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I2024游记(删减版)

NOI2024 游记

我毕竟还算是打过 NOI 的选手,照理来说需要一篇游记。可惜当时银了,于是退役了,大学后也没啥想法继续写,所以最后 NOI 游记和退役记这种 OIer 标配都没有。现在好歹也是来了一次 NOI 现场,趁这个机会补个游记吧,也当是给打 OI 的自己做一个道别。

延续高中游记风格,一天天写吧,可能写出来也是流水账。

2024.7.16-2024.7.22

【数据删除】

Summary

第一次以非选手身份参加了 NOI,还是来记录几句我的碎碎念吧。

我接触 OI 是从高一才开始的,所以以现役选手的身份接触 OI 的时间必然也是很短的,我也是到了高二才获得了唯一一次以选手身份参加 NOI 的机会。我一直在思考 OI 对我自己而言意义是什么,或许不仅仅是优惠政策以及兴趣爱好,我觉得 OI 给了我第一次从按部就班的生活中走出去的机会,OI 给了我珍贵的向着外部世界的一瞥,让我发现整个世界并不只有文化课和高考。

为什么说只有一瞥呢?因为它给我的时间真的太短了,高二全国赛的失利(现在看来我已经并不觉得是失利了,只是正常的生活轨迹罢了),让我又回到了日常生活中。如果说 OI 是理想,那么相当于把我从理想中给打回了现实。当然我并不厌恶文化课的学习,我同时也认可高考对人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并没有贬低文化课的意思。

我觉得这一瞥对我而言还远远不够,因为我已经真的爱上了学习 OI 的这种感觉,当然我爱的是对题目性质的探索以及算法的各种精妙设计。事实上这和单纯地喜欢打 OI 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我并不喜欢去写那些对我来说无趣的题目,所以这份兴趣注定了我无法在作为算法竞赛选手的路上走得更远,何况我还在这样一个学校,我打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的路更加是断绝了。

不过我还可以在另外一个地方找到些许慰藉,也就是我可以自己出题,这样我可以保证我每次思考的都是我感兴趣的。我在高三的时候就出了很多优质/劣质题目,作为高三繁重学习以外的点滴放松。

当然出题的这个兴趣也给了我继续接触 OI 的机会,至今为止我在算是正赛中出了四个题了,除了今年 NOI 以外还有之前 CTS 以及联合省选的一题,不过这次 NOI 应该算是我第一次深度线下参与了全过程。

NOI2024 带给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除了美食和增长的肥肉,我还认识了很多人,也认识了很多事。NOI 幕后应该远远没有大部分选手想象的那么简单,当然这也不是现役选手需要考虑的。一场 NOI 的顺利举办离不开北航同学们以及其他相关老师们的技术支持,如报名网站的搭建等;离不开组题人出题人背后多次的沟通修改,以期望于选手更好的体验以及区分度;离不开赛场上处理选手需求的志愿者,当然洛谷 NOI 游记专栏中现在有许多志愿者游记,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除了引导大家上厕所、发草稿纸、发水瓶,还有装好每个参与者的 NOI 纪念品等,本来我以为这种苦活累活应该没啥人有积极性,不过这些游记改变了我的想法;还离不开育才中学学生们的主动(被动?)支持,因为全校需要清空,高三的同学去了其余校区,听说教室不够他们还租了旁边小学的教室,为的就是腾空学校给各位参赛选手更好的体验。除了这些大学生中学生以外,还离不开学校各种工作人员如做饭的大妈大爷,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的支持,这个我不太了解就不详细评述了,不过他们背后肯定存在着很多努力的。当时看到育才中学前面整条路路灯上都挂着 NOI 的宣传我还是吃了一惊的。

NOI 并不是止步不前的,例如之前的 selfEval 和现在的类 pretest 赛制,NOI 不断尝试在优化选手的各类体验,整体而言技术层面还是在不断进步的。而这些客观因素也是造成分数线步步升高的原因之一,我觉得选手还是不应该寄希望于其他人挂分来送自己进队。

