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思考:思维的视角、“习惯”及对策

做一个真理性的人并不容易。


思考与思维

思考,是认识和把握事物及事物之间动态变化的关联关系的活动。把握,意味着不仅仅是静态的观察,还要亲身参与其中,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辗转其中。

思维,确立思考和求解问题的视角和路径。每个学科都会从独特角度去切入了解这个世界,都是一个摸象的瞎子。要对世界有真实的了解,广阔而理性地看待问题和事件,需要多元的思维。


思维力

深度思维笔记


思维集


思维的“习惯”

思考可以分为快直觉和慢思考。

  • 快直觉是后台自动运行的,基于直觉与本能给出迅速反应,在大多数场景下可接受,但容易犯一些错误。

  • 慢思考需要深思熟虑,能做出更合理的分析、判断和决策,但具有惰性,需要耗费更多脑力和营养休息补充。

通过大量示例和实验,《思考,快与慢》以幽默轻松的方式探讨了直觉和本能进行判断和决策的很多特点和成见:

内置模式

  • 思考惰性:慢思考的惰性使人倾向于选择简单的活动和任务。比如刷手机娱乐游戏比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为人接受;
  • 锚定效应:对事物的评估受到预先给定数值的影响,从而无法真实评估。比如,一个薪资待遇的低水位线,或者一个高售房价;
  • 选择性过滤:比如,高度聚焦某个目标或任务时,会选择性忽视其它事物的存在;
  • 启动效应:概念或符号会潜在影响或诱发行为,比如,厕所里的小苍蝇图案让人倾向于射中马桶里面;
  • 暗示作用:身体和动作影响感觉和判断,比如,当你微笑时就会觉得放松一些;
  • 重复曝光:增加熟悉感和好感(如果没有惊吓的话)。比如,多次偶遇效应;
  • 无差别重复:会降低新鲜感和惊喜。比如,第 N 次送花的感受明显不如第一次送花的感受惊喜;
  • 专家直觉:在有规律可循的领域,经过长期训练而得的专家直觉可以高效产生有益的判断和决策。

非理性判断

  • 疲劳、饥饿、压力等强烈的生理不适容易引发低质量的或否定性决策;
  • 冲动、感情用事容易引发非理性的决策和行为;
  • 喜好产生认同或排斥,对判断和决策有很大影响;

倾向性陷阱

  • 需要仔细推理的事情,从直觉得到的看似明显的答案往往是错误的;
  • 将困难的问题置换为相对简单的可以快速解答的问题。比如“投身教育行业是否合适”变成了“我是否喜欢教育事业”;
  • 事物印象容易受被媒体选择性地筛选和曝光的事件的影响。比如,明星和政客更容易有绯闻或丑闻;
  • 叙事手法会导致人得出错误的因果关系。比如仅根据不完整叙事的成功故事来推断成功学秘诀;
  • 受环境影响而产生错觉。比如,两根等长的线段会因为所处背景而显得一根比另一根更长;
  • 光环效应、爱屋及乌、第一印象。比如,仅仅是把正面和负面描述词汇顺序换一下就能产生对一个人褒贬不一的看法;
  • 看脸来判断能力。比如,方形脸容易给人强势的感觉,而狰狞的形象容易让人感受到威胁;
  • 联想和脑补因果关系,形成因果错觉。比如,故意营造一种连锁式的事件效应,容易让人觉得其中存在因果关联;
  • 有限的偏向一方的事实更容易营造连贯感和可信感,尽管并非真相。比如,给一个人多次灌输某种观念,让其误以为真;
  • 对于不太熟悉的事物,容易受熟悉感诱骗,受环境和形式影响;
  • 高估自己的预测,后见之明,事后诸葛亮。比如,对灾难或危机的预测;
  • 从过去推断未来,但对过去了解并不多。比如股票走势预测;
  • 认为世界是富有逻辑性的可预知的。比如认为公司的成功是有经验可循的;
  • 不确定性强的事情,倾向于相信专家直觉而非简单的公式计算或专业判断。比如面试或测评靠主观观察和感受而非测评手段;
  • 固执于自己所见所知。比如同类别项目的失败率或延期很高,却认为自己的团队不会承受此后果;大多数人在该领域创业失败却认为自己能够幸免。

