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望的文盲"梗所想到的
摘要: 这篇文章没有打磨过, 可能有错别字, 但由于是用双拼组词打的预计也不会太多. 语句上可能有点意识流而不连贯, 但自认为总体上的逻辑还是有的. 本文先是从满江红事件讲到莫须有的词义变化, 再讨论到词义是否应该变化, 再提出万一词义变化形成错误的社会共识怎么办的问题, 最后骂了一下中国的语文教育
前些天在公众号某文章下面的评论区发表了个观点, 因为去掉了中间的推论过程, 显得比较离谱.然后有一位评论我说"他好像一个绝望的文盲啊", 当时还以为他就是骂我文盲, 说我解释那么多就是急了绝望了. 直到今天才在B站上刷到这个梗, 原来讲的是《满江红》这个电影宣传组, 在解释自己没有偷票房的时候发了一条微博, 认为这些指控是莫须有.
就这, 引来了全网的群嘲.
嘲讽的理由如下:
"莫须有"是秦桧安给岳飞的罪名, 也就是秦桧说的话. 电影组作为蹭岳飞流量的人, 那就应该按照岳飞的身份, 按照他当时的回应讲一句"天日昭昭".
另外围攻群众的论据还有, "莫须有之罪"跟"莫须有"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哦; 莫须有的意思是"或许有"哦, 那你说这句话就是在说自己或许有罪是吧?
更有甚者, 为官博解释的一条热评, 就直接被判定为洗地...
我真不知道平常"的得地"都没几个人分的人民群众, 是怎么突然就开始这么关注词语的正确本意的? 吓得我赶紧查了下:
还好, 脑海里的印象并没有错, 莫(不)须有这个意思依然还在. 那么很明显, 莫须有这个词经过多年的演化, 现在已经不只是那个罗织罪名的人可以用了, 对于任何莫名其妙的罪名都可以用莫须有来形容, 更不用提受冤人本身喊冤的时候用莫须有这个词.
那么围攻群众的论据是哪来的呢? 维基
好, 现在就到了一个千古问题了, 你用词是用本义还是用新义? 你是原教旨主义还是自由主义者?当然自由主义的本义可能不是这个意思, 但这里借用一下这个词, 用于描述那种根据当前社会共识来重新定义词义的思想. 你看, 后者是不是相对原教旨而言更自由?
我的观点是, 应该允许词义的进化, 但不能太快, 要形成社会共识. 在这个基础上, 有人在讲某个词的原本的某个含义的时候, 不能说他用错了. 什么叫做不能太快, 就是一个词的新含义冒头的时候, 要允许别人批评你这么用对不对. 而社会对于这个新词的含义要抱着一种能用就用, 不能用就算的心态. 如果这个新词义能用好用, 自然就会多人用, 那么这个词义就会传播出去, 否则很快将会陷入消亡. 当然, 要批评这些新词义也是可以的, 但要注意度, 不能说上纲上线, 而是有条理说明这些词义可以被哪些原有的东西取代, 或者说这个词义与原来的本义不是同向而是反向. 这些不是一棒子打死的, 不是上纲上线的批评, 要是有道理能形成社会共识, 那自然也会把这个词义消除. 所以, 不去动用行政或者暴力(人多声量大也算一种), 让一个语义的自然发展与消亡或者是一个不错的做法.
我不承认语言的所谓纯洁性, 我更加推崇语言的工具特性, 工具就应该是趁手的. 所谓文化, 不是说死守老祖宗的那一套就是有文化, 而是知道这个东西怎么来的, 经历了怎样的演化, 它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等等. 所谓的发展趋势就是对当今社会共识的承认.
最后, 毕竟这里是个技术博客, 那就往安全的角度思考一下.
即使是我平常颇为推崇的维基(当然中文维基还是有挺多问题的, 只能说是相对百度百科一般好了不止一点), 在这件事上都和百度百科观点存在差异(先不论对错). 那万一这些百科知识平台都被有目的地慢性污染, 又不是每个人都有去查原始文献, 捋清楚每个知识点的变化历程, 那整个社会可能就会逐渐形成错误的共识, 甚至内耗.
现在ChatGPT兴起, 必应甚至直接和它进行了结合. 现在大家还能当作是人工智障进行调戏, 那等到我们的下一代, 有什么问题只知道问人工智能, 形成的世界观会不会跟父辈完全不同? 反正从满江红这个事件上来看, 我是觉得已经有这个趋势了. 现实就是, 资讯越来越多, 人类时间有限, 只能借助工具进行消息的聚合与分析. 问题是, 这个工具本身靠谱吗?这个消息本身靠谱吗?目前来看, 这些问题都是无解的, 但生活还是要过的, 所以只能一层一层地假设可靠, 然后依靠这些假设构建起一座摇摇晃晃的空中楼阁.
最后, 很多人的理解能力是肉眼可见地下降, 不是去抓一段话的中心含义, 而是光顾着关心细枝末节比如砍了三天三夜的眼睛会不会干...
你说中国语文教育这么多年来都教出了一堆什么人啊
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 但请你批评的时候能有理有据, 而不是上来扣一个帽子口嗨完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