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的科学、医学与心灵之旅》 - 书摘
序一
此书和前一本《真原医》一样,最初并没有出书的打算,只是我多年来在静坐教学中累积的零散问答和个人的反思。这些记录下来的问答,囊括了各式各样与实修静坐相关的主题。之所以开始整理,准备出版,是基于我女儿杨元宁的坚持,而我确实感受到元宁是出自真心地想要与更多人分享这一重要课题,再加上她打算依照某种内在的秩序来整理这些资料。
没多久,这股迫切变得生死攸关,漫天漫地盖过了一切。在我从事科学研究、行医、经营企业的同时,这些问题终日萦绕在我脑海,甚至让我心神不宁:我们为什么来此?人生所为何来?生命还有什么是我们掌握不了的?
我想,不去问这些问题的人是幸运的,因为这些问题足以将人燃烧殆尽,我就是如此。
那段嬉皮岁月,我毫无保留地追寻人生真相,到头来,我总算明白一切答案早就安住在我心里,根本不需要穷尽千山万水。要是我一开始就知道……
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只是一系列问答的集合,而非写给医界及学界同仁看的技术论文,他们通常会想知道哪个论点是谁提出的,甚至会主动查阅支持某个论点的精确数据和参考文献。或许这部分可以留待日后再写,毕竟我一直想要就静坐与修行写一本更完整、更科学的论述,再怎么说,很少有人像我一样,一直迫切地在搜集过去三十多年所有关于静坐的科学和医学论文。
还有,纯粹科学的东西注定是短暂的。身为科学家,我们都知道自己的发现只有在发表的瞬间才具有深刻的启示,没多久就显得过气,在更专业、更新的发现之前相形失色。
尽管如此,我自己在多年前得出了一个结论:正确的问题和答案必须发自内心,由心灵领略消化,而非凭着头脑推理论述。
最后我要说的是,静坐不是只有头脑上的理解,但写书却不能不诉诸文字,而可能流于理论化而失去了切身的力道。所以,读者在研读静坐相关书籍时,请务必留意这一限制。也就是说,总会有人在谈静坐时用了太多的逻辑推理,化为文字后更强化了这一问题。
说到底,静坐是一门用心追寻的领域,千万别仅止于头脑的探索。
这三个孩子为我的人生带来喜乐,反而是我时常懊恼,身为父亲,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一生恪守本分,虽然生活艰辛,却仍给予我诚实、期盼和慷慨的信念。
多年来,我一直想要感谢几位老师,特别是圣严法师和南怀瑾老师。
很遗憾的是,他们几位都已离开人世,但一直活在我心里。我曾经不自量力地想和这几位老师合写静坐的书,他们的离世也是促成我决心提早完成本书的另一个原因,只是这本书写得太慢,来不及送上草稿请他们提点,不然读者就有机会也听听这几位大师的想法了。
她展示的力量与慧见,始终是我的一大助缘,敦促我由徒劳无功的人生追寻中醒来。她是好妻子、好女儿、好儿媳、好姐妹和好母亲。我深深感激她在我对于追寻人生真相深感绝望之时,能那么深刻地理解我。要不是她坚定的勇气、决心、忠诚与支持,我是无法在多年前重新踏上这段信念与自我修习的旅程。但愿我这一生有些片刻,真能配得上她的期许。
序二
我既是这些问答的旁观者,同时在十几岁时也问了不少问题,我发现这些问题往往反映了提问者的背景、知识和实际的倾向。现在回想起来,我自己问的问题也同样反映了当时的灵性成长。
在此关键时刻,我们的生活无不充满了困惑和无奈,人类仿佛已经迷失方向,落入无尽的黑暗深渊,看不清出口的微光何在。这种灵性上的干旱和信心的失落,让人类社会陷入了抑郁的旋涡,人生只能在莫名的恍惚和混乱里空转,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大多数人只是呆立着,望着眼前的梦魇,祈望能找到什么好拯救自己。
现代人的生活缺乏意义与目的,这本身就是我们要面对的一大挑战。我们活着只是为了工作、求生存、养家糊口,完全被物质需求淹没,无暇响应内在的灵性呼唤。我们都迷失了,很多人都是,因为根本没有时间、没有方法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
01 为什么要学静坐
在广阔的宇宙里,人类和所有生物一样,都想活得快乐。
快乐是你我与生俱来的特质,想要快乐是人类的天性。然而,快乐无须外求,只待我们还原、重新忆起并启动它的源头。可以这么说,快乐就是回归心灵的家。若能安居于快乐之中,均衡、健康、创意、活力且有方向的人生也会随之而来。正因为快乐,人生才能开展出无限的可能。
只要一念清明就足以领你上路,让你安抵家中,永远喜悦安乐。然而,人心自出生以来熏习染污已深,这个境界绝非一蹴而就,要想唤醒这颗心,还有待心灵的澄清与净化。
