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再谈Macdonald的汉堡口味--策略模式

23种设计模式+额外常用设计模式汇总 (持续更新)
类的划分原则
面向对象的编程,并不是类越多越好,类的划分是为了封装,但分类的基础是抽象,具有相同属性和功能的对象的抽象集合才是类。

策略模式

1.定义

策略模式的用意是针对一组算法,将每一个算法封装到具有共同接口的独立的类中,从而使得它们可以相互替换。策略模式使得算法可以在不影响到客户端的情况下发生变化。

使用策略模式可以把行为和环境分割开来。环境类负责维持和查询行为类,各种算法则在具体策略类( ConcreteStrategy) 中提供。
由于算法和环境独立开来,算法的增减、修改都不会影响环境和客户端。当出现新的促销折扣或现有的折扣政策出现变化时,只需要实现新的策略类,并在客户端登记即可。策略模式相当于"可插入式(Pluggable)的算法"。
策略模式是对算法的包装,是把使用算法的责任和算法本身分割开,委派给不同的对象管理。
”准备一组算法,并将每一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得它们可以互换。

2.涉及角色

环境(Context) 角色:持有一个Strategy类的引用(上下文对象),负责和具体的策略类交互。
抽象策略(Strategy)角色:这是一个抽象角色,通常由一个接口或抽象类实现。此角色给出所有的具体策略类所需的接只。
具体策略(ConcreteStrategy) 角色:包装了相关的算法或行为。

3.模式讲解

策略模式功能:把具体算法从具体业务处理中独立
策略模式与if-else语句:多个if-else出现考虑使用策略模式
算法的平等性:策略算法是形同行为的不同实现
谁来选择具体策略算法:客户端;由上下文来选择具体的策略算法

4.应用场景

出现同关个算法,有很多不同的实现的情况,可以使用策略模式来把这些“不同的实现”实现成为一个算法的类层次
出现抽象一个定义了很多行为的类,并且是通过多个if-else语句来选择这些行为的情况,可以使用策略模式来代替这些条件语句

5.优点:

  • 策略模式可以避免让客户端涉及到不必要接触到的复杂的和只与算法有关的数据。
  • 避免使用难以维护的多重条件选择语句。
  • 更好的扩展。

6.缺点:

  • 上述策略模式,把分支判断又放回到客户端,要改变需求算法时,还是要去更改客户端的程序。
  • 客户端必须知道所有的策略类,并自行决定使用哪一个策略类。这就意味着客户端必须理解这些算法的区别,以便适时选择恰当的算法类。
  • 增加了对象的数目。
  • 只适合扁平的算法结构。

本质:分离算法,选择实现。

深入:

  • 在策略模式中,通常是上下文使用具体的策略实现对象,反过来,策略实现对象也可以从上下文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因此可以将上下文当参数传递给策略实现对象
  • 在这种情况下,上 下文封装着具体策略对象进行算法运算所需要的数据,具体策略对象通过回调上下文的方法来获取这些数据。

两种方式

1.扩展上下文的方式

优点:

  • 所有策略的实现风格更统一,策略需要的数据都统一从上下文来获取,这样在使用方法上也很统一;
  • 在上下文中添加新的数据,别的相应算法也可以用得上,可以视为公共的数据。

缺点:

  • 如果只有一个特定的算法来使用这些数据,那么这些数据有些浪费;
  • 另外每次添加新的算法都去扩展上下文,容易形成复杂的上下文对象层次。
2.在策略算法的实现上添加自己需要的数据的方式

优点:

  • 比较好想,实现简单

缺点:

  • 跟其它策略实现的风格不一致。
  • 外部使用这些策略算法的时候也不一样了,不太好以一个统一的方式来动态切换策略算法。

实现:

UML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策略接口,抽象和接口都可以

package 策略模式;

public abstract class Strategy {
	abstract public void realize_Strategy();
}

//具体的策略A

package 策略模式;

public class Concrete_Strategy_A extends 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alize_Strategy() {
		System.out.println("具体策略A的实现");
		
	}
}

//具体的策略B

package 策略模式;

public class Concrete_Strategy_B extends 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alize_Strategy() {
		System.out.println("具体策略A的实现");
		
	}
}

上下文类

package 策略模式;

public class Context {
	private Strategy str;

	public Context(Strategy str) {
		this.str = str;
	}
	public void Context_Method()
	{
		str.realize_Strategy();
	}
}

package 策略模式;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Context con;
		Strategy strA = new Concrete_Strategy_A();
		con = new Context(strA);
		con.Context_Method();
		
		Strategy strB = new Concrete_Strategy_B();
		con = new Context(strB);
		con.Context_Method();
	}

}

posted @ 2020-06-15 01:20  风骨散人  阅读(15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