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市场不死不活,高的似乎岌岌可危,低的却依然死水一滩,由此大面积的纠结再次爆发。

投资啊,学识只是基本功,决定性的确是“性格+思维方式”。要是学识够高,或者足够聪明就能赢,那么凡是金融投资硕士博士的就没有亏钱的了,牛顿也就不会曾经亏成那个样子了。知识能够最大程度的帮助我们去认识市场,从广度和深度2个方面来理解市场。但证券市场里,在高的学识,扛不过“浮躁”这一关,恐怕也很难修成正果。

 

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人问我:好像已经高估了,好像就要大调整了,要不要先跑一下?

对这类问题不是我不愿意回,真的是老生常谈啊......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有些前提和假设?所有的决策应该是基于这个前提和假设的吧?

如果,我假设自己能够对一个企业的业绩进行精确的预计,同时我又总是可以精确的把握到证券市场对其的称重结果,而且我还总是可以排除掉一切意外,同时我又总是能够接连不断的挖掘出更好的股票,那么,频繁的交易又何乐不为呢?如果,我们对此的答案是否定的,不认为自己具有类似的能力和运气,更不认为这种能力和运气是可持续的,那么,又瞎折腾啥呢?

 

市场阶段性的高估、低估,真的那么重要吗?阶段性的调整、上涨,真的那么让人心神不宁吗?你的因为恐惧和贪婪的卖出后,资金真的可以找到更加优秀的投资标的吗?这个市场里真正优秀和值得长期持有的企业就真的遍地都是吗?

 

一个稀缺的高价值成长型企业,如果我不敢全部卖出而只是卖出30%的筹码来做“波段”,即使真的那么好运你今天卖明天就下跌,调整了25%后你又真的好运买回来了,对总体的成本影响有多大呢?当初精挑细选的所谓“敢于拿5年10年”的好企业,难道就扛不住这区区几块钱的差别?何况这25%的调整你真能跑在顶部抄在底部啊?打个折扣也就15%个点了。那么要是你错了呢?还就涨给你看,你又如何呢?

 

投资要大气一点儿,这不是在菜市场。特别对于个人投资者,又没有人催你这个月的排名。每一笔买入前务必请深思熟虑,包括你投资的周期,你投资的主要策略和方法,你看这个企业能看多远,你愿意将资金的多少分配在它上面去守候,你能够承担多长程度上的风险等等。而决策之后,除非当初决策的理由发生了巨大变化,不要因为走势的出乎意料就准备自作聪明了,比你聪明的人多了去了,这个市场就是批量埋葬“聪明人”的。

 

同样的一个股票,同样的价格,同样的获利程度,卖出和持有可能都是一个很好或者很差的决定,区别只在于不同条件、策略和目的下的投资者。一个好的投资者和一个差的投资者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前者根本不关心别人在干嘛但是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而后者永远关心别人准备干什么却完全不清楚自己在干嘛......不妨问问自己,你是哪一类?

 

所以,当有人再次对此有纠结的时候,我建议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当初买入它的目的和理由各是什么?到目前为止我的目的达到了吗,而我的理由又产生了变化了吗?这些问题如果能够清晰,逻辑化的回答完,我相信就不用再问任何人了。如果回答不清楚,那么很遗憾,你现在的问题不是该不该“波段”而是这笔买入从一开始就不该发生,不管它已经给你赚了多少钱,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