我们必须先修持静坐这类的心灵净化法门,让身心摆脱意念与烦恼的无穷干扰,以静坐还原心灵居所的秩序,以正确的呼吸、积极的运动与正确的饮食来强化身体的活力,同时立下并执行感恩、忏悔、希望等心灵誓约,回归内心,为真理的来临、脱胎换骨重生的那一刻,做好准备。
脱胎换骨,迎接崭新的人生真相,重生的你不可能一切如昔的。你会无来由地感到喜悦和悠闲自在。你会回到心灵的家,那是你的真实来处,只是你早已忘怀。
彻底的脱胎换骨并不是凭借“得”,而在于“舍”,重点是“放下”,而不是“累积”,甚至不在于“坚持”,这一点,很可能大大地违反了你原本的认知。
02 对静坐的期待
答:你提到的情况,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所以你不需要贬低自己,觉得自己不是静坐的料。我常教人以非常简易的守息练习来帮助静坐,称之为“瓶子瑜伽”。我们现在就可以一起试试看!
还有一个方法,也能有效帮助我们放松,让身心感到踏实而平静。这个古老的方法是这样的,将舌头向上卷起,并轻抵上颚。这是一个在典籍中清楚记载的神圣姿势,也就是梵文所称的“印(mudra)”。因为是以舌头来练习,又称“逆舌身印”(见图1-1),可以说是活化迷走神经反应最有力的方法,能刺激人体的副交感神经。
合一性是一种心灵状态,与激光束的原理很像,发自大脑各处的脑波完美地同步为一体,不同的波动彼此调和。聚精会神并进入合一状态的心灵,充分运用左右脑,使孩子的学习潜能得以完全发挥。合一状态的心灵,就是我之前提过的天才心灵,也就是人类在科学、数学、艺术等种种领域的创意泉源。
如何在日夜不停的忙碌中找出人生的意义,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人生功课。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要恭喜你已经感受到了自己在世间这一短暂之存在的虚无,并开始探问是否有另一种能带来希望,让我们脱胎换骨而找到人生方向的生命架构。
唯一要提醒的是,务必保持开放的心,寻得自己的答案,并将所有答案落实于生活中。在此之前,切莫因一点心得就感到自满。
静坐的深一层是领悟,让你对生命会有全新的领悟,也让你体会到万事万物都与静坐息息相关。所以,你当然可以练习静坐,静坐对你有帮助,同样也能帮助其他身体不方便的人。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处理严重的心理疾病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是医疗,另一方面则是彻底更新心态与人生观。前者不算太难,也有不少患者在优秀的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学家的帮助下获益,这些咨询师都接受过专业医学训练,懂得如何处理你所说的“极端的念头”。
03 静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虽然身体和心灵都会因老化而损耗,然而别忘了,心灵和身体不一样,即使身体老化,心灵仍能保有年轻的活力。
答:静坐改变的只是心灵,它本身是自我探索的过程,能开启心灵的视野,看见另一层次的人生真相。虽说静坐是一种让人脱胎换骨的重生过程,但它与任何心理或灵通无关,更不应以静坐作为自我标榜的伎俩。相反地,静坐的目的其实是抛开这个小小的自我,寻得内在的真实自性。
每个人都能静坐,但比起静坐本身,领悟人生真相才是首要之务,而这一点不是非要透过静坐才能达成的。请记得,静坐只是一种引导方式,让心灵得以止息并沉淀诸多纷繁的杂念。
04 静坐的基本概念
适当的静坐姿势本身,就是我多年来推广的众多具有疗效的姿势之一。就我多年来所见,静坐的姿势本身是具有疗效的!光是坐直,让脊椎、颈部、骨盆落在自然的弧度上,就能让五脏六腑各就各位。这种身体结构的重新调整让心灵更能专注,也是“返老还童”的第一步。
答:尽可能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静坐时身体会放松,毛孔也会张开,因此容易着凉。所以,衣着保暖是很重要的,通常建议搭一条大毛巾在腿上。同样的,在天气变冷时静坐,拿条毯子披在身上会比较合适,尤其注意背部不要着凉。
答:初学者可以找一个方便的固定时段,随时练习静坐。换句话说,如果你觉得早晨的时间比较充裕,就在早上静坐。如果喜欢在睡前静坐,也是可以的。然而,就像手的位置一样,在深入静坐之后,你会发现一天中有某些时段,是与静坐所引发的身心变化更相应的。这是因为身体本身有微妙的昼夜节律,在一般情况下常因太细微而感觉不到。但是,在身心变得轻安之后,我们的觉察力也会更敏锐,不只是身体的节律变得明显,还会引发一些变化,因此必须微调静坐的方式,包括练习静坐的时段也可能会跟着变化。
