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architecture读书笔记
Pre-architecture:准备架构阶段,主要的是弄清楚要做什么东西,即掌握用户需求。应该来说,整个准备阶段都围绕着“需求”来转。
我认为如下过程:需求-->约束-->质量-->关键功能
1.需求:需求不应该仅仅来自市场人员。
需求应该来自哪里?应该是一拨人讨论出来的结果,这拨人就应该包括:市场人员+产品经理+架构师+项目经理。首先一款产品是否需要做,这是市场人员和产品经理所讨论的范畴,他们决定该如何定位此款产品,产品经理根据公司的技术实力,决定能否做。那么,接下来便是了解用户需求,前期的调研工作需要市场人员来做,并形成一个“初步需求列表”。有了“初步需求列表”,架构师和项目经理就应该考虑,并弄清楚每条需求,这里为什么需要项目经理的参与呢,就是为了保证该项目的负责人能够最清晰的明确做什么,接下来才能带领队伍把握关键指标。
架构师在考虑需求的时候,如果只是笼统的来了解每个功能,这样各种需求混在一起就显得比较乱,最好可以参考ADMEMS矩阵法来进行划分:
|
从表中可以看出需求是分为层次的。
业务级需求:包含客户或出资者要达到的业务目标、预期投资、工期要求,以及要符合哪些标准、对哪些遗留系统进行整合等约束条件;
用户级需求:用户使用系统来辅助完成哪些工作?对质量要求如何?用户群及所处的使用环境方面有何特殊要求?
开发级需求:开发人员需要实现什么?开发期间、维护期间有何质量考虑?开发团队的哪些情况会反过来影响架构?
对于此三类需求弄清楚之后,就可以形成一个初步的需求列表。
基本上来说掌握ADMEMS矩阵表,前期的准备工作就算做完了。下面的小节是对其他概念做更加详细的解释。
2.约束:何为“约束”?
约束:制约项目发展的因素。
首先,约束来自与需求又制约需求,比如“用户级需求”中提到了“用户群特点”的约束,就说明,本产品必须要考虑针对哪些用户群来做。
3.质量
质量,类似于“约束”,它更重视某一事物具备的属性。当然,有些时候可以把质量属性来当做约束,比如可移植性,可以把它看做是质量也可以当做一种约束来看。
那么,作为一个架构师该考虑哪些质量属性呢?
1.性能 2. 安全性 3.持续可用性 4.可靠性 5.鲁棒性 6.易用性 7.可测试性 8.可重用性 9.可维护性 10.可扩展性 11.可移植性 12 可互操作性。
有些指标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其影响关系如下(+表示促进 -表示影响 空白表示无明显作用):
性能 | 安全性 | 持续可用性 | 可互操作性 | 可靠性 | 鲁棒性 | 易用性 | 可测试性 | 可重用性 | 可维护性 | 可扩展性 | 可移植性 | |
性能 | - | - | - | - | - | - | - | - | ||||
安全性 | - | - | - | - | - | |||||||
持续可用行 | + | + | ||||||||||
可互操作性 | - | - | + | + | ||||||||
可靠性 | - | + | + | + | + | + | + | |||||
鲁棒性 | - | + | + | |||||||||
易用性 | - | + | - | |||||||||
可测试性 | - | + | + | + | + | |||||||
可重用性 | - | - | + | + | + | + | + | |||||
可维护性 | - | + | + | + | ||||||||
可扩展性 | - | - | + | + | + | |||||||
可移植性 | - | + | + | + | - | + |
架构师应该确定关键质量的优先级。并在《架构文档》中明确记录此要求。
4.关键功能
关键功能包含如下四个方面:1.核心功能;2.必做功能;3.高风险功能;4.独特功能。
如何区别这四个方面,实际上是靠经验和感觉。它们之间实际上是有重叠部分的。
核心功能:业务层接口所反映的功能。如,项目管理系统中,项目信息查看、添加任务等都属于核心功能;
必做功能:必做功能实际上是以客户为背景的,简单来说就是愿景;
高风险功能:顾名思义,哪些功能操作可能会涉及到安全和隐私等问题;
独特功能:实际是上诉上个功能的补集,看看还有哪些没有覆盖到的,却又很关键的功能。
架构师在设计阶段要考虑到“关键功能”所占有的比例,没有明确的标准,一般遵循:功能少的系统比例高一些,功能多的系统比例少一些。
总结
总得来说,准备阶段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弄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