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会感悟] 第六届全国定量遥感会议(成都)参会总结

关键词:定量遥感会议成都报告感悟 作者:ludwig1860 日期:2023.6.19

全国定量遥感会议是遥感领域的国内盛会,每届都能吸引国内的大牛与新锐们参加与报告。其实从今年三月份发会议1号通知的那个时候起,我就重视起来了,毕竟两年一次,是该好好呈现汇报一下过去两年的研究成果了。

1. 准备阶段

我当前研究的两项重点工作分别是“无人机遥感单木尺度植被生理生化参数反演”以及“机载全波形LiDAR估算林下间隙率”,各自对应着我的青年基金的内容与未来拟申请的面上项目的内容。

单木尺度参数反演的工作:单木尺度一直以来都是生态学家与农林学家关注的重要尺度,诸如用于个体生态学研究与表型、定株精准管理等。只是以前数据与方法的限制因素,极少有学者具体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我从2020年底开始谋划去做,2021年青年基金中了之后开始具体实施,以研究生刘尚博为主力,我们一起探索了大约1年半的时间,克服了中间遇到的多个难点,有几个月的时间也是毫无进展,完全没有头绪了,幸好尚博这个孩子很踏实、坐得住,我提了好多可行或最后证明不可行的想法,毫无怨气地去实施,终于在今年五月份有了突破性进展,这真叫做赶得早不如敢的巧了,后续的工作也就较为顺利了,否则还真是不敢带到这次会议上来讲了。

当然,这项工作目前我们只是初步做完了,文章正在准备,还没有投稿,等后续论文录用后,再详细阐述一下这个工作吧。

林下植被结构参数估算的工作:林下植被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心了,尤其是我与做水保及生态研究的相关学者聊天的时候,他们对此既关注(用于水土保持、林火、森林更新、栖息地等)、又头疼(地面测量慢、可到达性差、测的范围太小),还挺希望我们做遥感的能解决的。正好我博士阶段也有一些相关的工作基础,而且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这确实是很值得一做的话题,于是就准备去做。在2022年9月份,我着手与新入学的研究生余世有一起去开展这项工作,因为我们之前对于全波形LiDAR数据毫无接触,也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搞清楚怎么读、怎么用、怎么预处理等,我找了一些相关文献让世有去阅读分享,他理解的都比较透彻。我构思了最早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但是后面做着做着,发现有一个关键问题(土壤后向散射系数的获取)一直无法解决,中间停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没有进展,直到后面我和世有看文献后有些启发,才换了一个思路(不去直接算后向散射系数了)。截止到会议前几天,我们才利用模拟数据,赶制出初步的结果,当然也是比较令我们惊喜的。

这项工作其实没有做完,因为还没有要到合适的实际数据,但是地面验证数据是有的,所以后续计划本年差不多完成这项工作。

上述两项工作的汇报准备,直到会议前两天才全部准备完成,确实比较赶了,但当我将汇报PPT逻辑框架构建起来以及内容填充完成后,我还是小有成就的,毕竟自我认为以上两个工作还是比较有新意的工作,是我完结博士期间所有工作后(不得不说,来林大后前3年发表的论文基本还是在吃老本)的两项独立新工作。

2. 会议阶段

我满怀期待的于6.15日晚10点到达成都,到酒店后已经11:30左右了,因为16日下午要做报告,所以花了约1个小时练习了三次,毕竟我第一个报告的会场是遥感机理模型会场,阎老师、黄老师、范老师几位召集老师,均是我科研的领路人,万不可给几位老师丢人,当然也不能给自己丢人哦。

6.16日上午是大会的特邀报告,其实去的比较晚,因为早晨起来后觉得可以再将PPT的内容重新调整一下,所以又花了些时间调整与练习,10点才到达会场。我仔细听了陈镜明老师的特邀报告《探索叶片羧化率遥感途径》,陈老师举重若轻地将他认为的两条pathway阐释了一下,虽说其中有些部分我自己并不熟悉,但最受触动的是陈老师在十几年前就基本确定了这两条路,后面的一些年一直按照这两条路分别去探索,深深钦佩于院士的前瞻性视野。