问:静坐每次应该练习多久?多长时间练习一次?答:只要有空就可以练习静坐,若每次能静坐二十分钟,会有很大的益处。若能坐上一个小时,进步会更快。这是因为在我们繁忙的生活步调下,心灵需要时间才能安定下来。
05 静坐技巧介绍——呼吸
轻轻专注于吸气与吐气,把注意力放在鼻尖或下丹田。下丹田是道家的术语,也就是“气”或生命能量的根源,可以想象成在肚脐下方约三指宽的位置或肚脐和耻骨的正中央。
每个吸气、吐气循环计数一次,只有吸气时才计数,直到数完“十”为止,再回到“一”重新计数。不断重复“一”到“十”的吸气、吐气循环,直到静坐时间结束。
我只想鼓励你去尝试静坐,至于静坐过程可能感受到的喜乐、平安或各种千变万化的觉受,其实一点儿都不重要,充其量只是心灵的副产品,一旦出现这些觉受,其正确的态度是不迎不拒,只要不断回到数息或观息的方法就好了。
让整个世界只留下静坐一事,这是唯一真正有意义的。一心一意地坚持下去,倘若又迷失了,只要提醒自己再次回到静坐。这很可能是你练习静坐时,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一个提醒。
06 为何要强调呼吸的方法
这仅仅是因为,任何技巧都需要时间和不断地练习,才能臻至完美之境。一心一意地往目标前进,你自然会明白,所有的技巧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你不需要四处寻法,到头来,自会掌握每一种方法的诀窍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呼吸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它是少数既可由意志控制,又可以不被意志控制的生理功能。换句话说,我们很容易就能控制呼吸,但即使不以意志控制,呼吸也不会停止。相较之下,心跳的控制就做不到这个地步。每分钟,我们呼吸约8—16次,这样的次数很适合作为观照的目标,因为现代人的注意力无法维持太久。
呼吸就像是随意和不随意控制之间的十字路口,是最适合练习意志制约的工具。
“胸式呼吸”时,只有胸壁的扩展和收缩,在所胀缩的肺部中间位置,气体交换的生理效率并不理想,因为肺的这一部分和血液的接触面积较少,无法促进氧分子进入人体。
事实上,这种深层的呼吸模式是婴儿阶段最自然的呼吸模式,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交感神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反而逐渐习惯了“奇异式胸部呼吸”。
我们整日活在典型的“打或逃”反应之下,需要有意识地重新学习横膈膜呼吸,以正确的呼吸技巧吸入更多的氧气,提升气体交换的效率,将自己带入更加放松而稳定的状态,以稳定而深入的呼吸引导情绪,让身心和谐一致。静坐能将脑波由β波减缓至α波,静坐更深入时,则会出现θ和δ波。
07 呼吸,不只是呼吸——静坐的基本要领
有效的静坐必然是专注和观照两种练习的结合,双管齐下,终究会有突破的。
所有静坐都运用感官,作为疏导注意力的门户,直到当你进入聚精会神或明晰观照的状态时,就可以将粗重的注意力引导成为极细微的观照力。
为此,你可以运用一个、两个感官,甚或多种感官来疏导注意力。诀窍是让心灵在静坐过程中,一再进行相同的练习。以这个角度来理解静坐,你会发现,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可以排列组合出诸多可能,任一个都可作为有效的静坐技巧。
而所谓的“过去”,很可能远超越我们大多数人所认知的时空概念。我所说的其实就是“业力”,各位可能对这个词不以为然,觉得宗教味很浓厚,但“业力”一词对我而言完全是科学的,它不过是物理世界的一个基本原则。
回到你的问题,现代人有很多身心问题,都可能源自过去的经验,更具体地说,是源自过去的能量阻塞而形成的心结。打通这些心结,通常能带来身心的释放。这些心结如果从未松脱开来,一定会造成身心的束缚。可以这么说,静坐的目标是让人从过去的所有束缚中解脱。
少了对这些观念的正确理解,静坐不可能发挥作用,只会沦为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的照本宣科而已。讽刺的是,如果真懂了今天所提到的这些观念,根本不需要静坐,因为静坐不过是这一领悟的一种展现方式而已。这么说能明白吗?
