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doop之HDFS(二)HDFS工作机制和集群安全模式

1 NameNode和DataNode之间的心跳机制

1)NameNode启动时,会启动一个IPC server服务,
2)DataNode启动后会主动连接NameNode的IP server服务,默认每隔3秒连接一次,也就是心跳。
这个时间可以通过 dfs.heartbeat.interval参数设置,也就是心跳时间。
3)DataNode通过心跳在NameNode注册,NameNode通过心跳获取DataNode的状态和NameNode下达的操作指令,同时周期性的向NameNode汇报自己所有的块信息。
4)当NameNode长时间没有收到DataNode的心跳,就认为DataNode挂掉了。
这种心跳机制同样存在于Yarn中ResourceManager和NodeManager中。

这个就是Hadoop的Master/Slave架构,NameNode和ResourceManager就是Master,DataNode和NodeManager就是Slave。

2 NameNode和SecondaryNameNode的工作机制

第一个问题,NameNode元数据怎样保存的?
首先NaomNode的元数据需要放在内存中,因为我们需要经常访问NameNode节点获取元数据,若是放在磁盘中,那效率会非常低。

既然放在内存中,那必要要有一个机制保证内存数据的安全,因为内存中数据一旦断电就丢了,所以内存中的元数据也必须要落地到磁盘,这个就是FstImage.

但这样还没有到万事大吉的地步,内存中的元数据随时可能更新,这时是否要同步更新FsImage呢?如果我们更新,必然会导致效率底下,如果我们不更新,那内存中的元数据和FsImage就会不一致,一旦出现NameNode节点断电之类的情况,就会出现部分数据丢失。

那么我们引入这样一个记录文件Edits,只要内存中的元数据增加或者更新,那么就同步把这个操作记录追加到Edits,这样即便NameNode断电,我们还可以根据Edits和FsImage来恢复元数据。

新的问题又来了,内存中的元数据可是经常发生变化的,那不断的追加记录到Edits中,那必然会导致这个文件越来越大,那么未来我们需要恢复元数据时,需要花费的时间也必然大大增加,影响我们效率,所以我们需要定期对FsImage和Edits进行合并。

好了,任务来了,定义把FsImage和Edits进行合并,那这个任务谁来做呢?NameNode可以吗?当然可以,但这会导致NameNode任务过重,影响效率,那为了保证效率,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另外一个人来做,那就是Secondary NameNode。

从这里可以明白Secondary NameNode并不是NameNode的热备,当NameNode挂了的时候,它并不能替代NameNode工作,但它可以用帮助恢复NameNode。

具体NameNode和Secondary NameNode的工作流程如下
阶段1:
1)首次启动集群后,我们需要对NameNode格式化,这时会创建FsImage和Edits,这些文件就在$HADOOP_HOME/data/name/current下.
之后启动,直接加载Edits和FsImage到内存中。
2)Client也就是客户端对元数据进行增删改的操作请求。
3)NameNode先记录操作,更新日志,然后在内存中对元数据进行增删改的操作。

阶段2:
SecondaryNameNode执行合并的操作,叫CheckPoint,这个操作有两个触发条件。
第一个,就是间隔时间到,默认是1小时,这个可以调整。
第二个,就是SecondaryNameNode会一分钟检查一次操作次数,当操作数达到设置的上限,就会触发。

1)首先SecondaryNameNode会询问NameNode是否需要执行CheckPoint
2)拿到NameNode的返回结果,就开始请求执行CheckPoint
3)NameNode滚动更新正在的Edits日志,将滚动前的Edits和FsImage文件拷贝到SecondaryNameNode上。
4)SecondaryNameNode将两个文件加载到内存进行合并,生成新的fsImage.chkpoint,拷贝到NameNode上。
5)NameNode将fsimage.chkpoint命名为fsimage。

当然在有了HA后,也很少使用SecondaryName了。

3.DataNode如何保证存储数据的完整性

我们知道数据是存储在DataNode节点中,那如果某个DataNode节点的上数据损坏,譬如压缩包,DataNode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来保障数据的完整性?

一般我们为了保障数据的完整性,都是采用数据校验技术,常见的有:
1)奇偶校验
2)md5、sha1等校验
3)CRC_32循环冗余校验

HDFS能够通过io.bytes.per.checksum属性设置校验方式。

在写入数据时,客户端将数据和校验一起发送给DataNode,位于最后的DataNode节点负责校验数据,如果数据存在错误,那么客户端会接收到一个ChecksumException异常。

在读取数据时,客户端会进行校验,与DataNode中存储的校验和进行比较,如果存在错误,那么它会报告个NameNode,再抛出ChecksumException异常。Namenode将这个数据块复本标记为损坏,之后,它不会再将处理请求发送到这个节点。
随后,它安排这个数据块的一个复本复制到这个DataNode,损坏的数据块删除。

另外,DataNode节点会在后台执行一个线--DataBlockscanner(数据块检測程序)周期性的验证存储在数据节点上的全部块。

这个就是HDFS保证数据完整性的机制。

4.DataNode掉线时限的参数设置

有哪些情况会引发DataNode掉线?
譬如网络故障、DataNode进程挂了或者服务器掉电等等情况。

当发生这些事件时。NameNode不会立即判定这个DataNode挂了,而是要等待一段时间,这个时长就是超时时长。
HDFS默认的超时时长为10分钟30秒,那么这个个时间怎么来的呢?
它有一个计算公式:
timeout = 2 * heartbeat.recheck.interval + 10 *dfs.heartbeat.interval

timeout表示超时时长,heartbeat.recheck.interval默认为5分钟,dfs.heartbeat.interval默认为3秒,计算结果就是10分30秒。

5 安全模式

前面讲了,当NameNode启动后,首先是将FsImage和Edits文件加入内存,这个是为保证得到最新的元数据,这个其实也是合并,之后生成一个新的FsImage和一个空白的Edits,然后启动IPC Server服务,监听DataNode的请求,在这个期间,NameNode的文件系统对外界处于只读状态,也就是安全模式。

之后DataNode启动,在各个DataNode通过NameNode的IPCServer 发送他们最新的块列表信息。

当达到dfs.replication.min 设定的值,NameNode会退出安全模式,这个参数设置的值就是最小副本条件,指的是文件系统中块满足的最小副本级别。

posted @ 2020-12-30 16:35  leafgood  阅读(19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