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真实
今天晚上玩了一个叫做《红弦俱乐部》的游戏,虽然不长,但是游戏里面有着挺多挺有意思的思考,我想着还是记录一下,说不定过些日子我的想法又会变得不一样了呢。
这次鲜花的主题很简单,就是“真实”。在《红弦俱乐部》中,一个大公司制定了一套计划,可以删除或者说是抑制所有人类内心中的负面情感,这样就可以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幸福”。这个说法乍一听非常不对劲,感觉有很多可以反驳的地方,比如说人类内心的负面情感,诸如抑郁、焦虑、痛苦、悲伤,这些都是有着正面作用的,并且也是人内心情感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在游戏中这只是一开始整个计划给玩家呈现的感受,而随着游戏进行,玩家会逐渐意识到整个计划只会改变那些极端的情感,诸如抑郁痛苦到极点乃至于想要死亡,这个时候才会有外部力量来强制介入。
这样看起来是不是更加合理一些了?姑且不论做到这个的可能性。又比如说,如果在一个人决定杀人的时候制止报警呢?乃至于还可以检查区分出纯粹的恶意与恨意,然后只对那些纯粹的恶意进行扼杀呢?似乎整个计划又会显得无比正确而道德了,但是由绝对有问题的方案转变到道德高尚,这中间难道可以说存在突变吗?是否有这样一条线,在线内就是可以接受的,而在线外就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呢?
可能大部分人内心自己会有一条这样的线,而不同人这条线的位置可能不一样,直接依次将全人类照此划开是否有所不妥?
暂且放下这个问题,来看看另一个角度,人类的情感是什么。事实上在“物理”上人的定义正在逐渐模糊化,尤其是随着“义肢”之类物品的出现,当然不讨论关于残疾人的事情,现在大部分人都离不开手机,而近视人群离不开眼镜,这些东西都可以理解为人类的物理延申,人在“物理”上的定义正在逐渐消解。
所以说现在往往探讨什么是人的时候我们会更加关注于人的内心,人究竟在想些什么,而它所想的、所思考的,大都可以分为理性和感性。而理性似乎也逐渐不属于人的特有物,理性更容易被机器模拟,权衡所有的利弊关系来做出决策,这些相比于更加直观的感性,看似更加容易被机器模拟。
由此人的定义几乎完全只能被“感性”这一点给守护住了。感性,亦或者说人内心的各种情感,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最直观的体验。喜怒哀乐,甚至于更加复杂的情绪情感体验,例如胜负欲、爱情、友情,我觉得正是这些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世界的“真实”。所有这些情感,都是我们与世界交互的第一体验,这些体验让我们感受到自己还活在世界里。
然而情感虽然是一直存在的,但这并不代表着情感对我们总是有利的,往往一些过于极端的情感会伤害我们自身或者其他人。但是,伤害这个事件本身也是能够传递情感的。诸如仇杀,那种复仇一类的文章,读者从中感受到的“爽感”和法律其实是矛盾的,但是这种情感并不是没有价值的,在社会意义上来看这可以理解为一种警示,亦或者是社会本身的负反馈调节。当自己内心强烈的情感诉诸于法律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会做出这类极端的举动,这也能起到警示别人的作用。很现实的例子就是农民工讨工资,多刀了几个人,一些人就学会给农民工按时发工资了。还有别的更加庞大的行动,例如恐怖袭击也可以列在其中。
也就是说,极端情感造成的极端行为本身甚至都不能说是毫无益处的,而这类行为往往也不能够被一刀切地划分为两部分,也都是不同人有不同考虑罢了。这些事件造成的分歧往往都是由于人类自身共情能力与思考方式等的不同。共情,姑且也称得上是一种情感吧,甚至能够说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能力了,没有共情就没有理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几乎就是无法跨越的。人们正是从自己的共情能力那里学来各种各样自己可能永远都无法接触到的情感,这也算是另一种真实。
谈到共情就不可避免地谈到情感操纵的问题了。在《红弦俱乐部》中,义体植入强大到可以直接操纵乃至修改人内心情感的程度,这类操纵看似还离我们很远,但是由于共情能力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真实与虚假的概念,一些小说中虚构的场景不能说是虚假,我们能够体验到作者带给我们的情绪,这和真实的故事又能够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这给了网络贩卖情绪的机会,这些被贩卖的情绪,便有机会操纵我们。舆论可以引导着大众,变得更加美好善良真能量,同时也可以制造对立,让人们沉浸于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的骂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真和假真的能够分清楚吗?
唉,按理来说对于负面或是极端情感是否应该被删除算是情感相关的问题?如果放在理性角度按理来说所有事物都可以衡量出一个对与错,而放在感性角度却又是非常难以抉择的问题,那么我们应不应该带着感性去思考感性问题呢?我也不知道。
放弃宏大叙事,不考虑所有一切对人类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而仅仅关注于一个个体,那么所有正常的美好情感、悲伤情感对于一个个体而言还是十分重要的。我自己感觉尤其是美好情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全是负面情绪我实在想不到这个个体坚持存活下去的理由。很普遍的一个美好情感便是“爱”,“爱”真的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我自己目前也没有很好的阐释。在《红弦俱乐部》的最后一个选项是,告诉他自己的爱情还是选择告诉他世界要毁灭了,我最后选的是后者,但是我选了之后立即就后悔了,就是有一种无理由的空虚,因为这个选项之后就意味着这个男主的结局,在死前还关注着宏大叙事,这难道不可笑吗?但是后来我又想了一种合理的解释,事实上这个男主生前存在的意义或者价值,更准确地来说算是执念就是在于去做一个拯救世界的梦,这个本身看起来也是十分浪漫的,所以在死前说出自己的“遗愿”也算是好了?
无论何种结局,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我在考虑结局的时候从来都没有想过要从理性角度去解读它,可能我还是太感性了?不,我觉得人就是感性动物,我感觉我好像颠覆了我之前的想法,我一直觉得人是可以成为理性动物的,但我现在觉得我错了,那时的我太幼稚了,没有人能够违背自己内心的意愿。
什么是真实?什么又是不真实?这个问题还是太困难了。
唉,好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