6.16日下午主要在蜀榕II厅的遥感机理模型会场,阎老师介绍了李伟华师弟的基于路径长度的冠层BRDF建模工作,这项工作是很有难度的,也是为了高分辨率遥感建模服务的,非常大的特色在于在单次散射部分将路径长度与光照树冠比例联系起来,建模效果也是令人惊讶的好。此外,还听了听陈晋老师讲的《事件驱动遥感》,非常有意思的一个perspective,陈老师展示的两个例子(土壤结皮、干热风)也令人记忆深刻,比如土壤结皮类型平常识别不出来,但在雨后不同类型有明显的光谱改变,可以用于类型识别。漆建波师兄围绕LiDAR三维场景重建新方式进行了介绍,我虽然比较熟悉了,但这次又听到了一些新东西,此外漆师兄讲东西的逻辑性非常好,值得我学习。黄老师的报告对数字孪生用于三维辐射传输模拟做了很好的畅想,吸引了非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此外,黄老师讲东西向来是娓娓道来,很实际也很有想法,令人如沐春风的感觉。

我自己做了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的邻近约束下的单木性状反演 - 以叶面积体密度与叶绿素含量为例。虽然自己练习了多次,但是因为下面第一排坐着陈镜明院士以及其他定量遥感领域内著名学者,我还是比较紧张,并不放松。自己感觉逻辑性还不错,但是因为紧张导致更像是纯粹汇报,而不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示交流了。汇报完后,曾也鲁师兄提了一个很艰难的问题,即多次散射的贡献怎么去衡量比较合适,这个事情我之前也仔细思考过,也是后续要做的,恰好能回答的相对清楚,还被陈老师主动接过话筒,小小认同了一番,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后续我也是准备去按照自己这个思路,去解决这个多次散射量化的问题的。

下午与晚上还听了几个其他老师以及学生的报告,也都比较有意思,最感兴趣的是李文娟师姐用IOT多光谱相机做每日连续叶面积指数与叶绿素含量的反演,这得克服光照条件的重要影响,结果还是很令人期待的。晚上的研究生分论坛中学生们自己讨论的也比较热烈,我的两个师弟李益与赖永康,提出的问题总能一针见血,他们俩很有潜力。

17日上午的青年定量遥感论坛会场组织的非常非常有意思,陈镜明老师先给我们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他青年时代”发现现象 - 提出问题 - 思考模型 - 发明仪器 - 实际应用“的路线,虽说每个人的成功都不可复制,但是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人借鉴参考。闫凯师兄介绍他们在MODIS全球叶面积指数再处理数据集生产方面的工作,工作量很庞大,也很系统完整。南师大的杨沛琦师兄的报告再次介绍了他自己的建模经历与模型应用潜力,他是定量遥感届的重量级青年学者,谦虚低调而又极为出色。我第一次认识电子科大的全兴文老师,他非常善于讲东西,而且引人入胜,以路边捡的两片叶子为例,生动地介绍了他们在可燃物含水率方面的工作,声音也很好听。

17日下午我基本都在激光雷达定量遥感会场以及植被生理遥感会场。激光雷达部分最受鼓舞的是新认识的西电王迪老师介绍的大规模树木三维建模框架,由LiDAR点云到三维树木真实结构,非常有应用前景。 李世华老师他们用地基LiDAR做冠层垂直结构参数的反演,他们的一些论文我读过,但是我是第一次听李老师系统地介绍他们的工作。汪垚博士的星载LiDAR森林垂直分层叶面积指数反演其实与我在这块的思路有相似之处。 植被生理遥感部分令我最感兴趣的是植物所苏艳军老师的工作,他们的研究很立体,通过遥感解决生态学问题,这可能和他所在的单位背景是分不开的。南农大的江冲亚老师介绍的简单实用的叶面积指数观测仪器设计,比较鼓舞我以后将自己的研究更实用化一些。

