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与心经之比较
金刚经与心经之比较
来源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3265060
《金刚经》我已经讲了一遍,并非普及佛教常识,而是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思考。下面讲讲《心经》,然后在比较一下两部经。先看看《心经》,标红的部分是需要理解的关键内容,这些内容理解了,就算对《心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为什么是观自在菩萨,而不是观世音菩萨?修行就是观自在,普度众生才是观世音。同一个菩萨的两个名号,有了观自在,才有观世音,自度才能度人。
“深”字说明践行般若智慧到彼岸不是浮于表面,是一种深不可测、无限无边的境界。
“照见五蕴皆空”。“照”是观照,“见”是到达某一境界,关键在于“照”。色受想行识依次进入空境,每一步都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忽视不得。
五蕴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是色,然后是受想行识。前者是客体“色身”,后者是主体“我”。受想行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是客体在主体的反映,也是精神活动逐步深入的四个步骤。
“度一切苦厄”可以不用管,苦也好,烦恼也罢,其实都不是修行的最终目的。之所以说“度一切苦厄”,其实是相当于药品说明书的疗效部分,能说治病是药品的最终目的吗?
怎么“照”?就是在念起之时,不要著相,不住色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陀告诉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一个概念,顺着说一遍,倒着说一遍,然后又换着方式说一遍。朗朗上口,妙不可言。看破色相得空相,看破空相得色相,色空如一,所谓“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也。
“受想行识”构成“我”,没有受想行识就是活死人。“受”就是“色”在“我”的映射,“想”就是“我”对映射的认知加工,“行”就是基于认知的推理想象,“识”就是追寻究竟的超越,是精神活动的最高形式。
每个正常人都具有受想行识的属性,打个不怎么恰当比喻,受“受”支配的是凡夫,受“想”支配的是思想家,受“行”支配的是诗人,受“识”支配的是哲学家,佛就是哲学家的爸爸。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照见五蕴皆空,就不著五蕴的相了,没有了色受想行识的属性,诸法用了就要丢掉,自然皆空。明代李卓吾在《心经提纲》中说:“色本不生,空本不灭;说色非垢,说空非净;在色不增,在空不减”。
说得不那么艺术点儿,老李(注:李卓吾本姓林,应该是老林才对)的意思是:色本不生不灭,空本不生不灭;说色非垢非净,说空非垢非净;在色不增不减,在空不增不减。理解了色空一体,怎么说都可以。换言之,这些法是空的,观照的时候不要著了生灭垢净增减的相。生灭是相,有生就有灭,不生不灭是空,如此类推。
理解了以上所述,下面就是顺理成章了。“是故”这一段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念起来爽得不要不要的。
老李总结说:“五蕴皆空,无色受想行识也;六根皆空,无眼耳鼻舌身意也,六尘皆空,无色声香味触法也;十八界皆空,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也,以至生老病死、明与无明。”此外,“尽”就是一点儿都没有,很彻底。
至此,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也可以放下了。
“菩提萨埵”就是菩萨,在这里用两个音节念起来不顺,不够铿锵,故用四个音节。“究竟涅槃”就是跳出三界外出离轮回了。不仅菩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也以此般若智慧,得到彼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接下来就是对般若波罗蜜多的礼赞,称其为无所不包、无所不通之咒,是破除无明之咒,是无法超越之咒,是无有与之相提并论之咒。
最后就是咒语,发愿到彼岸。
以上是我对《心经》的看法和思考。下面就《金刚经》和《心经》做个简单的比较。
《金刚经》和《心经》都属于般若部经典,是开启佛法之门的钥匙,是解密佛法的解码器。所以,从功用上来讲,《金刚经》和《心经》都是导引和纠偏的工具。
但两者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主要如下:
- 从文体上看,《金刚经》是问答对话体,《心经》是咒语体。
- 从行文来看,《金刚经》不时出现“何以故”这种字眼,以解说不住相不执著的佛理为主;《心经》则不讲佛理,而是讲佛境。《金刚经》如同到彼岸的导航,《心经》则开门见山,“照见五蕴皆空”,让人仿佛置身于佛境。
- 从内容上看,《金刚经》讲的是“空”的境界,如何看破。《心经》讲的是无心之心,模拟佛境,让人生信心,唤醒“般若智慧”。
- 从篇幅上看,《金刚经》5千多字,主要供研习,《心经》才2百多字,便于随时随地持诵。
修佛为什么要念经呢?如果阅读经书能感同身受,也就是能够受持,当然不需要念经。无论是《金刚经》,还是《心经》,都是“记事本”,背诵记事本是没用的,关键在于落实。另外,研习佛经,要看是在什么情况下(即语境)说的什么话,任何的断章取义都会导致偏离正轨。
为什么要修佛呢?如果是因为难舍肉身而修佛,那就很难有成就。修佛的最高段位就是究竟涅槃、出离轮回,长生不老并非修佛的目的。如果死后投胎再来一遍,你愿意吗?如果愿意,不修佛也可以。在肉身的生死问题上,即使成了佛,也没有不妥协的余地。但此生若能了脱生死,岂不美哉!
如何修行?瑜伽也好,禅定也罢,无非就是通过冥想这样的手段让意识(或称之为灵魂)出离肉身,所谓灵魂出窍,看到肉眼所不能看到的境界。但即使入定了又如何?能大彻大悟,了脱生死吗?我看是不能,只能说这样做能有所帮助。
我个人认为修行可分为两个方式:一是挖菩提根,从根上开始修;而是摘菩提叶,从具体问题开始修。佛法是正视问题的,而且是主动发现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如果有人说,我什么问题的都没有,什么妄念都没有,不就是佛吗?当然是佛啦,不过是石头佛,不是如来佛!
从根本上说,修行要从接受自己开始,与自己保持距离,从学会与自己相处开始。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