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期货投资的那些事(一)我短暂的职业生涯
我大约是6年前参加工作,那时候还是一名仓库管理员,主要职责是盘点、检查现货。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各个仓库盘点、检查,拍照、做表格,形成报告向上级交差,混一份工资当生活费。
3年前,我误打误撞进入了金融行业,开始接触期现结合贸易,在一家中型的投资公司担任研究员。
这是一家从事期现结合贸易业务的投资公司,里面的研究员跟证券期货的研究员不太一样。证券期货的研究员侧重宏观数据的变化,报告里大则谈论地产货币,小则谈论行业供需。而我的职责则是记录每天的现货成交情况,比如华东、华北的钢材成交价及两者的差值,贸易商讨价还价空间,需求是否迫切,都是一些比较微观,或者说细枝末节的东西。
我的工作主要支持“交易员”,以便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期现贸易的交易员,除了要跟一般贸易公司的销售员那样买卖现货之外,还同时要在期货上做交易。简单的讲,交易员在买入一份现货的同时,要同时在期货上卖出一份,熊市里,期货通常会比现货跌幅更多更快,公司就实现了盈利。如果能够绕过风控做一些小动作,比如在期货上多卖出一些,利润就更大,交易员年底的奖金都很丰厚。
我是从2年前开始了解公司的经营逻辑的,当时是受到了年终奖的刺激。我担任的是研究员岗位,属于后勤岗位,只有一份固定的薪酬,而交易员的年终奖可以是我的4到5倍,部门经理则是20倍左右。对我刺激更大的是,有几名交易员的年龄比我小几岁。
当时是2014年初,房价也是一路往上涨,我的“固定薪酬”相对的慢慢缩水,而年龄也渐渐“奔三”,开始感到了“三十而立”的压力。有时,我会思考,是公司分配制度有问题还是我的能力问题,我与那些同龄的交易员之间差在哪里。
一开始,我也抱怨过,但后来我冷静的想了想,总结出几点:
第一、思维上的差距
打个比方,就说交易思维吧。说白了,就是“做买卖”的思维。
我发现,大多数小有所成的交易员都出身在商人家庭,父母都是做贸易的,各式各样的贸易,有的是钢材贸易商,有的则是进口灯具,倒卖木材,这些还都是小商人;再厉害一点的,就是从事棕榈油的进口贸易,那就是属于大商人了,家庭资产起码在5个亿以上。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的耳濡目染,做买卖对他们来说,就和吃饭睡觉一样的自然和必须。
而我出身在一个工人家庭,父母是钢厂工人,主要管理物资的进出库。我从小就在仓库的磅秤旁边长大,见到是各式各样货物,也见识过小供应商用各种手段缺斤少两谋取利益。父母希望我长大继承他们的工作,他们教育我一定要诚实与守信,因为货物缺失,仓库管理岗是要负责任的。我也渐渐的对那些小商人偷鸡摸狗的行为反感,骨子里认为做贸易肮脏的。
这样家庭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人是完全不同的。
“交易员”们利益至上,他们可以为了多赚一些钱,突破规则,在期货上多卖出一些头寸,获取更多利益。我规则至上,只会根据工作规则完成动作,不懂得拒绝和变通。
“交易员”懂得“博弈”,他们敢于在期货上投机,认为即使逻辑正确,输赢也是不确定的,必须冒险;而我每次都要通过数据和事实,把确定性提高后才行动,可那时行情已经走了一半了。
更不用提一些“软实力”,比如谈判,“交易员”们显得游刃有余,谈笑风生中刺探信息又避免暴露自己的情况;而我只会按照公司的风控规则一板一眼的一问一答。
这些,种种的差异,导致了今天我与“交易员”的差距。而我融入到了“交易员”这个群体中,感知到了这些差距,并努力去追赶和弥补。
二、风险承受能力上的差距
渐渐的,我也慢慢学会了什么是“博弈”,怎样去“博弈”。明天的期货价格是涨还是跌,这是不确定的。但是我能够去大致预测市场上多少人是看涨,多少人看跌,大多数人又是以什么逻辑去判断的,是“供需平衡表”,“还是宏观数据”。
但是,我赚还是没有“交易员”多。一开始,我以为是自己胆小,为什么同样都是10万元的账户,他们敢做100手,而我只敢做10手甚至5手。后来我才知道,我的10万元账户背后什么都没有了,他们10万元账户背后还有很多财产,比如房产、基金、存款。期货账户里存的仅仅只是保证金,真正决定你做多少手的,是你的身家,1000万身家的人做1000手,10万身家的人做10手或者5手,因为1000万的输一次不会影响生活,10万的输一次可能家庭出大问题。所以,即使大家水平和努力程度相同,绝对值上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三、家庭背景的差距
这个更是要命的。有良好背景的“交易员”,更容易筹资资金,放大杠杆,在商业谈判的时候,对手方也会忌惮你。进入公司的时候,也能够应聘到更好的职位,更快提升职业技能。
这里不得不讲一下,客观的讲,我已经非常幸运。我加入公司的时候,公司才成立3个月,员工不到10人,每个人都被迫身兼数职。公司管理也很松散,我可以查阅到公司任何的策略报告,期现交易数据,能够和部门经理直接请教(当然是以“后勤检查”的名义),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员工,但我的“权限”很大,大到让我足以在三年的时间内掌握商品投资的各种逻辑策略。
在我离开的时候,公司已经有80多名,底层的员工已经只是一个螺丝钉,操作员。当然,公司也会有很多“有家庭背景”的关系户进来,但总经理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偏袒,一般要在一些边缘岗位“锻炼”很久,再悄悄的调动到投资部门培养他们。
事实上,从职业发展来讲,我已经享受到了比“关系户”更优越的待遇。
但我毕竟不是“关系户”,没有背景,只有背影。当我提出想离开后勤岗,加入投资部门时,被拒绝了。好的岗位都是肥缺,排队的人大把,自然轮不到我。
金融这行,很看出身!就是看你的家庭背景。“什么名校毕业”“名企实习”,这些都只是表面。当你努力做完这些表面功夫后被拒绝,不要觉得是自己出了问题。你没有问题,规则也没有问题,一切都没有问题。
但无论多么困难,都要往圈子里挤,往更高的平台冲刺。这不仅仅是我主观上,对于财富的渴求,而是一种必须,是在这个大社会环境下的一种必须。
在我小时候,我父母与“小商人”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像现在的我与“交易员”们那么大。只是现在,越来越大。我的父母依靠劳动获得回报,小商人通过资本获得回报。劳动所得与资本所得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马太效应”就像不断膨胀的宇宙,在一个稳定的社会阶段中是不可逆的。周期也较长,长到足以跨越好几代人的生命,我们无法与之抗衡。
当然一开始的时候,你还是要通过劳动来积累你的初期资本,积累你的行业名声,拓展你的社会圈子。
在金融圈,劳动回报与资本回报的差距被放大到了极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个体户,能通过劳动获得一年15到20万的固定无责任薪水已经是极限。你的本职工作大多数是“免费”的,目的只是为了自我积累。这些你能承受吗?
这就是我短短6年工作的感悟,目前我已经离开原公司去了一家金融机构,从事分析师行业,准备用一年时间整理投资框架。
用了6年时间,终于站在了起跑线上。
之后,我会慢慢更新我的“商品期货投资的那些事”系列,谈一些我的感悟和之后的投资计划。我的目标是通过投资,让工薪族有不贷款买房机会,当然也会跟大家聊一聊投资圈的新闻,新的金融产品,交易策略等等。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关注。
公国菊花丸
写于2016年10月6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