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学习笔记07---常用操作命令(tar命令)
1.tar 命令
Linux 系统中,最常用的归档(打包)命令就是 tar,该命令可以将许多文件一起保存到一个单独的磁带或磁盘中进行归档。不仅如此,该命令还可以从归档文件中还原所需文件,也就是打包的反过程,称为解打包。
使用 tar 命令归档的包通常称为 tar 包(tar 包文件都是以“.tar”结尾的)。
归档,也称为打包,指的是一个文件或目录的集合,而这个集合被存储在一个文件中。归档文件没有经过压缩,因此,它占用的空间是其中所有文件和目录的总和。
压缩是指利用算法将文件进行处理,已达到保留最大文件信息,而让文件体积变小的目的。
1.1 tar命令做打包操作
当 tar 命令用于打包操作时,该命令的基本格式为:
tar -zcvf 压缩包名.tar.gz 源文件 选项: -z :压缩类型为 .tar.gz -c :打包 (建立压缩档案),create a new archive -v :显示过程 -f :指定打包后的文件名
选项 | 含义 |
---|---|
-c | 将多个文件或目录进行打包。 |
-A | 追加 tar 文件到归档文件。 |
-f 包名 | 指定包的文件名。包的扩展名是用来给管理员识别格式的,所以一定要正确指定扩展名; |
-v | 显示打包文件过程; |
(1)打包文件和目录。
[lucky@localhost ~]$ ls Desktop Documents Downloads lucky3344 lucky95 movie Music Pictures Public Templates test1 Videos [lucky@localhost ~]$ tar -cvf lucky3344.tar lucky3344 lucky3344/ lucky3344/test2021/ lucky3344/helloworld [lucky@localhost ~]$
查看结果:
选项 "-cvf" 一般是习惯用法,记住打包时需要指定打包之后的文件名,而且要用 ".tar" 作为扩展名。
1.2 tar命令做解打包操作
当 tar 命令用于对 tar 包做解打包操作时,该命令的基本格式如下:
tar -zxvf 压缩包名.tar.gz 选项: -z :解压缩类型为 .tar.gz -x :解压 , extract files from a archive -v :显示过程 -f :指定打包后的文件名
当用于解打包时,常用的选项与含义如表 2 所示。
选项 | 含义 |
---|---|
-x | 对 tar 包做解打包操作。 |
-f | 指定要解压的 tar 包的包名。 |
-t | 只查看 tar 包中有哪些文件或目录,不对 tar 包做解打包操作。 |
-C 目录 | 指定解打包位置。 |
-v | 显示解打包的具体过程。 |
其实解打包和打包相比,只是把打包选项 "-cvf" 更换为 "-xvf"。我们来试试:
[lucky@localhost ~]$ tar -xvf lucky3344.tar -C /home/lucky/lucky95 lucky3344/ lucky3344/test2021/ lucky3344/helloworld [lucky@localhost ~]$
效果图:
1.3 tar命令做打包压缩(解压缩解打包)操作
你可能会觉得 Linux 实在太不智能了,一个打包压缩,居然还要先打包成 ".tar" 格式,再压缩成 ".tar.gz" 或 ".tar.bz2" 格式。其实 tar 命令是可以同时打包压缩的,前面的讲解之所打包和压缩分开,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在 Linux 中打包和压缩的不同。
当 tar 命令同时做打包压缩的操作时,其基本格式如下:
[root@localhost ~]#tar [选项] 压缩包 源文件或目录
此处常用的选项有以下 2 个,分别是:
- -z:压缩和解压缩 ".tar.gz" 格式;
- -j:压缩和解压缩 ".tar.bz2"格式。
案例:压缩与解压缩 ".tar.gz"格式。
(1)压缩
[lucky@localhost ~]$ tar -zcvf 1202.tar.gz 1202
1202/
1202/story
[lucky@localhost ~]$
效果图:
(2)解压缩
解压缩也只是在解打包选项 "-xvf" 前面加了一个 "-z" 选项。
[lucky@localhost ~]$ tar -zxvf 1202.tar.gz -C /home/lucky/movie 1202/ 1202/story [lucky@localhost ~]$
效果图:
1.4 查看tar命令各个选项含义
[lucky@localhost ~]$ tar --help
参考文献:http://c.biancheng.net/view/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