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对我个人的投资来说是一个收获比较大,但遗憾也比较明显的年份。
从收获的角度来说有几点,第一是在09年末对于2010年的整体局势的判断(大幅降低期望值,结构化分野会非常严重,与地产直接相关的企业严重不看好)比较正确,投资策略执行的也很坚定(忽略市场的“混沌波动”,把“根”留住),因此个人净值的增长比较满意;第二是关于投资的学习思考贯穿了整个年度,重点对于以下几个问题有了认识上的一些突破:
1,市场运行的“回复性”规律以及不同类别企业长期价格与价值间波动的规律
2,什么才是高价值的企业,以及高价值企业的一些典型特征
3,“低风险、高不确定性”的实质意义,以及在“迷雾”与“确定性”之间予以把握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曾经困扰了我很长时间,在思路通畅后感到未来投资的方向性更加明确,在具体的分析手段上也有比较明显的进步(更熟练和容易把握到本质)。
就2010年的整体投资收益来看,当前持仓的4个主力品种的分化比较大。今年的收益主要来自于2个品种的大幅上涨(一个今年保持持仓的涨幅为70%左右,另一个新买入后为105%左右,均截止11月01日),另外2个品种基本上全年在收益+15%到-10%之间震荡,目前收益一个在15%一个在3%左右。除此以外今年的分红所得现金+几次中短线的操作获利,基本上满足了今年1年的生活日常开支。2010年的整体资金收益率在35%左右(未来2个月无论是大盘蓝筹上涨还是中小盘上涨,预计收益率都只会高不会低。如果市场整体下跌,则净值会有相应折损,但正好给我持币代购的现金为2011年的净值脉冲性增长以很好的机会)
说明:如果以年初资金计算,我的收益率大概在70%左右。如果以全部投入到股市的本金来计算(后面追加了)大概在50%。35%的“整体资金收益率”是指的今年(股市投资总收益-家庭所有日常生活开支费用) / 家庭全部流动资金总额(股票所有本金+债券+所有现金+其它信托产品+保险等等)。因为我更看重家庭整体净值的增长(几个固定资产暂不计入在内),而不是单纯股票涨幅多高。因为最终的财务自由,是以家庭整体净值的绝对额来衡量的,而不是股票的相对收益率----当有2000万证券投资本金的时候,每年10%就将是个相当满意的回报了,而且承担的风险很小。
由于过去几年的不断积累,当前个人净值的基数已经不再需要很大的涨幅就可以得到相对满意的绝对收益,因此2010年的收益情况虽然算不上多出色,但个人已经比较满意,且继续延续了我自2009年起5年净值复合收益率达到25%(5年总回报3倍,达到我个人设定的初步财务自由)的原则性目标。另外,整个个人净值的增长也比较好的实现了我努力控制的“较低幅度波动的稳健增长”的特征,回顾来看,无论是09年还是10年,个人净值的增长线与大盘指数都是弱相关性,并且基本呈现着“阶段性的向下波动幅度较小,脉冲性但是持续的净值上涨势头”,这点个人比较满意。
2010年主要的遗憾是2点。第一是放跑了至少3个大牛股。对于他们的研究当时均远远领先于市场的兴趣,但是放跑他们的原因其实回头来看各不相同。一个是因为只认识到了当时的风险小,却远没有预料到其成长的空间,导致兴趣度降低而错失;一个虽然认识的比较深刻,也抄到了一个中期大底部,但是对于中报业绩变动导致的估值大幅上升而超出了我的安全边际并在后续反弹中急切卖出(当前价位远比我卖出的价位高);另一个则是在2选一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被PK掉,而今年的涨幅却远超过我选中那个。
坦率的讲,对于上述结果我虽然遗憾,但并不后悔。第一个遗憾主要还是在于认识能力问题,研究不到位是活该。第二个虽然回头看是吃亏的,但是安全边际原则依然需要遵守,超出我的估值上线我依然不会因为短期博弈的不确定性而冒险。第三个遗憾归遗憾,但是我的出发点是以长期持股的绩效为原则,因此短暂的吃亏也并不会太放在心上。
真正比较错误的,我认为还是努力不够。目前持币代购的几个可选目标,其实都曾经在今年有很好的买入机会,但还是由于惰性,投入在研究筛选上的精力确实还是不够,导致发现了后已经是一飞冲天远超出我的买入范围,只好耐心的继续等待。另外一个,也是与投资能力相关的,就是其实今年的资金布局还可以更有利的多,比如新买入涨幅巨大的那个标的,当时完全具备加仓更多的条件,但依然是由于认识深度不够和恐惧贪婪的因素(更多是期待更完美的加仓局面出现)而没有执行现在看来最有利的动作。
自08年经济危机为始的过去3年的投资历程经常引起我的思考。
从我自己而言,给自己的评定是不过不失。一方面虽然基本上躲过了金融危机的大杀伤,但另一方面并未充分有利的捕捉到危险转化为机会的那个历史性的机会段,虽然净值在09年中期已经收复6124的个人净值顶点并之后保持着稳健的持续上升态势,但我一直觉得其实本来可以做的更好的。
