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率优化

这篇文章使用markdown 和 latex 写成。博客园对markdown的支持不是太完善,如果显示异常,请刷新页面


斜率优化动态规划

以前写过一篇关于动态规划斜率优化的文章,但是非常不好懂T_T,这两天做了一些斜率优化的题,再总结一下:

例题:HDU 3507

首先这个题朴素的DP方程是这样的:
\(f_i=min(f_j+\sum_{k=j+1}^i(cost_k)+M\)
如果我们记\(cost\)的前缀和为\(s\),那么
$f_i=min(f_j+(s_i-s_j)^2)+M \( 化简得到: \)f_i=min(f_j+s_i2+s_j2-2s_is_j)+M\( 注意到\)s_i\(只与\)f_i\(有关,所以可以从括号内提出 \)f_i=min(f_j+s_j2-2s_is_j)+M+s_i2\( 所以决策的表达式就是 \)f_j+s_j^2-2s_is_j$


现在我们考虑任意两个决策点\(a\)\(b\)(也就是说\(j=a\)\(j=b\)的情况)
假设\(a < b\)
那么决策\(a\)比决策\(b\)更优的条件就是
\(f_a+s_a^2-2s_is_a < f_b+s_b^2-2s_is_b\)
整理得到
\((f_a+s_a^2)-(f_b+s_b^2) < 2s_i(s_a-s_b)\)
继续整理,得到

\[\frac{(f_a+s_a^2)-(f_b+s_b^2)}{s_a-s_b} < 2s_i \]

这就是决策\(a\)比决策\(b\)更优的条件
仔细观察这个式子,如果我们把\(f_a+s_a^2\)\(f_b+s_b^2\)分别看做点A和B的纵坐标,\(s_a\)\(s_b\)看做点A和B的横坐标,那么不等式左面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斜率式。斜率优化的名字就由此而来。
下文中我们就把不等式左面记做\(k_{a,b}\)


我们再来考虑三个决策\(a,b,c(a < b < c)\).
如果有 \(k_{a,b} < k_{b,c}\) 那么意味着什么呢?
判断两个决策谁更优需要和\(s_i\)比较,我们分三种情况讨论:

  • \(k_{a,b} < k_{b,c} < s_i\)
    因为\(k_{a,b} < s_i\),所以决策\(a\)决策\(b\)更好
    因为\(k_{b,c} < s_i\),所以决策\(b\)决策\(c\)更好
    综上我们在\(a,b,c\)中我们应该选择决策\(a\)
  • \(s_i < k_{a,b} < k_{b,c}\)
    这种情况下决策\(b\)比决策\(a\)好,决策\(c\)比决策\(b\)好,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决策\(c\)
  • $ k_{a,b} < s_i < k_{b,c}\( 这种情况下决策\)a\(比决策\)b\(好,决策\)c\(也比决策\)b\(好,虽然我们不能确定决策\)a\(和决策\)c\(谁更好,但是肯定能确定决策\)b\(是不好的,不用考虑决策\)b$了

通过以上三种情况,我们发现只要有 \(k_{a,b} < k_{b,c}\),决策\(b\)就一定不是最好的,不用考虑了
基于这一点,我们有效地减少了需要考虑的决策数,从而对这类DP进行了优化。


那么具体怎么实现呢?

如果我们把各个决策以点\((s_j,f_j+s_j^2)\)的形式画在平面上,并且对于任意三个点A,B,C(按照横坐标A < B < C)都保证\(k_{a,b} < k_{b,c}\) 不成立(换句话说我们删去所有使得\(k_{a,b} < k_{b,c}\)的B点),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剩下的图形是一个凸多边形。

也就是说,如果把各个决策看成是点,我们实际上要维护的是这些点的凸包。

具体实现的时候,分两种情况:

1.像这道题一样,决策点是依次出现的(横坐标依次增大),那么就非常简单了:

