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算法——MCL

最近在看聚类方面的论文,接触到了MCL聚类,在网上找了许久,没什么中文的资料,可能写的最具体的便是GatsbyNewton写的 马尔可夫聚类算法(MCL) 这篇博客了。但是,其中仍有一些不详细的地方。而MCL这一方法是在作者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的,篇幅太长,难以细读,也不适合作为用来学习MCL这一算法的文献。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一篇可以看的PDF文档,但每中不足的是此文档是英文的。趁此机会,结合上述材料,总结了一下MCL的基本思想,也为了往个人博客里添加些实质性的内容,便整理了这一文档。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相互交流 。◕‿◕。

Background

Different Clustering

Vector Clustering

我们在描述一个人时,常常会使用他所拥有的特点来表示,比如说:张三,男,高个子,有点壮。那么,这就可以用四维向量来表示,如果再复杂一些,就是更高维的向量空间了。下图是在二维空间之中的分布情况,可以较为直观的看出,以红色虚线为界,可以分为两个类别。

Graph Clustering

和特征聚类不同,图聚类比较难以观察,整个算法以各点之间的距离作为突破口,可以这样形容:张三,是王五的好朋友,刚认识李四,对赵六很是反感。那么,对于该节点,我们无法直接得出他的特征,但能知道他的活动圈。利用图聚类,可以将同一社交范围的人聚合到一起。MCL就是属于图聚类的一种。

Random Walks

首先看下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簇,应当具有以下的特点:

  • 位于同一簇的点,其内部的联系应当紧密,而和外部的联系则比较少(惺惺相惜)

也就是说:如果你从一个点出发,到达其中的一个邻近点,那么你在簇内的可能性远大于离开当前簇,到达新簇的可能性——这就是MCL的核心思想。如果在一张图上进行多次的“Random Walks”,那么就有很大可能发现簇群,达到聚类的目的。而“Random Walks”的实现则是通过“Markov Chains”(马尔柯夫链)。

Markov Chains

为了说明 Markov Chain ,我们使用如下的简单例子:

在此图中,我们可以分为两个子图:\(V(1,2,3,4)\)\(V(5,6,7)\),其中,\(V_1\)是一簇,\(V_2\)是另一簇。在同一簇群中,各点之间完全连接,在不同簇之间,仅有\((2,5)\)一条边。

  • 现在,我们从\(V_1\)出发,假设每条边都一样,那么则一步之后我们有\(1/3\)的概率到达\(V_2\)\(1/3\)的概率到达\(V_3\)\(1/3\)的概率到达\(V_4\),同时,有0的概率到达\(V_5,V_6,V_7\)
  • 对于\(V_2\),则有\(1/4\)的概率到达\(V_1,V_3,V_4,V_5\),有0的概率到达\(V_6,V_7\)

通过计算每个点到达其余点的概率,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概率矩阵:

\[P = \left[ \matrix{ 0 & .25 & .33 & .33 & 0 & 0 & 0 \cr .33 & 0 & .33 & .33 & .33 & 0 & 0 \cr .33 & .25 & 0 & .33 & 0 & 0 & 0 \cr .33 & .25 & .33 & 0 & 0 & 0 & 0 \cr 0 & .25 & 0 & 0 & 0 & .5 & .5 \cr 0 & 0 & 0 & 0 & .33 & 0 & .5 \cr 0 & 0 & 0 & 0 & .33 & .5 & 0 } \right] \]

为了计算简单,我们使用一个更简单的矩阵进行接下来的说明:

\[P_1 = \left[ \matrix{ .6 & .2 \cr .4 & .8 } \right] \]

这表示的是从任意点出发,经过一步之后到达其它点的概率矩阵,那么,经过两次之后、三次以及最终的概率矩阵为:

\[P_2 = P_1P_1 \left[ \matrix{ .44 & .28 \cr .56 & .72 } \right] \\ P_3 = P_2P_1 \left[ \matrix{ .35 & .32 \cr .65 & .68 } \right] \\ \vdots \\ P_n = \left[ \matrix{ .33 & .33 \cr .66 & .66 } \right] \]

根据上述例子,我们已经接触到了 Markov Chain ,那么现在就给其下一个定义:

Markov Process——在给定当前知识或信息的情况下,过去(即当期以前的历史状态)对于预测将来(即当期以后的未来状态)是无关的。

Markov Chain——如果有由随机变量\(X_1,X_2,X_3\cdots\)组成的数列。这些变量的范围,即他们所有可能取值的集合,被称为“状态空间”。而\(X_n\)的值则是在时间\(n\)的状态,如果\(X_{n+1}\)对于过去状态的条件概率分布满足:\(P(X_{n+1} = x | X_0,X_1,X_2,\cdots,X_n) = P(X_{n+1} = x | X_n)\),则我们称其是一条Markov Chain

Weighted Graphs

之前的例子中,图的边是没有权值的,也就是所有的边都是一样的。现在,为每条边添加一个权重(可以理解为亲密程度),那么,就需要重新计算到达每个点的概率了。

假设有如下的图:

那么,其概率矩阵怎么计算?