正因如此,我才一再强调,静坐技巧的说明是随处可得的。但是,倘若不知为何静坐,对静坐背后的含义也懵懵懂懂的话,到头来可能只是徒然将宝贵的光阴虚掷于毫无进展的枯坐罢了。另一方面,若真能一点就通,也没必要拘泥于任何一种静坐技巧。毕竟,已悟之人无时无刻不在静坐心境之中。
08 放下——没有方法的方法
在心里一一扫描自己身体的各部位,从头顶开始,向下移动,直到脚趾为止。顺着你所观想的部位,到了眼睛就提醒自己“眼睛放下”,再往下到了鼻子,就提醒自己“鼻子放下”,以此类推,直到脚趾为止。你可能要重复这整个循环一至两次,才能消解你带进静坐的紧张。
轻轻提醒自己,你只是一具尸体,尸体早就没有什么好忙的了,当然没有什么好在意的,至少不会在意这些念头!
不需要跟自己解释静坐的方法,没有什么是重要的!宇宙对这具尸体毫无兴趣,尸体也不会把这宇宙放在心上!事实上,整个宇宙都引不起尸体的兴趣!就以这样的心态,持续这个“没有方法的方法”。若分了心或杂念涌现,就让它去吧,你知道的,尸体不会在乎这些。
这没有方法的方法,就是流传已久的“只管打坐”无上法门。
随着观照力越修越敏锐,你会突然意识到,其实生活中没有一刻能彻底空掉这些念头。
这个方法需要一颗清明的心,既不压制念头,也不昏沉,只是泰然自若地观照所有来来去去的念头和感受。
09 白骨观
我以前对于注意力无法集中、身体气脉不通且缺乏活力的人,曾经推广过一个特别的方法,就是著名的“白骨观”(见图1-8),这也是佛陀在经典中传授的法门,我们可以一起练习看看。
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在左脚大拇指上,观想这个脚趾,留意它的形状、轮廓、色泽、外形等细节。在心里全神贯注地慢慢观想这个拇趾,然后观想这个拇趾越来越靠近,仿佛脚趾就在你眼前一般。
接下来,观想剥开脚趾的表皮,你可以看到底下的组织,再一层一层地慢慢剥开,先是表皮下的真皮层,然后是肌肉、肌腱,最后到骨头。观想这个趾骨的颜色白得发亮,不仅如此,闪亮的趾骨周围还放射出一层光晕。
接着,再清楚观想这个趾骨的外形及其他种种特征之后,将观想停留在这个趾骨的形象上,全心全意地观想它、滋养它。
你的心思可能会开始散乱,或想要观想更多其他的骨头。无论如何,只要一知道自己有这种想法,就把心思带回左脚大拇指的趾骨上。继续将你的注意力灌注于此,直到这个脚趾成为唯一的焦点,就算周遭的世界即将毁灭或者消失了,你心里仍然只有眼前这个左脚大拇指。就这么继续下去,直到你完全融入心里这个脚趾,你已经成为脚趾,脚趾就是你。
之所以要将注意力放在左脚大拇指上是有原因的,佛陀和其他古代大师都深知其中道理。左脚大拇指和较高层的大脑之间,有一种能量的连接,而专注于左脚大拇指能有助于放松,让学员不会一味地忙碌于推理等更高的大脑功能,光是如此,就是一种很大的释放。
反正,观想不是刻意用力地练习,它的基本原则就是将注意力轻轻地停留在观想的主题上,尽可能保持悠闲自在的心境。练习静坐时,请别忘了这个原则。
不只是养生保健而已,虽然某些人确实可以立即见效,过度用脑人士的效果尤其明显。只要练习得法,这是我所知道最有威力的静坐方法之一。
一位好老师会明白这些突然的变化是多么难受,而以调整静坐技巧或改用其他方法来减轻心灵所承受的冲击,并透过讨论和讲解加深静坐者的领悟。只要记住这些重点,即使是经验不足的初学者,也不容易迷失了。