但后来,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观察的非常著名的几个私募或者投资人物,在同样的这段期间内的业绩特征上有明显的区别。可以分为3大类:
1,在08年下跌过程中的损失中等(20%-30%),但是自09年其收复高点也非常迅速,并且保持着后来2年的较好的业绩增长态势。
2,在08年的下跌中损失非常的微小(10%以内),甚至有略微的盈利,但同时自09年后的净值增长也非常乏力,表现的非常稳定但是几乎没有什么弹性。
3,在08年的下跌中损失很大(50%甚至更多),且自09年后的净值恢复也很不理想,至今仍然远远的低于07年的高点。
至今我还没有发现一个公开可证实的08年几乎全身而退,09年开始至今又迅猛不断创新高的实证业绩(这2年我同样保持着对一些非常著名并且曾经有着极其惊人的成功案例的市场预测者和趋势投资者的跟踪,我的跟踪结果进一步的证明了我的观点:曾经有过多么优秀的成功预测,也就有过同样愚蠢的的预测失败,比例相差并不多。何况,对于市场的预测也好或者技术分析也罢,都不过是投资体系中很初级的一步,后续操作中要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我经常会对此思考,为什么可以称之为市场精英的这些参照物,也没有出现一例“全身而退、迅猛抓住拐点、又持续保持稳定向上的增长”的案例呢?后来我明白了(将考察期限放的更长,看更多的中外投资历史事件),这就是市场的真实态势:这个市场里,完美,永远只是一个传说。
任何人选择的任何投资模式,都面临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是偏重风险控制还是企业的成长前景,都有正确的一面也都有隐含的缺陷。选择一个投资模式,首先是要求我去找到并接受他的缺点----这与大多数人脑子里总是想着某种方式的妙处正相反。有得必有失,得失之间的权衡完全取决于个人对市场的根本性认知和自己的性格以及理财期望的综合权衡-----最终能够坚定,是因为权衡透彻之后不再患得患失。
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对于自己的“不过不失”也多了一份释然。那并不是为了寻求自我安慰,而是我想我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而在目前这种局限性没有被根本性的突破前,所谓的“更美的局面”虽然回过头去看头头是道,但那只不过是我个人能力的必然结果而已。甚至可以说,即使我做到了一个相对完美的结果,那也不过是市场长期运行中的一个偶然而已-----即使未来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也依然如此。追求完美,本身就是进入这个市场时的一个美丽的误会,而这可能导致后续一系列的负面结果。
我经常会问自己2个问题:第一,证券投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的结论是:证券投资,就是最终将以绝大多数人的失败为告终的游戏!第二,我会问自己,在这样的残酷游戏中凭什么我能够胜出呢?我的结论是:清楚的认知自己是前提,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市场运行的一些顶级规律是基础,投入足够的努力并保持持续的学习进步是保障---当然也需要一定的运气。
2010年我尽量将自己的操作降低到了非常低的程度(闲散资金的短中线操作不过是游戏,对结果影响不大,并未算在内),虽然我的资金量已经可以申请到万3左右的券商佣金费率,但是我始终没有去调整---因为那点儿交易费用的差价对我而言毫无意义。通过2010年,我更加确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更进一步的理解了市场运行的复杂性和某些不变的东西,我也算保持了起码的学习热情和努力来让自己的思想更加丰满和锐利,这些才是我在这个市场中长期存活而可以依赖的武器。
目前我的投资定位还是“稳健成长”,成长很重要但也需要保持稳健,相对集中的投资在确定性高的成长性企业上是我的投资主轴。但毫无疑问的是,如果我未来几年成功实现了第一阶段的财务自由目标,我的投资将相对更分散一些,这个分散主要指的是资产大类的分散,但留在证券市场中的部分可能将依然遵循“相对集中在确定性高的成长企业”的方式上。但总而言之,随着资产的不断增加,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会越来越突出而净值增长会相对更不迫切,这个度的把握也将是未来几年我的一个主要的课题。
3000点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位置,从07年到10年的4年间每年都要见到这个地方。
