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成为史蒂夫·乔布斯,都想自己的公司成为苹果,但是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快公司》最新一期杂志的封面文章是科技专栏作家Farhad Manjoo的《无敌苹果:最酷公司的十大经验》,通过访谈苹果员工、合作伙伴和长期公司观察者,回答了如何成为“××行业的苹果公司”这一问题。以下为观点提炼:独辟蹊径,不落窠臼
不管竞争对手、行业观察者、分析师和媒体说什么,苹果总是超然外物,特立独行地设置自己的议程和步调。乔布斯从不为科技行业的教条所累。早在 20世纪80年代,当乔布斯带领团队打造Mac的时候,就经常指导工程师们,电脑的外观设计应该是什么样子。“一次,他在梅西百货看到了一个外形不错的大蒜碾碎器,于是就要求设计师按照那种方法设计Mac。”苹果团队工程师、《硅谷革命:打造麦金塔的非凡岁月》一书作者Andy Hertzfeld回忆道。还有一次,乔布斯还想要Mac看起来像保时捷。
计算机看起来更应该更像跑车和厨具。苹果公司的目标客户就是高端主流人群,那些保时捷车主或者潜在购买者。显然,跟随硅谷大流的设计无法吸引这些人。苹果明白,亦步亦趋永远创造不了奇迹。
适当**
2000年,作为刚被苹果收购的德国阿斯塔特业务分部的运营经理,Mike Evangelist负责研发日后为人所知的iDVD。Evangelist说,为此自己与搭档精心准备了三个星期。“这时乔布斯走了进来,” Evangelist回忆说,“他压根儿没看我们的展示,而是径直走到白板前,画了一个方框,说:“这是这款新应用,有一个窗口,你把影片拖动到窗口里,点击一个按钮叫Burn。就这样。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东西。
技术公司追求兼收并蓄、彻底、集合大众智慧的创新。而苹果的工程师则要花费100%的时间去设计一小部分资深经理或乔布斯本人计划的产品。由于只有一小部分人做决策,因此苹果一年仅能够推出一两款创新产品。但是这个方法效果显著,因为乔布斯及其团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反观谷歌,也许他们每年推出十几款产品,结果更大部分的都失败了。
产品至上的哲学
最近,有关 “封闭”和“开放”之争愈演愈烈,苹果也饱受“封闭”指责。但是,苹果还是决定以是否制造好的产品、能否盈利为准绳,就像一个结果导向的公司一样,而不是教条式的学院派哲学认知。无论如何,App Store都大获成功,就连死对头也不得不承认其简洁与妙趣横生。对苹果来说,这才是唯一有意义的哲学。
拒绝复杂
苹果是一个做减法的公司,而乔布斯则像是一个“过滤器”,每个工程师都知道,老乔按删除键的手有多快。在一个采访中,乔布斯说,“那些我们没有推出的产品和推出的的产品让我同样骄傲。”这不是因为乔布斯有拒绝强迫症,是因为苹果公司的繁荣要靠高利润的支撑,苹果也有意志力来保持低生产成本。此外,削减一些性能也为下一次产品推出造势,iPhone 4OS就是最近一例。苹果熟谙如何让用户一来再来的技巧。
服务客户的背后玄机
十年前,当苹果修订其零售策略时,就确定了一个压倒一切的目标:要让客户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互联网行业建立联系,就是后来的Genius Bar(天才吧),“App Store的灵魂”。苹果为客户提供各种免费维修服务,甚至包括非技术类支持,这些慷慨付出让苹果如何支撑?曾在“天才吧”工作的Jeremy Derr一语道破玄机:那些前来求助的人在离开时往往购买了苹果的产品。舍、得是也。营销无处不在
品牌顾问Martin Lindstrom表示,“苹果的品牌力量无比强大,对一些顾客来说,犹如真正的宗教信仰。”
苹果公司通过一系列精细入微的方式来培养粉丝对该品牌宗教般的狂热,包括渲染产品的神秘,暗示顾客的尊享身份等。而最重要的是强化苹果产品的象征意义,最有效的营销策略植根于产品本身。iPod的白色耳机,Mac的启动声音,MacBook的镂空笔电背板……这些都不是偶然的,而是通过这些来使其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喜新厌旧”
苹果的创新能力毋庸置疑。没有哪家公司像苹果那样频繁又乐此不疲地对所在领域的基础部分进行反思。仅仅在过去的短短几年间,苹果就对其笔记本电脑的生产工艺进行了大幅度革新,这也是笔记本生产设计领域有史以来所进行的最雷厉风行的大规模的革新。苹果完全无视“向后兼容”的概念,而是无情抛弃过时的生产组装基地。苹果抛弃过去的决心让它能够生产更好的产品,毫无拖沓,因此才得以雄踞技术发展的最前沿。
化反馈为鼓舞
乔布斯频繁引用亨利·福特的名言:“如果我问客户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总是说要‘一匹更快的马!’”
