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基础知识

一、绪论

1、一些概念的缩写

(1)数据库【DB】。(2)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3)数据库系统【DBS】(4)数据库管理员【DBA】(5)数据库应用系统【DBAS】

2、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1)硬件: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
(2)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各种高级语言及其编译器。
(3)数据库:
(4)用户:包括“管理和开发人员”、“终端用户”。
拓展:数据库应用系统包括数据库系统

3、数据管理技术的三个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
(2)、文件系统阶段
(3)、数据库系统阶段

4、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数据结构化。(2)数据冗余度小、共享性高、避免了数据的不一致性。(3)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4)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5、数据模型的分类(按不同的应用层次划分)

(1)、概念数据模型(概念模型)
(2)、逻辑数据模型(数据模型)
(3)、物理数据模型(物理模型)

6、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

(1)、数据结构
(2)、数据操作
(3)、数据完整性约束

7、信息的三个领域

(1)、现实世界:实体、实体特性、实体集、实体标识符
①实体:实体是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个体。
②实体标识符:在实体集中唯一能确定实体集中某个实体的最小实体特性集。
(2)、信息世界:
(3)、计算机世界:

8、实体(集)间的联系

(1)、二元联系:只有两个实体集参与的联系称为二元联系。二元联系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一对一联系。②一对多联系。③多对多联系。
(2)、多元联系:参与联系的实体集的个数大于等于三时,称为多元联系。

9、E—R图

(1)、E—R图的图形符号:方框表示一个实体集。菱形框表示联系。联系与其相关的实体集之间用箭头表示,一个箭头代表1,两个箭头代表多。椭圆框表示属性。
(2)、绘制E—R图的步骤:

10、常用(结构)数据模型

(1)、层次模型:层次模型是按照树状(层次)结构表示实体集与实体集之间的联系模型。
(2)、网状模型:
(3)、关系模型:主要特征是用二维表格表示现实世界实体集及实体集间的联系
①关系:指二维表。②属性或字段:指表中的列。③域:指列中的值(属性)所有可能取值的集合。④元组:表中的一行称为一个元组。⑤关键字。⑥关系模式:指对二维表框架的描述
(4)、面向对象模型:

11、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从逻辑上划分)

首先明确两个概念:①型:对某一类数据的结构和属性的说明。②值:是型的一个具体赋值。
(1)、外部模式(又称子模式、也称用户模式):
(2)、概念模式(简称模式,也称逻辑模式):
(3)、内部模式(也称存储模式):是对数据库中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

12、数据库的两级映像与数据独立性

(1)、外模式/模式映像: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
(2)、模式/内模式映像: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

13、数据库管理系统程序模块的组成

(1)、数据库定义:
(2)、数据库操纵:
(3)、数据库运行处理:
(4)、数据库组织、存储和管理:
(5)、数据库建立、维护和其他方面:

14、SQL语言的四部分

(1)、数据定义【DDL】:
(2)、数据操作【DML】:
(3)、数据控制【DCL】:
(4)、宿主语言【高级编程语言】:

15、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架构主要包括(五种)

(1)、单用户结构:
(2)、集中式结构:
(3)、分布式结构:
(4)、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5)、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posted @ 2022-06-01 22:52  黎野  阅读(10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