07年的3000点有的是豪情和激动,08年的3000点则是溃败和恐慌,09年的3000点是豁然和试探,10年的3000点则是彷徨和犹豫。而在2011年,则很可能实现我2009年写下的一篇文章《3000点,总有一次是永别》。
对于A股市场的长期前景和具体看好的东西我自09年初开始已经写过了很多的分析和看法,这些看法一脉相承且不会因为短中期的一些波动而有任何修正,对不对我们5年后再看。这里重点把视角放到2011年这个比较具体的小环境中去。
首先我认为2011年与今年有相似的地方,就是依然是结构分化可能还是比较严重。但是不同的地方是,分化的倾向性可能会有些拨乱反正的感觉,具体来说:
比较看好的品种:沪深300,上证50
比较复杂的品种:中小板
比较看衰的品种:创业板
看好的沪深300和上证50类主要的原因在于估值差已经拉到了一个极限位置,这些品种对宏观经济比较敏感,加息进程的开始表明经济总体进入修复阶段,更严重的萧条可能将不会出现。对他们杀伤力最大的房地产问题,由于在2010年政策明确坚决,已经使得市场提前进行了必要的消化。因此,从现在开始到2011年的上半年周期内,只要不出现超预期的宏观剧变,这些品种的估值修复可能是一条主线。但下半年的情况则很难说,因为上半场的估值修复基本完成,而房地产实体只要出现一些新的负面态势(比如房价跌幅比较大),很可能这类大盘股的调整将再次展开。
中小板(以及新兴产业)比较复杂,从长期角度而言他们是最先进入牛市序列的,也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这实际上从政策和技术趋势上都确认了他们在下一轮大牛市中的主导地位。现在的主要问题是阶段性的超涨,面临一个估值向下修正和长期技术指标的修正。个人感觉2011年的上半年将是中小板品种的回落寻求支撑期,而在下半年则有望实现一波有力度的反弹并延续牛市领路者的格局。
创业板是明年最为看衰的,原因在《创业板什么时候才有投资价值》中已经列明,他们的不确定性胜过中小板而泡沫也更为丰富。中国证券历史上有个“逢新必炒,炒后必暴跌”的光荣传统,目前看不到创业板有例外的理由。
以上是一个大致的判断,遵循于一些逻辑化的推理,但是市场的运行显然更复杂。这也是为何,要有基本的判断和观点,但不宜依此观点来试图超越市场的原因。作为个人的投资策略而言,以上的判断对中期的一些风险机会的衡量和资金配置提供了依据,但最根本的,所持有的企业是否如预期的方向在健康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在2010年末的现在,我仔细审视持有的这4个企业和高度关注的几个目标,虽然他们的股价走势相差很大,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在2010年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他们的未来发展前景没有任何的改变,他们的主要经营要素指标正在渐入佳境,这些才是我投资的根基和信心所在。
虽然我提倡并且选择成长型投资作为我的价值投资中的侧重点,但是我知道,很多事情都是坏在“过犹不及”这四个字上。因此,成长型是我选股策略方面的一个侧重,但我绝不会因为“成长”2个字去担负不必要的风险。在我的投资字典里,好公司和好价格一样重要,成长的收益与资金的安全稳健一样重要-----话简单,但实际上我认为这是一些朋友不太容易真正理解的,比如回头看全仓一个最牛的股票挣大钱多好,干嘛非得多此一举的搞啥组合?再比如为啥精英聚集的顶级私募们每年的复合收益率才20%-30%,而随便一个“民间股神”就动辄几年十几倍几十倍收益,但问题又来了,一旦这些股神进入“阳光下”的实证公开私募,为啥马上光环褪去甚至几年下来惨不忍睹?
其实这些问题都不难从逻辑上或者数学原理上得到答案,但人就是这样,喜欢神秘的东西,喜欢超出规律的东西。作为话题谈资并不是坏事,但是将偶然作为必然,并试图去不断复制这种偶然,可能是很多烦恼和迷茫的来源吧。其实话题又回来了,投资,根本上还是个思维方式的问题,是一个人价值观和对事物规律认识能力的自然反映。
最后贴出目前的持仓结构和后续方案供参考:
注:每个持仓目标的2011年基本预期的差异很大,这是根据具体目标的行业环境态势和个体经营特点、业绩弹性、历史估值区间等等因素综合考虑的。这种推测不讲究精确,不是在预测业绩,主要的目的在于测试不同情景下(乐观,中性,悲观)其股价变动的敏感性而提供一个基本预期,这里列出的是中性预估的结果。现金是指可长期投入的资金,不包括生活费用以及其它可中线投资但不可长期持有的现金。
另外可以很肯定的说,到2011年这个持仓结构还会有比较大的变动。因为目前的结构中留有很大的余地在为可能出现的机会进行结构调整,具体如何调整则需要视乎市场给出的机会程度来确定。总之,原则是:确保有好的机会出现时有充分的余地接纳,未出现这种机会时也有稳健和较为满意的回报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