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价格陷阱”

吃一堑,长一智。

咱普通人家买东西只想图个价廉物美。可是,价廉不一定物美,物美也不一定价廉。你可知道,商家为了掏你的钱袋子,想了多少法子计策?层出不穷的“价格诱惑与围剿”,令人防不胜防。

来,了解一些商家常用的价格小伎俩,给自己打一打“预防针”。

价格陷阱

心理陷阱

所有的心理陷阱, 都是为了让消费“感受”到优惠和便宜,或者引发消费者冲动消费。

据此,商家定价并不一定按照商品的成本和实用价值,而是按照消费者的心理诉求,抬高价格而不使察觉。

攻心为上。作为消费者,首先要守住心。

相对比率效应

人们能够感知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但无法确知某件物品的具体价格。

价格具有相当的模糊性,这使得价格变成了一个“捕鼠器”。

  • 比如,人们知道一只口红比一个鸡蛋通常要贵,但并不清楚一只口红究竟值多少。
  • 比如,人们知道移动硬盘比U盘贵,手机比硬盘贵,并不知道一部手机、一款移动硬盘究竟值多少钱。
  • 比如,同样是 4000 元的商品,你未必会花时间去省 30 元;但是 300 元的商品,你可能会花大量时间去计较,省 30 元。尽管省的钱都是一样的,但你会觉得为了 4000 元商品省下 30 元似乎并不是很可喜的成果。人们是按照相对比例而不是按照绝对值来计算的。

锚定效应

当人们需要对某个商品做定量估测时,会受到某个初始值的影响。初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

在价格方面,典型的做法是故意先标个高价,把消费者的心理价位调高。这样,即使讨价还价,最终价格也会高于成本价,还能让消费者感受到“得了大便宜”。

锚定效应随处可见。用大得大,用小得小。比如用于房子出售上,有人可以把价格抬高到看似荒唐的程度,然后一直挂在那里,再逐渐减价,等着“大鱼上钩”。最终还是会赚的。

心理套利效应

人有一种心理套利思想。相同的商品,相同的价格,人们更倾向于有优惠的那个;买了会员,就想能多省一些。优惠券典型地利用了人的心理套利。

比如,人们更倾向于用200美元买一台打印机,得到25美元的折扣券,而不是直接买标价175美元的同款打印机。商家分发优惠券,实际上很多人都并不兑现优惠券。当你不兑换时,商家就相当于白捡钱了。

比如,购买了会员,就会想着“多占点优惠”,结果买更多不需要的东西,实际上却损失了。典型的是满减活动。比如满 300 减 50。已经买了 200 块的书,潜意识里,为了得到 50 元优惠,可能再凑单 100 块。实际上就是得再多花 50 块。凑单也挺耗时间的。因为凑单的商品一般来说并不怎么好(属于质量一般,偶尔可能有好一点的,但需要花费时间)。换句话说,你用凑单的时间与 50 元做了一个交易。

面子效应

买东西可能会顾面子效应。

  • 比如有异性朋友在时,通常不会花小价钱;
  • 比如第一次在一个新商家的店内购买时,往往会多买一点,显得不寒碜;或者买水果时,明明只需要一个,却会多买几个;
  • 比如几乎相同的商品,不同的消费者区分定价。定价高的只是为了凸显其地位或财富。
  • 比如几乎相同的商品,有礼盒版、普通版。专门为送礼的当然要贵一点了。
  • 店内装饰高档次,让你觉得倍有面子,当然也要为这个高档付费了。不过,你可带不走这个高档次的装饰哦。

充裕效应

提供看似无限资源使用,让消费者心理上感到充裕、自在,实际上为自己用不到的而付费。

比如不限速、不限时、不限次数、健身年卡、旅游年卡等。

选择过多效应

有时,选择过多,会让消费者无从判断,不愿仔细分析和思考,而是不假思索地选择一件看上去比较靠谱的。

比如推出好几款手机型号,每种型号都有阶梯,内存 16/32/64/128G,CPU 2/4/8核,磁盘空间 512/1024/2048 G,XXX 万像素。移动硬盘推出好几种款型(商务版/随行版/小巧版/精英版/高速传输/高速加密/,500G/1T/2T/4T/5T),知道你有选择综合症,最后多半会选择高配版的,至少不会选择低配版的。

从众效应

品牌效应就是典型的从众效应。你从来没有买过这个品牌的商品,却会在第一次就花大价格去买这个品牌的商品。

你从来没吃过钟薛高雪糕,为了显得有面子,给大伙买冷饮的时候买钟薛高雪糕。比如最近的“茅台酱香”,你可能从不喝咖啡,为了凑个热闹也去买一杯“茅台酱香”。

直播带货也是典型的利用从众效应。你看别人都买了,自己买也不会亏吧?