我们维护一个单调队列,每次算完一个\(f\)的值,就把其对应的决策点加入单调队列队尾,把这个决策点看做是C,如果单调队列中有两个点或以上,就把最后的两个点看做是A和B,如果\(k_{a,b} < k_{b,c}\)那么就把单调队列中最后一个点删去,直到\(k_{a,b} < k_{b,c}\) 不成立为止,加入这个新的决策点
每次需要计算\(f_i\)值的时候,首先维护一下队头,如果队列中有两个或以上元素,且第一个点和第二个点的斜率值 $ < s_i\(的话,就删去队头。*因为\)s_i\(是递增的,现在\) < s_i\(以后肯定\) < s_{i+1}$,所以这样维护是合理的。*

这样维护过后,直接取队头的决策就是当前最优的决策。

如果你想不通为什么队头就是最优决策的话,画一张图看看。因为维护过的图形是一个上凸包,所以所有的斜率都是随着横坐标的增大而递减的,又因为第一个斜率$ < s_i\(,所以所有的斜率都\) < s_i\(。那么从队头开始每个点都优于他后面一个点(因为这个斜率\) < s_i$),根据传递性队头的点就是最优的了。

这种情况下状态数仍然是\(O(n)\)的,但转移的时间复杂度从\(O(n)\)下降到\(O(1)\)。又因为单调队列均摊下俩是\(O(1)\)的,所以整体时间复杂度就从\(O(n^2)\)优化到了\(O(n)\)

2.如果各个决策点出现的顺序是无须的,比如bzoj1492,那么就不能简单的用一个单调队列维护了,我们需要一颗平衡树,每次找到决策需要插入的位置,并分别向左向右维护凸包。这变成了一个经典的动态凸包问题。当然,这个题有其他不用斜率优化的更好的做法。


以上就是斜率优化的全部原理和实现方法。附上hdu3507的代码以供参考:

#include <cstdio>
#include <cstdlib>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iostream>

#define MAXN (500000+10)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s[MAXN],a[MAXN],f[MAXN];
struct node{
	int x,y,ss;
	node(int x=0,int y=0,int ss=0):x(x),y(y),ss(ss) {}
};
struct Mono_queue{
	node t[MAXN];
	int f,r;
	int size;
	void init(){
		memset(t,0,sizeof t);
		f=0;
		r=0;
		size=0;
	}
	void push(node x){
		while (size>=2){
			if ((x.x-t[r-1].x >0 && t[r-1].x-t[r-2].x>0)  || (x.x-t[r-1].x <0 && t[r-1].x-t[r-2].x<0)){
				if ((x.y-t[r-1].y)*(t[r-1].x-t[r-2].x)<=(t[r-1].y-t[r-2].y)*(x.x-t[r-1].x))	r-- , size--;
				else break;
			}else {
				if ((x.y-t[r-1].y)*(t[r-1].x-t[r-2].x)>=(t[r-1].y-t[r-2].y)*(x.x-t[r-1].x))	r-- , size--;
				else break;
			}
		}
		t[r++]=x;
		size++;
	}
	void maintain(int x){

		while (size>=2){
			if ((t[f+1].x-t[f].x)>0){
				if ((t[f+1].y-t[f].y)<=x*(t[f+1].x-t[f].x))	f++ , size--;
				else break;
			}else{
				if ((t[f+1].y-t[f].y)>=x*(t[f+1].x-t[f].x))	f++ , size--;
				else break;
			}
		}
	}
	int top(){
		return t[f].ss;
	}
}T;
int main (int argc, char *argv[])
{
	int m,n;
	while (scanf("%d%d",&n,&m)!=EOF){
		T.init();
		memset(f,0,sizeof f);
		for (int i=1;i<=n;i++)	scanf("%d",&a[i]);
		for (int i=1;i<=n;i++)	s[i]=s[i-1]+a[i];
		T.push(node(0,0,0));
		for (int i=1;i<=n;i++){
			T.maintain(2*s[i]);
			int ss=T.top();	
			f[i]=f[ss]+s[ss]*s[ss]-2*s[ss]*s[i]+s[i]*s[i]+m;
			T.push(node(s[i],f[i]+s[i]*s[i],i));
		}
		printf("%d\n",f[n]);
	}
	return 0;
}

斜率优化的题目都是大同小异,DP 的形式都差不多,只要能整理成斜率式,就能斜率优化。如果变量分离不开,那就不能斜率优化了。

posted @ 2014-08-19 08:53  wsc500  阅读(46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