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鸡汤,你有房吗?你有车吗?你有房车吗?

房车

我出生在一个省会城市。初中是择校的。大家听说过“择校”这个词吗?就是上初中应该按照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我的对口初中不是很好,父母就花钱为我择校。择校费是每年6千,三年初中一万八(请参考1999年的物价水平)。由于人数上正常升学和我们这种择校的人数基本相等,所以在师生中就有了一种声音:那些正常升学的学生如何如何,你们这些择校的学生如何如何。当时年龄小,心中并没有什么波澜。

高中又有了一些变化,我的中考分数与省重点分数线相差10分,所以父母又选择为我花钱上省重点(三年2万1千,请参考2002年的物价)。我们这些花钱的学生也与正常升学的学生人数基本相等,入学的时候我们的中考分数就比人家低10分左右,所以高中的大小考试在总分上我们比正常升学的学生低100分左右,所以天然的又被分成了2个阵营。老师们上课的时候也就又有一种声音:你们这些学生,花了钱,分数还比人家低。当时的我,心中已有波澜。

终于上了大学,我的大学是一所双非的二本院校,不算好但也不算差。毕竟这是凭借我自己的能力考上了一个二本院校,终于不用凭借父母的择校费来选择阵营,但是那种声音又来了。我大学的名字叫做华北科技学院,校名你可能没听过,但是学校所在城市你一定听过,在燕郊。对,就是你知道的那个燕郊,距离天安门35公里,行政区域隶属河北省的燕郊。所以在大学里我经常能够听到的声音就是:我们到底是北京的院校还是河北的院校。

在这20出头的年龄我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在人生的每个阶段要追求自己的核心目标,那些萦绕耳畔的声音其实不必太在意。读初中的目标就是中考上高中,读高中的目标就是高考上大学。读大学的目标是为了毕业后能找到工作(我没有做研究的天赋)。于是我在大学期间做项目,积累项目经验,为毕业找工作做准备(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某最高院下属的报社下属的网站做开发,看看这配置就知道,这公司里分成两种类型的人,有编制的正式工和合同聘用制的临时工。对,正如你们心里所想的那样,我就是那个临时工。我对于第一份工作的目标就是要在帝都这个城市养活自己。我又加入过外包公司,被派驻在受雇公司,那里就分正式员工和外包员工。后来我又加入某互联网公司,在那里分为普通员工和基干员工,区别在于每个季度京郊开会(旅游)一次。在这个互联网公司,一开始我不是基干员工。每当基干员工开会(旅游)的时候,其他普通员工都在办公室讨论“他们基干如何如何,我们普通员工如何如何!”。我明白“基干”不是我的核心目标,我的核心目标是提升我的技术和业务能力,我需要被公司认可,更需要被市场认可。后来随着能力提升,我被纳入基干这个队伍。

我深深的体会到,那些萦绕在我耳旁的声音都是一些虚名而已,如果他们是一些可以被改变的,那我首先应当追求我的核心目标,当我追求到了我的核心目标,那些虚名自己就来了,例如“基干”这个虚名。如果这些虚名是不能被改变的,那我也没必要理会他们,因为我还有“核心目标”要去追求,没空理会他们,例如我的大学到底隶属北京还是河北。

当你相亲的时候,坐在对面的姑娘会问你,有房吗?有车吗?有房车吗?如果都没有,请先问自己,我人生当前这个阶段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如果你明确了请坚定不移的为之而追求,我相信那些虚名会自己到来的。房or车or房车。

posted @ 2020-07-29 18:34  lts8989  阅读(20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