10 持咒——运用神圣声音的静坐法门
宇宙里任何一种形式的能量都不会凭空消失,即使转变为另一种能量形态,蕴藏其中的内涵和用心并不会化为乌有。每种声音都一样,这些神圣的声音亦然。也就是说,圣贤唱诵出神圣之声后,它原始的意义仍在宇宙间生生不息。所以,即使是现代人所唱诵的神圣之声,仍然不失其本来用意。
越是悠久的语言,与心灵越是相契,后来的语言则越来越复杂,远离了身心合一的源头。
神圣的梵音“嗡(ॐ)”是真正原初的振动,据传是大地发出的共振之声。许多法门都将“嗡”视为意识的象征,万物均由这一简单却有力的振动化现而生。
11 感恩静坐
早晨,你睁开双眼,身体仍旧躺着,从头顶开始,观想身体的每个部位,一一观想,对每个观想到的部位说声“谢谢”,停留在感激的心情里久一点,感激身体这一部位多年来的辛勤服务,你希望能表扬这一部位,包括其中的每个细胞。在心里以意识扫描全身,直到脚趾为止,对每一个部位重复相同的感恩仪式。
你静坐深入之后,心灵会自然地开启,让你无时无刻不在观照之中,无须费力,观照的清明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日常生活里。但是,千万别刻意模仿,那不过是领悟或心灵开启的必然结果。
正面而有爱心的念头(如祈祷)以及鼓舞人心的韵律(如古典音乐),能让冰晶形成各种美不胜收的六角形结晶,形状和明暗都很赏心悦目;相反地,在负面和谴责的念头及混杂的不协调音乐下,水所生成的半结晶甚至形态不明的结构,更说不上有任何美感。
人体内那么多与健康息息相关的水分,成了无法采样的“无声之水”。我期待有那么一天,科技能发展到可以采集淋巴系统和细胞内的水,证实这些恢复身心健康的秘诀之所以能影响细胞健康,原理正是在于念头及声音对物质和水结构的影响。
千万不要小看“谢谢”两个字,假如从早到晚都练习这单纯的两个字,将会为生命带来彻底的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观点会因而有所不同,行为举止上也会有正面的转变。
发现语言、念头、心意和音乐对水分子结构同样也有影响。正向且富含善意的语言和用心、祈祷,以及和谐的古典音乐和民谣,都能使水生成美丽的晶体;而负面的语言、情绪,以及有破坏性的音乐,则使水生成不美丽、无特定形状的结构
因此,研究结果表明,人所流露出来的情绪对于心态、性格倾向、最终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是有显著相关的;也证实了比较快乐、正向的女性,会更专注、事业顺利、有条理,并且稳定而乐观。
12 静坐想达到什么目的
理解静坐的真谛,其重要性远甚于单纯地掌握技巧本身。
至此,修持者内心所意识到的世界轰然坍陷,从这个奇点重新扩展开来,新的境地以全然陌生的模式就此展开,这就是所谓的超觉境界,或者梵文所说的“三摩地(समाधि)”。
静坐的核心,就是明白这世界远比肉眼所见还要丰富得多,全世界所有古老的法门所传授的不外乎这一点。
我们困在自己之内,而大多数人,我敢说是每个人,一生都囚禁于自身的局限之内,就像从未试着破茧而出的蝴蝶。这么一来,对于外面这个充满各种可能以及变化万千的世界,又能从何而知?