首先,我们要计算得到邻接矩阵,即:

\[edge = \left[ \matrix{ 0 & 2 & 1 & 3 \cr 2 & 0 & 0 & 2 \cr 1 & 0 & 0 & 0 \cr 3 & 2 & 0 & 0 } \right] \]

通过邻接矩阵,我们就可以计算得到概率矩阵了,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P_{ij}=\frac{edge_{ij}}{\sum\limits_{i=1}^{n}{edge_{ij}}} \]

最后的概率矩阵如下:

\[P = \left[ \matrix{ 0 & 1/2 & 1 & 3/5 \cr 1/3 & 0 & 0 & 2/5 \cr 1/6 & 0 & 0 & 0\cr 1/2 & 1/2 & 0 & 0 } \right] \]

之后的计算相同。

Self Loops

在上述的例子中均未考虑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很简单,就两个点,一条边。那么,它的概率矩阵呢:

\[P_{odd} = \left[ \matrix{ 0 & 1 \cr 1 & 0 \cr } \right] \\ P_{even} = \left[ \matrix{ 1 & 0 \cr 0 & 1 \cr } \right] \]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个概率矩阵不管进行几次计算,都不会收敛,而且,对于\(P_{11}\)\(P_{22}\)而言,仅在奇数步后到达,在偶数步时,永远不可达。因此,无法进行随机游走(本来它就没有随机项供人选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为其添加自环来消除奇偶幂次带来的影响:

\[edge = \left[ \matrix{ 1 & 1 \cr 1 & 1 \cr } \right] \\ P = \left[ \matrix{ .5 & .5\cr .5 & .5 } \right] \]

MCL

Markov Chain Cluster Structure

利用 Random Walks 可以求出最终的概率矩阵,但是,在求的过程中,也丢失了大量的信息。

还是这张图,它的概率矩阵和最终的概率矩阵如下:

\[P = \left[ \matrix{ 0 & .25 & .33 & .33 & 0 & 0 & 0 \cr .33 & 0 & .33 & .33 & .33 & 0 & 0 \cr .33 & .25 & 0 & .33 & 0 & 0 & 0 \cr .33 & .25 & .33 & 0 & 0 & 0 & 0 \cr 0 & .25 & 0 & 0 & 0 & .5 & .5 \cr 0 & 0 & 0 & 0 & .33 & 0 & .5 \cr 0 & 0 & 0 & 0 & .33 & .5 & 0 } \right] \Longrightarrow \left[ \matrix{ .15 & .15 & .15 & .15 & .15 & .15 & .15 \cr .2 & .2 & .2 & .2 & .2 & .2 & .2 \cr .15 & .15 & .15 & .15 & .15 & .15 & .15 \cr .15 & .15 & .15 & .15 & .15 & .15 & .15 \cr .15 & .15 & .15 & .15 & .15 & .15 & .15\cr .1 & .1 & .1 & .1 & .1 & .1 & .1\cr .1 & .1 & .1 & .1 & .1 & .1 & .1 & } \right] \]

从最终的矩阵可以看出,其最终概率和起始点的位置无关!对于聚类,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我们想要得到的是一个有明显区分度的矩阵来表示不同的类别。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修改,这也是MCL主要要解决的问题。

Inflation

如果说,前面的内容在介绍 Markov Chain 如何进行 Expansion 的话,那么,现在就添加一个新的过程: Inflation 。这个过程就是为了解决 Expansion 所导致的概率趋同问题的。

简单的说,Inflation 就是将概率矩阵中的每个值进行了一次幂次扩大,这样就能使得强化紧密的点,弱化松散的点。(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假设有矩阵\(M^{k \times l}\),和一个给定的非负实数\(r\),经过 Inflation 强化后的矩阵为\(\Gamma_rM\),那么它的强化公式如下:

\[(\Gamma_rM)_{pq} = (M_{pq})^r / \sum\limits_{i=1}^k (M_{pq})^r \]

为了更直观的说明,我们来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A = \left[ \matrix{ 0 \cr 1/2 \cr 0 \cr 1/6 \cr 1/3 } \right] \]

Inflation 之前,向量\(A\) 就是一个正常的概率向量。为了令其具有更明显的区分度,对其进行 Inflation 强化。

假设\(r\)的取值为2,\(A^2\)如下:

\[A^2 = \left[ \matrix{ 0 \cr 1/4 \cr 0 \cr 1/36 \cr 1/9 } \right] \]