当然前面幕后的事情选手们可能不太能感受到,选手们在 NOI 中最强烈体会到的就是题目了。这次的六道题目还是有些许争议的,我也不好评价不是我出的题,就只谈谈 d2t2 和 d2t3 吧,当时我们期望的是 t2t3 都能够给大家一点翻盘的机会,所以赛前刻意把 t2 部分分调低了,结果谁也没有预料到 t2 过于简单了,导致 t2 从翻盘题变成了金牌题/翻车题,从 AC t2 翻盘变成了不 AC t2 就翻车,而 t3 从赛后结果来看还是过于困难了,只有一个人 AC,而因为部分分本来就少造成了区分度不怎么好看,赛后我还得知了 t3 弱化版已经被出过了(CF1361E)。除去撞题没有办法,其实改进空间还是很大的。总结一下,我对 ds 还是过于不熟练了,在做这题的时候我也尝试过不同方向,但是由于思维惯性没能发现其它更加简单/困难的做法,同时低估了 CN 选手对于 DS 的熟练程度,导致我高估了这题的难度,这点 d1t3 就做得很好,左老师考虑了很多不同的做法,并且针对它们分别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部分分。我以后如果要出 ds 题应该更加谨慎一点,而不是简单地灵机一动就出出来。而 t3 部分分引导确实不太好处理,这点实在是没有办法,我只能说是高估了选手对图论的熟悉程度吧。

出了 d2t2 这种金牌题,难免被骂,甚至赛后我还看到了诸如“过河卒 ultra plus”的评论。以往我在 CF 上出题也难免被骂,不过 NOI 这种比赛的分量可比 CF 上的重多了,这么看来我手上仿佛是决定了诸多人的命运,这份重压是压在每个出题人组题人身上的。对于选手来说,参加比赛不能决定题目,只能够“尽人事听天命”,而对于出题人组题人来说何尝又不是这样呢?“尽人事听天命”,出题人组题人只能不断优化题面数据设计,而最终结果谁又能知道呢?每个人只是尽力地去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罢了,或许不能做到完美,但是只要尽力去做了,不留遗憾就够了。这算不算是出题人和选手的双向奔赴呢,看起来还有一种奇幻的浪漫感啊。

这次 NOI 之后我见到了很多人发的博客/朋友圈。左老师的出题记更新了,里面有一些句子我感慨良多,直接引用过来:“然而,发现自己认识的选手慢慢变少,论文里的新技术越来越不懂,才意识到自己是该离开了。没有哪个港口是永远的停留,一直赖在 OI 这里不走,对 OI 这种年轻人的舞台,并非好事。选手换了一批又一批,出题人也应该换一批了。只有让更能跟上时代的人登场,才能让 OI 注入新的血液。既然到来时那样热烈,离开时也应该干脆一些。我只希望新上来的出题人能记得我们积累下的经验和教训,把出题的核心理念传承下去。”我感觉左老师对 OI 的贡献真的算得上是非常大了,不知道几年后我配不配写下类似的文字呢。

再谈谈 d2t2 的背景吧,本来这题背景我设置的是 celeste 的,后来不妥就换掉了。山是一个常见的意向,它往往象征着困难险阻,我觉得这个真的很像选手出题人面临的心境,只是没想到偶然还和清华登山协会碰上了,于是题目便换成了慕士塔格山——清华登山协会登过的最高峰。“为什么要攀登,因为山就在那里”,这句话好像最初是某个登山者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的,我第一次见到类似的话是在刘慈欣的《山》中看到的,而蔚蓝好像也引用了这句话。当时我看《山》的时候就对这句话印象深刻,这话真的太浪漫了,对不起我词穷了,这句话背后的决心和信念,真真切切地让我动容了一把,所以我一开始就在题面中加了这句话,最终版也没有删去,不知道选手在赛场上见到这句话能不能窥见背后的鼓励呢?

另外聊聊密码,两天的密码分别是 just#remember19the#life#you#want24,这次没有 hope 了,而是直接 life you want 了,两天密码大概分别对应了两天 day1 题面中的两句话“我们和一个人保持连接的方式就是记住,仅此而已”和“回首往事,大家都过上了各自想要的生活”。因为我也不是写下这两句话的人,所以我也不了解真正的背景故事,只好说说这两个年份对我自己的意义。非常巧合的是我是 19 年入学的高中,所以这个 just remember 19 对我来说就像是提醒我不要忘记当初搞 OI 的初衷,而 24 年就是今年,我是幸运的,算是过上了想要的生活吧,无论如何,以积极心态面临明天吧!

这是一段旅程的结束,同时也是另一端旅程的开始。


对了,参加了 WC2024 和 NOI2024,我也是有牌子的!

posted @ 2024-08-12 11:08  xiaolilsq  阅读(18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