损失厌恶效应

失去 200 元受到的懊恼要大于得到 200 元的欢喜。

  • 比如,宣传马上要涨价,不买就错过机会了。

  • 比如,有一整袋食物快要过期了,趁着还没完全过期之前,不管是否有价值,不管是否会导致闹肚子,也要吃一点去;

快乐递减效应

感觉量值与实际物品量值不对等。不是遵从线性规律,可能是遵从幂律。

如果你有 10 元获得了一份快乐,那么你可能需要 40 元才能获得双倍快乐;如果你第一次赚得了 10000 元,当你第二次第三次赚 10000 元时,所得的快乐会比第一次少得多。

不过,同样的 200 元,分两次获得,比一次性获得 200 元更开心。次数也会影响情绪。

对比差价

同一个商品,一个便宜一个贵,诱惑你去买便宜的那个,而不会思考便宜的是否真的便宜。

  • 比如,故意放一个标价很高的商品,这个商品不是用来出售的,而是用来对比衬托出其它商品便宜从而诱惑消费者购买的。
  • 比如,网盘一个月30元,连续包月20元。你只消买了连续包月20再取消订阅,就可以享20元一月。这个30元就是用来摆设的。

奇特的数字 9

价格尾数为 9 卖得更好。

很难解释这种现象。据说,这样的数字让消费者觉得比较便宜。9.99 比 10 尽管只差了一分钱,却显得更便宜更有诱惑力。或许是人对于价格有一种阶梯性的心理,数位每多一个,就感觉价格高了一个档次。又或许是 9 谐音 “久”,让人感觉良好吧。

转移注意力

常用于大宗交易。比如购房时,赠车位、赠各种优惠券。将你的购房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方面,从而忽视房子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看上去好像得了点便宜,实际上在真正重要的商品上却吃亏了。

小利诱心

比如推一些积分,用积分换商品。这样,用一点小的优惠,就让人更倾向于买自己平台的商品。商家借此可以了解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定价陷阱

捆绑销售/赠品

将一个需要和一些可能不需要的东西捆绑销售。看上去便宜了,实际上就真正需要的,反而多花了钱,或者丢掉了更好的选择。
当然,有些是出于推广目的。比如中移 69 元话费 + 12 元网费 ,含月话费和宽带,对于网络通信要求不高的人来说,还是比较划算的。这类捆绑销售可以适当利用。

分拆付费

分拆付费的意图是让付费变得琐碎而不透明,这样大多数消费者都不会花精力去计算这些琐碎的小项,而是只看重某一样或两样主要的东西。

航空公司即采用分拆付费的方式。

保底消费/统一费用

统一一个保底消费价格,即使用不到,也要花这些钱。我称之为“缴税式付费”。

这个伎俩移动运营商玩得贼溜。不能说奸,只能说精明的奸。

标价陷阱

  • 低价欺诈。用低价来诱惑,实际上付款时又是一个价。奸。
  • 分量不足。虽然明码标价,但分量不足。尤其用于按斤两称的物品上。奸。
  • 忽略重要信息。虽然明码标价,但忽略一些重要信息。比如明码标价的衣服,不标明产地、材质等,质量配不上价格。比如 六日游,实际上第一天晚上去最后一天早上回,实际上是 4 日游。奸。

降价陷阱

  • 先定个虚高的价位,然后再降价。造成似乎消费者得了大便宜的假象。电商商家销售惯用此法。
  • 虚构清仓甩卖。多去几次,永远都是“清仓甩卖最后一天”。日常生活中有时可见。