统计相关

  • 根据相似度来判断,而忽略相关统计数据。比如,根据个性相似性来预测孩子将来的发展方向;
  • 根据典型性来判断,而忽略基础比率。比如,根据性格描述来推测职业;
  • 从统计数据和描述信息中得出的因果关联往往忽视了统计的样本和基数;
  • 小样本比大样本产生极端结果的概率更大,出错风险更高;
  • 在随机性强的统计数据中寻找看似合理的规则或规律;
  • 比起关注信息的可靠度,更容易注重信息本身的内容,并自动寻求因果关联;比如触动人敏感神经的那些新闻;
  • 可得性成见。由于最近接触的相关事例比较多或印象深刻,而认为这件事的发生概率很高或者存在因果关联;心里想着某首歌,路上走着竟然听到了;
  • 合取谬误:细节信息让人更容易信以为真;比如一个人是走路上班的银行出纳比是银行出纳的概率更高。

风险心理

  • 损失厌恶。倾向于正面词汇和说法,回避负面说法。比如,更容易接受 90% 的治愈,而非 10% 的死亡率;
  • 对同一结果的不同表述(获得/损失),会引发不同的决策。比如,对于获得喜欢确定性选项,而对于避免损失则想要冒险;
  • 为沉没成本继续买单。比如,已经过了很久没吃的红枣,丢了可惜,吃了又会坏肚子,但人还是会舍不得浪费;
  • 不愿意割舍已经拥有的东西。比如,即使不满意现状,也不愿意寻求改变;
  • 可能与确定。高估从 0% 到 5% 的可能性的发生概率(买彩票),低估从 95% 到 100% 的确定性的发生概率(天气极为阴沉且已经下过雨,侥幸认为当前一段时间内不会下雨)。
  • 窄框架和宽框架。习惯将多个投资分开来看,而不是综合来看。

思考的对策

直觉和本能是如此容易轻信和受到诱惑,作出非理性的判断和决策,该如何尽可能避免其失误呢?

  • 停顿数秒。由于直觉和本能是在危险严酷环境里养成的自动运行的且反应极快的机制,往往在还没意识到,就自动作出了决策和反应。因此,在不那么物理危险的当代社会情境下,要多多运用“慢思考”,学会克制,停顿数秒作出反应;俗话说,三思而行。
  • 保持谨慎和警惕。对于来源不够可靠的信息、统计数据、明显的答案,保持谨慎和警惕的态度;对任何观点保持适度的怀疑。
  • 对症下药。处于疲劳、压力、情绪不佳等生理不适时,避免作出决策,亦不可请求在别人这种情况下作出决策(通常倾向于否定)。
  • 兼听则明。避免只听一面之词,避免仅依赖直觉判断,捕获尽可能全面的信息再做判断和决策。

当你看到一条新闻时,可从两方面考察:

  • 新闻是否可靠属实(多方求证)
  • 新闻所述事情的发生概率有多大(统计数据)

直觉本能似乎很喜欢寻找可信和可依赖的安定模式。而此书则告知:一切都不可轻信不要受诱惑。那么怎么办?这其实是好事,说明已经跨过了思维的初级门槛,能够更理性更加灵活而不执地看到世界万事。

总的来说,迅捷反应的直觉本能 + 深入仔细的慢思考信息解读,更容易产生理性的判断和决策。快直觉适合在日常生活情景下迅速做出影响不大的微决策,而要做出好的重大决策,非慢思考不可。

posted @ 2020-12-02 08:02  琴水玉  阅读(30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