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思想理性的基础
逻辑理性、沟通理性、思想理性三者兼具,才是理性完备的人。
我们应当如何思考?如何思考才能让自己的观点稳固而站得住脚?如何判断一个观点是正确的或是谬误的?如何判断一种思想是理性的或是非理性的?
需要揭示思想理性里的基础,使思维过程和论证遵循思想理性的基础。
接下来,将考察可能构成思想理性基础的三个选项:
- 逻辑基础
- 科学
- 共识
逻辑基础
逻辑律
同一律
A 是 A。
排中律
A 或者 非A。
矛盾律
A 不能既是 X 又不是 X。
论证
充分与必要
- 若 A 则 B,A 是 B 的充分条件;
- 非 A 则 非 B, A 是 B 的必要条件。
要证明充分条件,可使用演绎法;要证明必要条件,可使用反证法。
演绎
从既定前提结合事实推导出结论。前提为真,事实为真,推导步骤符合有效论证形式,则结论为真。
有效论证形式:
- 若 p ,则 q; p 真 => q 真。
- 若 p, 则 q;非 q => 非 p。
- 若 p, 则 q ; 若 q ,则 r => 若 p ,则 r。
- p 或 q ; 非 p => q。
错误论证形式:
- 若 p,则 q ; q 真 => p 真。
- 若 p, 则 q ;非 p => 非 q。
- p 或 q ; p => 非 q。
归纳
- 枚举归纳:从部分样本推导整个集合。若一个样本集 S 中的 s1, s2, s3, ..., sm 对于某个命题为真,那么 S 的所有成员对于某个命题很可能也为真。
- 类比归纳:若 p 具备 a1, a2, a3 的属性及 b 属性; r 具备 a1, a2, a3 属性,则 r 很可能具备 b 的属性。
- 假说归纳: 有现象 p; 如果 h 为真,可以为 p 提供最佳解释,所以 h 很可能为真。
反证法
假定一个假说是正确的,通过严谨的推导,推导出矛盾,从而论证假说是错误的。
谬误的论证
谬误的论证通常包含了:不可接受的前提;不相关的前提;不充足的前提。
- 不可接受的前提:预设结论(A为真因为A为真);假两难悖论(实际存在多个选项,却只给出两个选项)。
- 不相关的前提:含糊其辞(同一词汇使用不同含义);合成谬误(部分为真则整体为真);分解谬误(整体为真则部分为真);人身攻击(批评或诋毁论证提出者);来源谬误(来源于A则真);诉诸不当权威(某专家这么认为);诉诸大众(所有人都这么认为);诉诸传统(以前就是这么认为);诉诸无知(不能证伪即为真或为假);诉诸恐惧(运用伤害作为威胁)。
- 不充足的前提:轻率概括(从少量样本推导整体);错误类比(基于相似性来判定真);虚假原因(假设有因果关系而实际上没有)。
概念分析
概念分析步骤
步骤一:提出一个概念 A;
步骤二:提出一种假说,比如 A 是 X;
步骤三:推导出一个待测试的蕴涵结论,比如 若 A 是 X ,则会导致 S;
步骤四:观察和实验,验证 S 是否正确。
步骤五:接受或拒绝假说。
可能性
- 因果可能性:符合逻辑律,符合自然法则;
- 逻辑可能性:符合逻辑律,但不一定符合因果可能性。
比如,奶牛跳到月球上。不符合因果可能性(奶牛无法摆脱地球引力),但是符合逻辑可能性。
可设想性
对一个假说填充细节进行推导,如果没有推出矛盾,则是可设想的。可设想并不代表是正确的,只代表尚未被推翻。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时间旅行-回到过去。如果你回到同一个宇宙的过去,可能会改变历史,从而导致现在的你不会出生无法回到过去,这就产生了矛盾。这个是不可设想的。但是如果你回到过去,导致宇宙分裂成两个,原来那个宇宙继续向前,回到过去的那个宇宙被分裂出来,成为新的现实,这样就没有推出矛盾,是可设想的。
可证实性
一个观点是可以被观察和验证的。
如果一个观点不具可观察性和可验证性,那么这个观点是值得怀疑的。比如,“世界上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就是一个无法被观察和验证的观点。你只能选择相信或怀疑,却不能判定它的正确与否。
思想实验
检验一个观念是否具备充分性或必要性的思维的实验。
思想实验的基本方法是想象和设定场景来满足前提条件,同时推出与结论不符合的结果。
思想实验控制的变量应当尽可能少。控制变量过多可能会导致思想实验过于复杂,容易推导出错误结论。
思想的衡量
思想的衡量标准:
- 一致性:内部一致性(自身不矛盾),外部一致性(与事实不矛盾)。
- 简单性:预设很少。
- 广泛性:能够解释很多现象。
- 保守性:与已有正确理论很好地契合。
科学
随着人类对科技的依赖加深,科学已然从神学的统治中突围,分得了半壁江山,与神学分庭抗礼。