隐藏陷阱

通过隐藏信息的手段,让人忽略一些选项,或者忽视选项的一些限制,从而最终付费更多。

低价隐藏

把低价商品隐藏起来,或者使之不起眼。

比如航空售票网站,不展示廉价航班的价格,而是显示那些比较贵的航班的最低价格。

转换说法

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商家会改变表述方式,让商品看起来更值得购买。

  • 比如 5% 的脂肪酸说成 95% 的无脂肪酸。这种说法转换属于减少心理刺激型。
  • 比如菜单名称,本来一盘普通的粉丝,要说成“蚂蚁上树”。换个文雅的名称,能让你倍觉有文化面子,更愿意付费。
  • 类似满59立减25,实际上就是你至少得消费 34 元。商家把积压的商品卖出去了,你也看似得了优惠。
  • 把好处一个个宣传,而不是一次性宣传。

换包装

将老包装换成新包装,新包装的分量少了一点,但普通人难以察觉出来。因为相同价格分量少了, 就是隐形涨价了。

遗漏项目

在涉及多阶段的工程性交易时常用。比如装修,报价故意漏掉一些项目,等到工程实施的时候才暴露出来,要补上来。

配件赎回

在配件上赢回利润。

  • 比如剃须刀,在剃须刀本身上并不花多少钱,但是在刀片上却要花更多钱。

限制条件

表面上看上去优惠,实际上必须在指定规则下完成。

  • 比如优惠券发放,100 元优惠券,拆分成几个小额优惠券,分好几个月发放。要消费这些优惠券,得花更多钱,还得花更多时间。
  • 比如必须在一定时间一定规则下才能享受优惠。大多数人实际上并没有享受到优惠,反而为所消费的花了更多钱。

免费陷阱

你可以免费试用,但其实你每用一次,都贡献了东西而不自知。有时,你实际上花费了更宝贵的拥有物:不可再生的时间。

  • 比如搜索引擎。你每搜索一次,都为算法的优化改进贡献了一份微薄的力量。
  • 比如 APP。 你每下载一次,都贡献了一次下载量,为 APP 吸引更多用户给予了一点微薄的贡献。
  • 比如网上遍地可见的抄书能每月赚多少多少。你每点击一次,都贡献了一次点击量。
  • 你作了免费用户,给产品添加了用户基数的贡献,商家可以对 VIP 用户收费。
  • 比如关注公众号或注册,免费送小礼品。当你用手机号注册后,就不要埋怨后续有骚扰电话。为了一点小利泄露私人信息,不值。
  • 比如,有时宁可用普通用户的下载速度,等半小时下载完,也不想充 30 元来得更快一些。有时宁可花很多时间去搜集免费资料,也不愿意花几块钱去快速得到可靠的资料。为了免费用盗版软件,花费更多时间去搜索,还有可能不小心让病毒潜入电脑,导致信息泄露或金钱损失。

价格的手段

小结一下,价格的手段:

  • 拉高价。这是最暴力的。典型的是利用信息差和锚定效应。
  • 质量次。价格相似,但是在分量或质量上差了一等。
  • 疑似优惠。提供看似优惠的东西,其实会为超出所需的东西付费,或者有附加条件。比如捆绑法、满多少减多少之类。
  • 转移法。不在主件上赚钱,在配件上赚钱;转移注意力,从而在重要因素上考虑不周到。
  • 不透明和选择过多。让价格变得琐碎和不透明,提供更多选项,从而让消费者不愿意花费太多精力去计算最优惠的选择,而是凭直觉选择一种。
  • 隐晦。比如转换说法、提供无限量服务、提供免费服务诱导为产品优化和点击量作贡献等。利用心理效应吸引人们付费的各种做法都是隐晦之法。
  • 隐藏。比如隐藏低价、故意遗漏项目等。

应对之策

面对层出不穷的价格策略和价格陷阱的围剿,如何去应对呢?

  • 明确所需。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不为任何不想要的付额外费用。
  • 明确价值。了解商品的真实质量和真实价值,不要为虚高的价格付费。
  • 保持克制,拒绝诱惑和优惠,克服锚定效应、面子效应、从众效应。
  • 适当花费一点金钱,节省时间。

小结

活在这个时代,你的心理和大脑要有足够的韧性。因为有不计其数的产品“惊你”、营销“砖家”、卖家商家,想着法儿吸引你的注意力,从你的口袋里掏钱。

参考文献

posted @ 2023-11-11 12:47  琴水玉  阅读(7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