乔布斯用这句话,算是为自己忽略客户意见辩护。“客户会告诉你一大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但是当你按照他们的意图制造出来时,又不是他们想要的。不存在的事情总是难以描摹。”Reid分析道。
不过乔布斯并非视客户反馈为无物。他将其看做是鼓舞,而非方向;是方式,而非结果。所以苹果总是能推出既能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又超越客户想象的新产品。就在顾客都在期待苹果推出上网本时,乔布斯冷冷回绝了,接着他推出了iPad,一个第三品类,而绝不仅仅是“一匹更快的马”。
“再发明”
“革命性”是乔布斯最喜欢的词汇之一,iPhone和iPad都曾被冠以此名。苹果的产品是否具有革命性,还取决于对革命性的理解。苹果擅长整合技术领域的最新创意,并通过转化变为己有;苹果擅长发现同类产品存在的问题,并在新产品上予以解决;苹果甚至对基于产品实施“苹果式”改革。早在 2001年,比尔·盖茨就推出了一款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但操作系统、交互界面、应用程序等一系列问题令微软裹足不前。乔布斯发现苹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于是iPad横空出世。iPad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品类吗?仅仅推出两个月,就卖出了200万台,所以这个问题不再有意义。
遵从自己的时间表
在 iPad上市几周后,惠普、微软、RIM相继推迟了号称“iPad杀手”产品的上市。它们都埋头研制自己那匹“更快的马”。与此同时,谷歌、英国电信和英特尔也加快了平板电脑的研发步伐。
苹果根据自己的经营战略和长期发展目标,严格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行事。之所以能谋划长远,是因为在美国CEO普遍的6年任期规律下,乔布斯是一个特例,他知道自己永远不会被开除,因此可以花几年时间研制出高端厚利的产品。大部分CEO没有这样幸运。
在所有提及的优势中,苹果的最大力量之所在,就是它长远发展的意愿。苹果公司是一个胸怀格局的公司,也正在前进的正确轨道上,这点燃了它的自信和野心。最后,还有它的执行力。这些共同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苹果。
《快公司》最新一期杂志的封面文章是科技专栏作家Farhad Manjoo的《无敌苹果:最酷公司的十大经验》,通过访谈苹果员工、合作伙伴和长期公司观察者,回答了如何成为“××行业的苹果公司”这一问题。以下为观点提炼:独辟蹊径,不落窠臼
不管竞争对手、行业观察者、分析师和媒体说什么,苹果总是超然外物,特立独行地设置自己的议程和步调。乔布斯从不为科技行业的教条所累。早在 20世纪80年代,当乔布斯带领团队打造Mac的时候,就经常指导工程师们,电脑的外观设计应该是什么样子。“一次,他在梅西百货看到了一个外形不错的大蒜碾碎器,于是就要求设计师按照那种方法设计Mac。”苹果团队工程师、《硅谷革命:打造麦金塔的非凡岁月》一书作者Andy Hertzfeld回忆道。还有一次,乔布斯还想要Mac看起来像保时捷。
计算机看起来更应该更像跑车和厨具。苹果公司的目标客户就是高端主流人群,那些保时捷车主或者潜在购买者。显然,跟随硅谷大流的设计无法吸引这些人。苹果明白,亦步亦趋永远创造不了奇迹。
适当**
2000年,作为刚被苹果收购的德国阿斯塔特业务分部的运营经理,Mike Evangelist负责研发日后为人所知的iDVD。Evangelist说,为此自己与搭档精心准备了三个星期。“这时乔布斯走了进来,” Evangelist回忆说,“他压根儿没看我们的展示,而是径直走到白板前,画了一个方框,说:“这是这款新应用,有一个窗口,你把影片拖动到窗口里,点击一个按钮叫Burn。就这样。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东西。
技术公司追求兼收并蓄、彻底、集合大众智慧的创新。而苹果的工程师则要花费100%的时间去设计一小部分资深经理或乔布斯本人计划的产品。由于只有一小部分人做决策,因此苹果一年仅能够推出一两款创新产品。但是这个方法效果显著,因为乔布斯及其团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反观谷歌,也许他们每年推出十几款产品,结果更大部分的都失败了。
产品至上的哲学
最近,有关 “封闭”和“开放”之争愈演愈烈,苹果也饱受“封闭”指责。但是,苹果还是决定以是否制造好的产品、能否盈利为准绳,就像一个结果导向的公司一样,而不是教条式的学院派哲学认知。无论如何,App Store都大获成功,就连死对头也不得不承认其简洁与妙趣横生。对苹果来说,这才是唯一有意义的哲学。
拒绝复杂