对该向量进行标准化,保证\(\sum\limits_{i=1}^n A_i = 1\)

\[\Gamma_rA = \left[ \matrix{ 0 \cr 9/14 \cr 0 \cr 1/14 \cr 4/14 } \right] \]

可以看出,进过一次变换后,区分度进一步的增加,这就为之后的聚类提供了保证。在这里要注明的是Inflation 的参数\(r\)会影响聚簇的粒度,这个在之后会有说明。

MCL Algorithm

在MCL中, ExpansionInflation 将不断的交替进行,Expansion 使得不同的区域之间的联系加强,而 Inflation 则不断的分化各点之间的联系。经过多次迭代,将渐渐出现聚集现象,以此便达到了聚类的效果。

MCL的算法流程具体如下:

  1. 输入:一个非全连通图,Expansion 时的参数\(e\)Inflation 的参数\(r\)

\[e = 2, r = 2 \]

  1. 建立邻接矩阵

    \[edge = \left[ \matrix{ 0 & 1 & 1 & 1 \cr 1 & 0 & 0 & 1 \cr 1 & 0 & 0 & 0 \cr 1 & 1 & 0 & 0 } \right] \]

  2. 添加自环

    \[edge' = \left[ \matrix{ 1 & 1 & 1 & 1 \cr 1 & 1 & 0 & 1 \cr 1 & 0 & 1 & 0 \cr 1 & 1 & 0 & 1 } \right] \]

  3. 标准化概率矩阵

    \[P_0 = \left[ \matrix{ 1/4 & 1/3 & 1/2 & 1/3 \cr 1/4 & 1/3 & 0 & 1/3 \cr 1/4 & 0 & 1/2 & 0 \cr 1/4 & 1/3 & 0 & 1/3 } \right] \]

  4. Expansion操作,每次对矩阵进行\(e\)次幂方

    \[P_1 = P_0P_0 = \left[ \matrix{ .35 & .31 & .38 & .31 \cr .23 & .31 & .13 & .31 \cr .19 & .08 & .38 & .08 \cr .23 & .31 & .13 & .31 } \right] \]

  5. Inflation操作,每次对矩阵内元素进行r次幂方,再进行标准化

    \[P_1' = \left[ \matrix{ .13 & .09 & .14 & .09 \cr .05 & .09 & .02 & .09 \cr .04 & .01 & .14 & .01 \cr .05 & .09 & .02 & .09 } \right] \\ \Gamma_rP_1 = \left[ \matrix{ .47 & .33 & .45 & .33 \cr .20 & .33 & .05 & .33 \cr .13 & .02 & .45 & .02 \cr .20 & .33 & .05 & .33 } \right] \]

  6. 重复步骤5和6,直到达到稳定

  7. 将结果矩阵转化为聚簇

MCL Algorithm Convergence

在作者的论文中,并没有证明MCL算法的收敛性。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总是能够达到最终的收敛状态。下图是一个达到收敛的例子:

为了方便区分不同聚簇,我们将图上的点分为两类:AttractorVertexAttractor 代表了那些有着主导地位的点,这些点吸引着其它的点,将它们牢牢的聚集在周围;Vertex 则表示那些被吸引的点,它们没有主导地位,被 Attractor 所吸引着。其中,Attractor 所在的行必须至少有一个正值,聚集着它所在行中所有正值的点。可以看出,在这个例子中,总共有三个聚簇:{1,6,7,10},{2,3,5},{4,8,9,11,12}。

当然,在MCL中也会存在着重叠的聚簇。如下图,当且仅当簇与簇是同构的时才出现一个点被多个聚簇所吸引。

Inflation Parameter

在之前有提到过Inflation 参数会对聚簇产生影响。一般的,随着\(r\)的增大,其粒度将减小。

从上图中还可以看出,聚簇的多少和\(e\)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大直径的图中就更为明显了。因为偏远地区的点和簇群中心的联系越来越少,便很可能出现“挖墙脚”的可能,以及簇群内部分化问题。

Analysis of MCL

MCL有着较为优良的性能,总的来说,它的优缺点如下:

  • 随着图大小的扩张,MCL有着良好的刻度

  • 可以在有权或无权的图上运行

  • 最后的聚类结果令人满意

  • 可以较好的处理噪声数据

  • 不需要人为规定簇群数量,而是可以根据参数自行确定

  • 不能发现发生重叠的点

  • 不适合在大图上使用(它的算法复杂度是\(O(N^3)\)

以上是我对MCL的一些总结看法,欢迎大家来和我交流讨论。

posted @ 2017-10-15 18:35  Magle  阅读(19215)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