科学本质上是一些相互关联的假说集合。这些假说集合有些是已经验证过的,有些还待验证。科学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可观察和可验证的,而这能够成为思想理性的必要条件。如果有一天,科学预测会来一次日全食,而果真发生了,那么人们会对科学的信任增加一分。如果次次都预测正确了,那说明科学确实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无论这种力量来自何方。
尽管可能存在某种外星文明,用某种高科技手段锁死地球科技,但从人类视角来看,科学确实是相对值得依靠的基础之一。
共识
正确与合理
思想理性要求不仅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合理的。因为世界广阔的多样性,当你说一件事物的一面正确的时候,往往也意味着它的反面也可能是正确的。所以,仅仅是正确的还不够。
我们倾向于认为,确立和遵从共识,是思想理性的一个基本要求。尽管共识既不是思想理性的充分条件,也不是思想理性的必要条件,但共识是达成思想理性的最大可能性重要条件。
那么,共识的基础是什么?
共识的基础
共识的基础是什么? 人们根据什么来达成共识?
假说一:共识的基础是维持稳固而广泛的人类社会关系。
设想思想实验:假设有一群人,正遭受一场瘟疫。这群人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认为瘟疫是恶魔带来的,必须用某个人的生命作为献祭。来了一位医学生,他认为是瘟疫是某种病毒带来的。这群人认为这个人是胡说八道,为了维持群体里的共识,他们要把这位医学生献祭给恶魔。这里,他们确实达成了共识,但无法解决面临的问题。维持稳固而广泛的人类社会关系或许是共识基础的必要条件,但一定不是充分条件。
维持稳固而广泛的人类社会关系与共识是什么关系呢?达成共识的一个目标和结果是能够维持稳固而广泛的人类社会关系,同时,是否能够维持稳固而广泛的人类社会关系是确立共识的一个衡量标准。如果一个共识无法维持牢固而广泛的社会关系,那么这个共识就是脆弱的无法长久的。
假说二: 共识的基础是为了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设想思想实验:某个群体,面临极端气候恶劣问题和经济衰退问题。一部分人认为经济衰退问题亟待解决,一部分人认为气候恶劣问题亟待解决。两类人对什么问题更重要无法达成共识。这里,如果问题界定不明确,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就无法成为共识的基础。
假说三: 共识的基础是界定共同面临的问题。
设想思想实验:有两个群体,A 群体面临经济衰退、政局动荡和气候恶劣问题,B 群体面临气候恶劣问题或疫情。 A 群体很可能认为政局动荡才是最重要的问题,而 B 群体则倾向于认为疫情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尽管气候恶劣问题是两个群体的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大家可能都觉得这个问题并非本群体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也就不会花心思去解决它。这里,即使有共同面临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不是最紧要的,导致这个共识是一个伪共识,因为大家不会集中力量去解决它。
假说四: 共识的基础是界定共同面临的要急需解决的紧要问题。
用反证法。假设共识的基础不是界定共同面临的要急需解决的紧要问题,那么共识针对的对象就不明确,也就无从达成共识。因此,界定共同面临的要急需解决的紧要问题 确实是共识的必要条件。但显然,仅仅只是界定问题,无法成为共识的充分条件。
思想理性的基础
逻辑基础-科学-共识
思想理性的基础包括逻辑基础吗?假设思想理性不包括逻辑基础,那么我们如何判定思想理性为真呢?依据是什么?思想理性不是其它的什么东西,不能认定既是某物又不是某物,混乱而无所着落。没有逻辑基础,思想理性也就失去了根基。因此,逻辑基础是思想理性基础的必要条件。
思想理性的基础包括科学吗?虽然科学未必是真理本身,但科学一直在努力探索真理,接近真理。科学未必是思想理性的必要条件,因为科学是渐进的过程,还不完善,思想是完全可以超越现有的科学而存在的,但思想也不能与已有验证的自然铁律发生严重冲突。科学可以作为思想理性的一个相对可靠的基础。
思想理性的基础包括共识吗?以前面的瘟疫思想实验来看,共识并不是思想理性的必要条件。因为共识有可能是不正确的。同时共识也不是思想理性的充分条件。并非有了共识就有了思想理性。但共识是达成思想理性的最大可能性重要条件。
既然是最大可能性重要条件,说明共识里一定有合理的成分,能够成为思想理性的基础。那么什么样的共识能够成为思想理性的基础呢?前面的例子中,“认为瘟疫是恶魔带来的”的共识之所以不能作为思想理性的基础,是因为不符合因果可能性,无法被观察和验证。那么我们可以说:符合因果可能性的共识,是思想理性的基础吗?
