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既可能是敌人也可以是朋友,区别只在于:你选择什么时候与其握手。

当价格已经给出足够的折扣以反映这种不确定性时,其可能会是友善的朋友;而当不确定性隐藏在高昂的价格和乐观的预期背后时,就可能时致命的杀手。

投资者可以基于基本面对市场会如何预期进行判断,但即使判断准确了,这个预期所导致的市场走势的时机和力度可能依然远远超出你的所料。这事实上证明了,要想精确的对市场预测是多么的困难—即使他依据于一大堆的被证明正确的判断。因为如果市场的波动是盘大菜,那么“事实” 只是其中的佐料之一而已。

上午看了一个投资人讨论世界经济、货币格局的宏观大作,洋洋洒洒言之成理,气派非凡。但看完后只有一个感觉:这个家伙想说什么?说了半天又怎么制定投资计划并落实到具体的投资标的呢?如果所说这些猜测和判断是错误的,又会导致结论多大面积的调整呢?这是在论文还是投资呢?

在对事物的认知上,智商并不重要。认知的分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思维方式和视角。比如评价一件事物,在多大范围内来评价?比较的基准是什么?由谁的视角来论证?都是造成分期的主要因素。绝对的黑和白的事情是极少的,所要要“正确”真的很简单,要“客观”则变得很难很难。

现场调研有无必要?笼统的说,能到现场看看当然是没坏处的。不过缺乏经验的投资者可能由于诸如企业管理者人格魅力、亮点资料或者一些片面印象等反而形成主观上的偏见。总之,在缺乏对公司生意本质,以及未来经营主要矛盾认知的时候,“现场”并不能解决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所谓的产品调研,跑几个商城聊聊天查查出厂日期,招呼网友一起记录出货情况,买一堆同类产品请几个朋友评判,找个“业内人士”问问什么的。这些“用功”要注意2个问题,一个是样本有限性的误导,另一个是在生意和企业整体的分析上出现谬误,这些细节层面再用功也无济于事。

以前中国有2个世界:真实的一个,新闻联播里一个。后来有了微博,就成了:真实的一个,新闻联播的一个,微博的一个。当你需要心理抚慰的时候就看看新闻联播,当你愤世嫉俗的时候就看看微博,当你需要吃喝拉撒睡的时候就回到真实世界。这就像任何一个公司总是真实的一个,券商报告的一个,淘股吧里的一个。

聪明人最爱犯的错误第一是高估自己,第二个是不肯努力。因为聪明,所以总是能找到捷径并尝到甜头,所以越来越难以正确评估自己和踏实下来,最后聪明人的期望值会越来越高,并为了这种期望值做出越来越偏离自己能力的事情。

。。。。。。。

投资说到底,研究的无非是“对象”与“时机”两大方面。持对象不可知论的,通常是时机投资者,只不过其中可能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持时机不可知论的,则主要是成长型企业投资者。但对于成熟投资者而言,应不走极端,对两者各有有所侧重。

好的投资模式的5个标准:

1,能赚钱是硬道理;

2,在长期的各种环境的考验中总显示出可持续可复制性;

3,成功的关键因素掌握在自己这里,而不是某种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

4,能保持健康、舒适和自由的生活方式,不为赚钱折损生活品质;

5,任何情况下都能避免被推倒重来的小概率事件。

 

一直以来我就认为,做投资的人是最没资格抱怨的。我们的收益率远胜很多实业,但我们没有提供就业,没有产出什么改善生活的产品,甚至没有上缴什么赋税。所以做投资的人最应该有感恩的心,如果有幸在投资上获得成功一定应该记得回馈社会。

。。。。。。

 

投资的风险是什么?我想包含三个层面。

第一,是在根本不理解什么才是投资,并已近乎“技能裸体”的方式进入这个市场;

第二,是无法理解风险的本质在于不确定性,而它只能降低却无法杜绝;

第三,是忘记了投资本身一定是需要承担风险的。

由于溢价比较基准的不同,以及企业业绩和经营态势的不同步性。同一个企业往往会呈现PB与PE状态的不同组合模式,而不同组合背后往往对于未来的投资收益分布态势有直接的关联,反应了深刻的投资内涵及风险机会逻辑。我个人认为,对于这种现象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直接体现了该投资人的基本投资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