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学习了《一线架构师实践指南》的4、5、6章,每章内容没有细看,以下是对这几章中自己所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一、需求分层结构化,识别约束条件及影响(风险)
约束是架构设计要解决问题的上下文,软件需求=功能需求+质量属性+约束
二、确定关键质量
1.分类合适+必要扩充
2.考虑多方涉众
3.检查性思维
4.识别矛盾+划定优先级
5.严格程度符合领域与规模特点
三确定关键功能
1.核心功能
2.必做功能
3.高风险功能
4.独特功能
四、概念性架构
把最关键的设计要素和交互的机制确定下来,然后考虑具体技术的运用,设计出实际架构。概念性架构界定系统的高层组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概念性架构意在对系统进行适当分解,对高层组件的职责进行了笼统的界定,而不陷入细节。
五、4视图法
1、概念视图
2、模块视图
3、代码视图
4、运行视图
六 概念架构与用例驱动架构区别
1、概念架构针对重大需求,特色需求,高分险需求给出高层次解决方案
2、用例驱动过于理想化,未来修改很大。
七、鲁棒性
文中提到指的是控制系统在一定(结构,大小)的参数摄动下,维持某些性能的特性。根据对性能的不同定义,可分为稳定鲁棒性和性能鲁棒性。计算机软件在输入错误、磁盘故障、网络过载或有意攻击情况下,能否不死机、不崩溃,就是该软件的鲁棒性。
八、概念架构设计步骤
1、初步设计。基于关键功能,用鲁棒图进行以发现职责为目的的初步设计
2、高层分割。对系统黑盒进行高层切分。
3、考虑非功能需求。
概念架构设计的具体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