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人员作为项目的源头,他们直接对接客户或市场,他们决定着项目的实际走向,甚至成败。在过去的几年中,无论是作为测试人员还是项目经理,都与需求人员有过深度的合作。其中有两个更是以需求人员的身份参与了项目。在总结了合作过的需求人员和自己亲身经历之后,我发现需求在项目中永远绕不开的是下面4个问题近些你那需求人员作为项目的源头,他们直接对接客户或市场,他们决定着项目的实际走向,甚至成败。在过去的几年中,无论是作为测试人员还是项目经理,都与需求人员有过深度的合作。其中有两个更是以需求人员的身份参与了项目。在总结了合作过的需求人员和自己亲身经历之后,我发现需求在项目中永远绕不开的是下面4个问题:
```
1 项目启动过程中的需求如何能做到更高的准确度,即需求人员如何能做对第一版需求
2 项目过程中需求人员如何做到拥抱变更,即如何控制需求变更
3 二期项目如何挖掘全部与往期项目的关联
4 如何做到闭环需求,即如何确保新功能或变更点的相关分析是闭环
```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逐条的不太严谨的(没有太多详细数据支撑,可能会存在偏差)分析一下。
**1 项目启动过程中的需求如何能做到更高的准确度,即需求人员如何能做对第一版需求**

在整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最常见的2个月左右的项目中,需求文档版本更新往往能达到三四十个版本,极端项目甚至近百个版本。这些版本迭代中,虽然没有精确统计发布类型(也是工作中欠缺的一环),但属于需求变更的所占极少。大部分版本迭代都是由于需求错误导致的。
这些错误大概有以下几类:
1 开发或测试过程中发现需求逻辑错误
2 开发或测试过程中发现需求中重要场景缺失
3 开发或测试过程中发现需求描述前后矛盾
4 开发或测试过程中发现需求描述错误(错别字等)
错误归类也表现的很有趣,都是【开发或测试】 阶段才能发现需求的错误,为什么没有需求自查发现的错误呢?因为没有时间自查。在第一版需求发布之后,项目之后的流程就随之展开,而需求人员此时将要面临的就是来自项目组的问题轰炸,一部分讲解一部分改错。既然没有自查,那问题就只能放到下一阶段被内部客户(开发和测试)挖掘了。而此时暴露的错误就不再是改个文档那么简单了。开发修改、测试重测甚至推翻重做带来都是周期的延长和成本的增加。
开发不能自查可能受限于多种原因,如项目周期,如并行工作等等。正因如此,需求人员如何做对第一版需求,变成刚需。结合自己短暂的需求工作履历,总结了两个可尝试的突破点:
**积累业务背景,挖掘客户痛点**
想不清楚往往是因为陌生不熟悉,如果分析自己每天都用的或非常熟悉的需求,不能说不出错,但至少出错的概率会非常低。但是项目需求是各种各样的,怎么在短时间去熟悉呢?一个字“聊”,两个字“引导”,三个字“讲故事”。
怎么聊呢?没啥特殊的,就是可劲儿聊,有互动的聊,千万不能光听客户一个人在那说。只有互动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但是大家聊天都会有一个共性的问题,聊着聊着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了,也就是跑题或者发泄情绪了,这个时候再聊下去就都是废话了。那改怎么办呢?引导。引导客户往业务上聊,引导客户往工作痛点上聊。他越聊得慷慨激昂,越是要引导他说出重点。挖到痛点怎么办?讲故事。你给客户讲一个用户故事,验证一下你的理解是不是对的,如果客户认同,说明你理解对了。如果客户不认同,那就接着聊。
**体现专业,利用工具**
我看到的和我自己实际干的时候,都是先出功能列表,画流程图,然后画原型,写文档。看似很合理的流程,却又不那么合理。
功能列表更多的是堆砌,功能是否合理,相互关联等几乎等于零思考。流程图涵盖不全,此阶段的流程对整理项目过于简洁,颗粒大到某个模块之后对应某个模块,如加工之后到审核,一条线搞定。原型和文档更是建立在前两项基础上的纯码字输出。
流程图是项目需求的核心框架,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来处理,纵不能做到与开发的详细设计一样,也至少应包含业务逻辑和数据流转。画流程图可能是需求分析的吃饭家伙了,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对着流程图清晰的讲解系统逻辑与数据流转。
至于工具,这些年觉得对工作帮助最大的就是思维导图。无论是逻辑的梳理还是场景的扩展,一图在手,等心应手。

**2 项目过程中需求人员如何做到拥抱变更,即如何控制需求变更**
变更对于项目一直如梦魇般存在,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确实这个世界的真理。 近些年大热的敏捷项目管理也在提倡拥抱变更,那做为需求人员处在这个不断变化的项目环境中,该如何拥抱变更呢?

posted on 2020-12-09 15:47  luner_z  阅读(361)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