苹果是一个做减法的公司,而乔布斯则像是一个“过滤器”,每个工程师都知道,老乔按删除键的手有多快。在一个采访中,乔布斯说,“那些我们没有推出的产品和推出的的产品让我同样骄傲。”这不是因为乔布斯有拒绝强迫症,是因为苹果公司的繁荣要靠高利润的支撑,苹果也有意志力来保持低生产成本。此外,削减一些性能也为下一次产品推出造势,iPhone 4OS就是最近一例。苹果熟谙如何让用户一来再来的技巧。
服务客户的背后玄机
十年前,当苹果修订其零售策略时,就确定了一个压倒一切的目标:要让客户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互联网行业建立联系,就是后来的Genius Bar(天才吧),“App Store的灵魂”。苹果为客户提供各种免费维修服务,甚至包括非技术类支持,这些慷慨付出让苹果如何支撑?曾在“天才吧”工作的Jeremy Derr一语道破玄机:那些前来求助的人在离开时往往购买了苹果的产品。舍、得是也。营销无处不在
品牌顾问Martin Lindstrom表示,“苹果的品牌力量无比强大,对一些顾客来说,犹如真正的宗教信仰。”
苹果公司通过一系列精细入微的方式来培养粉丝对该品牌宗教般的狂热,包括渲染产品的神秘,暗示顾客的尊享身份等。而最重要的是强化苹果产品的象征意义,最有效的营销策略植根于产品本身。iPod的白色耳机,Mac的启动声音,MacBook的镂空笔电背板……这些都不是偶然的,而是通过这些来使其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喜新厌旧”
苹果的创新能力毋庸置疑。没有哪家公司像苹果那样频繁又乐此不疲地对所在领域的基础部分进行反思。仅仅在过去的短短几年间,苹果就对其笔记本电脑的生产工艺进行了大幅度革新,这也是笔记本生产设计领域有史以来所进行的最雷厉风行的大规模的革新。苹果完全无视“向后兼容”的概念,而是无情抛弃过时的生产组装基地。苹果抛弃过去的决心让它能够生产更好的产品,毫无拖沓,因此才得以雄踞技术发展的最前沿。
化反馈为鼓舞
乔布斯频繁引用亨利·福特的名言:“如果我问客户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总是说要‘一匹更快的马!’”
乔布斯用这句话,算是为自己忽略客户意见辩护。“客户会告诉你一大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但是当你按照他们的意图制造出来时,又不是他们想要的。不存在的事情总是难以描摹。”Reid分析道。
不过乔布斯并非视客户反馈为无物。他将其看做是鼓舞,而非方向;是方式,而非结果。所以苹果总是能推出既能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又超越客户想象的新产品。就在顾客都在期待苹果推出上网本时,乔布斯冷冷回绝了,接着他推出了iPad,一个第三品类,而绝不仅仅是“一匹更快的马”。
“再发明”
“革命性”是乔布斯最喜欢的词汇之一,iPhone和iPad都曾被冠以此名。苹果的产品是否具有革命性,还取决于对革命性的理解。苹果擅长整合技术领域的最新创意,并通过转化变为己有;苹果擅长发现同类产品存在的问题,并在新产品上予以解决;苹果甚至对基于产品实施“苹果式”改革。早在 2001年,比尔·盖茨就推出了一款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但操作系统、交互界面、应用程序等一系列问题令微软裹足不前。乔布斯发现苹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于是iPad横空出世。iPad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品类吗?仅仅推出两个月,就卖出了200万台,所以这个问题不再有意义。
遵从自己的时间表
在 iPad上市几周后,惠普、微软、RIM相继推迟了号称“iPad杀手”产品的上市。它们都埋头研制自己那匹“更快的马”。与此同时,谷歌、英国电信和英特尔也加快了平板电脑的研发步伐。
苹果根据自己的经营战略和长期发展目标,严格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行事。之所以能谋划长远,是因为在美国CEO普遍的6年任期规律下,乔布斯是一个特例,他知道自己永远不会被开除,因此可以花几年时间研制出高端厚利的产品。大部分CEO没有这样幸运。
在所有提及的优势中,苹果的最大力量之所在,就是它长远发展的意愿。苹果公司是一个胸怀格局的公司,也正在前进的正确轨道上,这点燃了它的自信和野心。最后,还有它的执行力。这些共同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苹果。
Austin Liu 刘恒辉
Project Manager and Software Designer E-Mail:lzhdim@163.com Blog:https://lzhdim.cnblogs.com 欢迎收藏和转载此博客中的博文,但是请注明出处,给笔者一个与大家交流的空间。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