个404,骂了一次又一次奔溃的电脑,熬了无数个夜晚,我学会了使用连接池、JavaBean、存储过程、HTML编辑器、分页、登录,更在学期结束后尝试了MVC、参数查询,完成了一个新闻管理系统雏形。
第三部分:未来规划
对于未来的规划,之前我一直希望能当一名与学生做好哥们的数学老师,毕竟,我喜欢的是数学;如今,我也不清楚研发软件会不会是我更好的出路,毕竟,我学的是软件。“兴趣和热情只能让你很执着,但并不一定能让你走好这条路,只有你的能力和你的强项才能让你走好这条路。”博客对程序员职业的一些建议[3]如是说。我不清楚对数学的热情是否能够让我跨越四年的大学学习的差距,也不清楚四年对软件的学习以及追求完美的强迫症是否能够让我克服对软件的无感。
对于未来的未知,我希望能够把握现在,如徐宥:掉进读书的兔子洞[4]所写“我给自己定了三个简单的要求:a. 更加多看书,看好书,并且一定一定要做笔记;b. 多编程,多积累;c. 不怕困难,开始背 GRE 单词。”我先学好眼下的知识,一步一步踏实的走,总有一天,我能够清楚我自己的想法。
加油,总有一天可以的。
[1]我的软件开发生涯 (10年开发经验总结和爆栈人生):https://www.cnblogs.com/unruledboy/p/DevCareer.html
[2]UCSD CS110 Final Presentation后的感想:http://www.cnblogs.com/xinz/p/7465659.html
[3]对程序员职业的一些建议:http://coolshell.cn/articles/4561.html
[4]徐宥:掉进读书的兔子洞: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2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