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微服务

前言

印象中从2016年开始“微服务”这个词逐渐为人们所熟知,那究竟什么是微服务呢?

微服务是一种软件架构风格,一种架构模式,提倡将单体应用划分为一组小的服务,服务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为用户提供最终价值。

每个服务运行在其独立的进程中,服务与服务之间采用轻量级的通信机制互相沟通(通常是基于HTTP的RESTful API),通信的方式应该与语言无关(C/C++/Golang/Python...),与平台无关(Windows/Linux/AIX/Android...)。

每个服务都围绕这具体业务进行构建,并且能够被独立地部署到生产环境、类生产环境等。另外,应尽量避免统一的、集中式的服务管理机制,对具体的一个服务而言,应根据业务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语言、工具对其进行构建。

传统单体应用存在的问题

传统三层架构图

三层架构通常包括表示层(UI),业务逻辑层以及数据访问层。主要面临的问题:

  • 维护成本高。随着应用程序功能越来越多,系统间耦合紧密,团队越来越大,相应的沟通成本,人员协调成本必然会显著增加。
  • 技术选型成本高。各业务领域需要使用相同的技术栈,难于快速应用新技术,阻碍创新。
  • 运维成本高。对应用的任何修改都必须整个应用一起部署/升级。
  • 可扩展性差。当应用负载增加时,难以水平扩展。例如有些模块对CPU要求高,有些模块对IO要求高,绑定在同一个进程里面就必须同时满足CPU密集型和IO密集型的要求,对机器要求高。
  • 一处出现问题会导致整个应用不可用。例如任务一个模块的逻辑coredump都会导致整个程序崩溃。

微服务架构的优势

微服务架构图

  • 独立性。每个服务都是独立的业务单元,能够被独立地开发、测试、构建,并且能够被直接部署。
  • 单一职责。每个服务聚焦于某个业务功能,通过清晰的边界划分,更容易被团队理解和维护。
  • 技术多样性。通过服务之间的协作以及轻量级的通信机制,组织或者团队能使用合适的语言、工具解决业务问题。

微服务的挑战

  • 分布式系统的复杂度。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分布式系统,从交付的角度出发,构建分布式系统必然会带来额外的开销,例如性能(进程内通信VS跨机通信),可靠性(远程访问的可靠性),数据一致性(不同节点间数据同步问题)等等。

  • 运维成本。进程一拆为多之后,对应的部署成本和监控告警与日志采集的成本都会成倍上升。
  • 服务重构成本。传统的应用需要重构成微服务,由改造成本。
  • 服务治理相关成本。配套的服务注册与发现,服务网格,服务编排构建。

微服务其实不算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1996年,Gartner就提出了面向服务架构(SOA),阐述了“对于复杂的企业IT系统,应按照不同的、可重用的力度划分,将功能相关的一组功能提供者组织在一起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既然相关的概念早就有了,那为什么微服务是最近几年才火爆起来呢?

因为抛开自动化的CI/CD,相关的服务网关,服务注册与发现 去空谈微服务是没有办法精准落地的,得益于2014年Docker的横空出世解决了应用打包问题,2016年K8S在容器编排大战中完胜Mesos和Swarm,微服务相关的生态才被完美建设起来,才有了精准落地的可行性。

微服务通信

微服务架构的本质是分布式系统,随着系统复杂度的增加以及微服务数量的增多,如何选择轻量级通信机制、完成服务和服务之间的协作和交互越发重要。这里主要比对RPC(例如Thrift),RESTful HTTP,消息队列(例如beanstalk/redis)。

  RPC(远程方法调用) REST 消息队列
通信方式 同步通信 同步通信 异步通信
平台依赖性 平台无关
语言支持 语言无关
学习成本
维护成本

 

如果是同步的通信方式推荐使用RESTful HTTP通信方式,轻量级,且与平台和语言无关,几乎没有学习的成本。

如果需要异步的通信方式推荐使用消息队列,生产者和消费者异步有利于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但是需要学习消息队列的用法,并且做好选型,还需考虑消息队列的高可用等等。

 

posted @ 2019-06-11 20:12  我是码客  阅读(40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