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支持系统基本理论

1.1.1 规划支持系统定义

城市规划支持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进行城市规划相关信息的收集、传送、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是一个管理系统、社会系统[46]。一个完善的UPIS是以城市规划数据库为核心,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与城市规划及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应用于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图文一体化技术集成系统。

规划支持系统并不是传统的计算机技术在规划领域的简单应用,而是将规划自身的基础理论以专业规划模型的形式融入到最为先进的信息技术中。这种模式赋予信息技术以灵魂,能够保证规划理论和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得到更有效的应用,提高规划编制的效率,并通过先进的可视化技术进行规划成果的最终表达。

规划支持系统并不是一个可以替换目前规划师所采用的软件工具的全新的计算机辅助规划技术,而应该是一个集成的有利于规划展开的信息技术框架。他不应该某一个或是某一类技术,而应该是采用所有适合特定规划目的的一系列工具,或者说,是一套松散集成在一起的工具集,其中每个工具在规划过程中实现特定的功能,总体上构成了一套信息技术框架。它不应该是由众多能够接受原始数据并自动生成规划方案的计算机模型构成的封闭系统,而应该是一套实现规划师、公众、政府之间交互的规划信息框架,包含一系列与现实世界相关的结构性的可利用的而不是原始的数据,同时还包括一整套软件工具用于分析、预测、指定决策。

广义上,规划支持系统对城市规划所有的流程都能提供辅助支持,包括数据整合管理、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审批等过程的支持,以推进城市规划信息化。从实质来看,规划支持系统是若干部件为了达到规划信息化这一目的,而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这些部件包括规划数据、规划软件、规划体制和标准及参与规划的人。

狭义上,规划支持系统只指代规划软件系统。凡是利用信息技术,对规划若干流程提供支持的软件系统,就可以称为规划支持系统。

1.1.2 规划支持系统的特点

规划支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降低内耗,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工作效率;能产生新的信息,对城市规划的若干流程提供支持;对国内传统的规划流程、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将城市规划中的资源转化为资产,通过标准的制定和数据共享,能使已有的规划方案和规划数据得到再利用;降低了规划门槛,扩展了参与人员,规划不再是专业人员的专利,通过公共参与技术,普通老百姓也能参与规划,不会画图的人也能做规划,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也能做规划。

规划支持系统可以按照以下不同方式,进行分类:

从可视化实现的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二维规划支持系统和三维规划支持系统。

从功能侧重点来看,可以分为强调数据管理和集成的、强调管理流程的和强调分析决策的。

从运行平台来看,可以分为单机的和网络的。

从运行的环境来看,可以分为项目层的,单位层的,行业层的。

1.1.3 规划支持系统功能概述

规划支持系统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1)数据集成与管理

主要包括在相关标准指导下的城市规划数据库的建立、资料收集整理与录入、格式转换以及信息共享与发布等功能。

2)数据查询分析

主要包括对城市空间数据进行空间查询分析、方案成果数据进行查询统计。

3)辅助分析与决策

面向城市规划流程中的特定任务,利用各种模型,包括城市动力学模型,社会经济模型等,对城市规划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分析和预测结果,为城市规划提供实用而有效的支持。

4)成果输出与可视化

包括对现有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分析结果的可视化、辅助分析决策结果的可视化和最终成果方案的可视化等;可视化手段包括各种地图、专题图、效果图、统计图表等。

5)公众参与

规划支持系统中公众参与方面的功能,主要包括规划方案网络发布、收集公众意见、支持讨论会议和方案模拟展示、以及规划方案实施监督等。使得公众参与的主体由专业人士为主(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相关专业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逐渐吸引以普通市民组成的社区特别小组、居民顾问委员会也参与进来。

6)审批管理

主要包括项目选址、用地许可、工程许可、检查验收(放线钉桩、验线、竣工验收)这四项业务,即“一书、二证、三检查”,是规划管理机构最繁忙的日常业务,其中以“一书、二证”业务为主要对象的办公自动化是目前各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

 

posted on 2009-02-25 15:10  张进洁  阅读(72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