设想一种情况: 一个国家遭受瘟疫,并弄清楚了瘟疫是由一种病毒带来的。为了保证瘟疫不被广泛传播,采取了隔离措施。那么这种措施显然是符合因果可能性的,同时也符合很多人的意愿(毕竟谁也不希望被感染),但是却触犯了人的自由选择权,导致很多人谋生困难难以维持生计。那么这种共识能够成为思想理性的基础吗?读者可自行分析下。
原则-依据-立场
在日常辩论与行为中,构成思想理性的因子,还有原则、依据、立场。
其中,原则是思想理性的组成强因子,而依据和立场,则是思想理性的组成弱因子。
讨论一个问题,也应当从“原则、依据、立场“三个方面展开,才能让人感受到言之有理有据。
判断思想是否理性
据此,一种思想是否正确或理性,应当满足三个必要条件:
- 逻辑无矛盾。不能从 A 推出 非 A ;不能从 A 推出 B 且 非B 同时为真。
- 不能与已知事实或知识严重冲突。
- 符合因果可能性的共识。
思想与行为
思想是行为的指导。 如果思想基础不牢固,那么行为也势必会摇摆不定。那么思想基础牢固,如何建立一致而明确的行为呢?
如果说“一个人应当是诚实的”是思想理性认可的话,那么在特定情况下为了顾及别人的感受说谎或者含糊其辞,是理性的吗?如何判断这种行为的合理性?常说的“灵活变通”怎么理解?灵活能够到多大的灵活度?如果特定情形可以变通,那么哪些情况可以变通,如何判断变通的合理性?如何在思想理性的基础上去诠释和容纳这种变通?
哲学的价值
著名哲学家罗素在“哲学的价值”一文中指出:哲学的价值大部分须在它的极其不确定性之中去追求。哲学的用处在于能够指点出人所不疑的各种可能性。
的确如此。哲学的目标不是为了获得一些确定性的结论,相反,哲学的目标是为了拓展可能性。哲学的方式是,提出一个论述,分析和找出反例,然后再修正论述或者提出一种新的论述,再分析和找出反例,以此不断迭代,来逐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接近真理,拓展真理的可能性范围。哲学引导人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而非单纯指明结论。
哲学是一种深层次的智慧,因为哲学始终在拓展新的可能性。哲学提供了培养思想理性的最佳素材。
看待一件事物,要努力深入到事物的内核。否则,我们的思想就像海上的浮冰,漂浮不定,最终沉没。
小结
本文讨论了思想理性的逻辑基础,同时讨论了共识是否能够作为思想理性的基础。结果发现还不行。这表明了,当我们很自然地说出某个观点时,这个观点可能是未必能经得起推敲的。
每当提出一个观点时,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假说来质疑和验证,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显而易见的正确的观点。学习哲学的一个价值在于用清晰的思维过程来明确地辨析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和观点。
通过思想理性的练习,感觉自己好像增加了一种不同形式的内功。😃
参考资料
- 《做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