我自己做了基于机载全波形LiDAR的能量二分模型反演森林下层间隙率的口头汇报。因为这块内容是研一学生具体开展的,我的参与度非常高,背景文献也是最近刚刚全部读了一遍,所以每一部分都烂熟于心,心态十分放松,也就没有去练习。事实证明,我这一做法非常失败,实际报告时没有掌握好时间,我花了太多时间去讲前沿现状了,实际讲自己方法的时间非常有限了,估计是没有讲清楚的,有些丢人了,哎。 但王成老师、王迪老师、聂胜老师主动安慰我讲的挺好,听起来像是给学生讲课(哎,尴尬)。最后导致拖延了几分钟,在此向所有的老师同学说声抱歉。

18日上午主要呆在森林扰动与灾害遥感会场陆地碳循环遥感会场了。我惊讶于电子科大何彬彬老师团队在森林火灾监测预警方面的大量坚实工作与有效应用,尤其是何老师文质彬彬的风格,是我个人非常欣赏的类型。我与浙江农林的林起楠老师在无人机遥感病虫害监测方面进行了非常细致深入的探讨,他解释了我很多的疑问困惑,毕竟我在病虫害遥感这块还属于新手。空天院俞天宇老师采用光学立体观测估算森林结构参数的工作,深度结合了林学上的异速生长模型,有效解决了林下地形这一光学遥感重要困难。南师大刘婧老师也在用LiDAR构建虚拟森林,这次会议我注意到不下于5个报告涉及这个,说明虚拟森林的建设越来越被大家认识到重要性了。

当然,我也听了一些其他一些非常优秀的报告,就不一一总结了。

3. 再遇老朋友、认识新朋友

每次会议似乎都是一次老朋友会面良好机会,毕竟平常大家都忙,有的在一个城市,有的不在一个城市,总归是极少见面的,有这个会议在,至少每两年能见一次,也还不错。

老朋友见面,都分外开心,少不了互相开开玩笑,倒倒苦水,过后也就都各自继续负重前行吧。

我性格既外向又内向,一般很少主动与别人聊,但是和熟人聊,我能聊的很多。我不太擅长社交,也不太好意思去主动加别人的微信,觉得加上了也不太会联系,如果有学问题交流,完全可以通过邮件的方式。当然,有的时候也免不了俗,尝试去大佬面前介绍一下自己,听听大佬们对自己工作的一些看法与建议,或者尝试请教点方向性的问题。

我们5位Plant Phenomics期刊青年编委因定量遥感会议,未成行南京的植物表型青年科学家论坛,有点遗憾,但是至少在本次会议上第一次见面,并合影留念。

17日晚上带领着我的几个学生去电子科大的雕塑前拜祭与凭吊了一番,与学生们讲了几件我所知道的院士的生前轶事,推荐他们去读读院士的博客。说来也算是小文院士的徒孙,又常钦佩于小文院士的高风亮节与大师风范,更受院士的博客影响,也更想让小文院士的科研精神激励我们努力前行。

这次会议令我有点意外的是,有不少老师和同学主动过来与我打招呼,说看过我的博客,对他们有很多帮助。我非常开心,通过我的知识与感悟分享,能够促进后来者的发展,这何尝不是一件功德。

4. 自身不足

每次开会,都能发现一些非常优秀的学者,他们有的工作做的非常出色,有的非常会讲,有的二者兼而有之,有的则非常善于思考与发现问题,他们的一些特质非常值得我学习。尤其是青年定量遥感论坛有点“神仙打架的”感觉。

自我认为,我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没有形成自己的小标签,所作的工作没有感觉让人非常眼前一亮的感觉,当然,这不是一年两年的工作,这得长期奋斗;另一方面,我讲东西叶有比较大的不足,有时紧张过头,有时又放松过头,还得通过多参加会议多练习才行。

posted @ 2023-06-19 15:42  李二的阳台  阅读(876)  评论(3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