所有静坐方法,都运用至少一种感官以疏导我们的注意力。静坐时的感官就像意识的门户,开启了这一道门,我们得以进入一个自由、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执着的世界。至此,我们才算真正看见了这个世界,而不被感官所扰。
到最后,你会终于明白这个世界不过是颠倒妄想,全是心灵建构出的海市蜃楼。静坐成了一种练习或提醒,让我们得以想起那再明显不过的事实。即使还没有达到这一领悟,静坐也能把人带到“悬崖”边缘去面对静坐所揭露出的人生真相,然后,放手一搏,跃入全新的世界。
13 静坐的基本要领
这样的练习,使我们的注意力完全专注于单纯的一呼一吸之上,消除所有纷飞的妄念,全部的注意力只导向来自一种感官信息,也就是“一呼、一吸”。我们所能注意的范围一再限缩,能意识得到的世界越来越小,最终全浓缩在一个点上,也就是“一呼、一吸”。
14 注意力聚焦于一点
重复的心理练习,最后必然会产生一个所谓的“神经回路”:某个神经传导路径成为主导的路线,而断绝了其他的可能,“习惯养成”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我们重复某个动作而培养出习惯的模式,回头加强了触发控制这些模式的神经传导路径,而让我们更惯于采用同一个习惯模式。
从这个角度来说,静坐其实没什么不同,纯粹是重复一个人为设计的传导路径,无论数息、持咒还是观想,重点都在于培植一个新的神经传导路径,使其影响力胜过其他的路线,仅仅如此,就能带来一些立即可见的效果。
某一模式经再三重复而巩固,使得所对应的神经回路强于其他神经路径,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习惯养成”。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意识视为一个螺旋场。事实上,意识本身就是一个高速自转的螺旋场,这是多数人不知道的。因观照而进入的奇点,则可以解释成是意识场崩解后,涡流汇聚到单一个点上,不待多久,就连所汇聚的这个点也不复存在。
15 止观之别
我们所知的各种静坐方法,基本上都可分为“止”和“观”两大类。“止”的意思是,将头脑的注意力停驻在一个点上,随着静坐越来越深入,就连注意力所停驻的这一点也失去了时空的意义,而我们平常就是用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来定义心理运作的。当注意力微细到了特异点或奇点的临界状态,便超越了我们十分熟悉却全受感官局限而只有一个向度的现实框架。这将会产生禅定的状态,一旦定力累积得够深,就进入了浑然忘我的禅定,也就是梵文所称的“三摩地[samādhi(समाधि)]”。
事实上,头脑在世俗的正常运作虽然停止了,却往另一个方向开启并进入了全新的世界,而那个世界的运作完全不依循人们所知的时空法则。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止”并不是停止了什么,甚至不是停止念头,可以说是一个由牛顿物理学主宰的世界一跃而入量子世界的量子通道,这个新世界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性。总而言之,这就是“奢摩他[śamātha(शमथ)]”的修法,也就是心住于一的法门。
心灵不担任主动的角色,而只是扮演被动的观察者;看见一切,却不停驻于任何一物,只是观照着眼前这出戏的主角、配角、道具和场景变换。请记住,静坐者只是一个不偏不倚的旁观者,根本不是眼前这幕戏的演员,他的观察没有偏好,也不在意结局。
因观照而生的定境,一般称之为“禅定[dhyāna(्धयान)]”,但禅定不是聚焦于一而入定,而是因大平等心而生定,无论大事小事,在那样的心境中都是等量齐观的,全是来来去去的妄想杂念。在禅定中,所有人类可能经验的愉悦、痛苦、快乐、悲伤等感受,都会被如实地看待,它们是什么就是什么,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许多流传已久的静坐法门,在描述甚深静坐的状态时,都会提及“止观双运”的概念。举例来说,佛教的四禅八定就可依止观组成的比例来分类,其他类似的定境也可以这么分析。也就是说,止能生观,观亦生止。
对于初学者而言,方法只是接触广大意识海的入门,一旦人悟出心识光明的一体无别,真的不需要再学别的法门,一切自然消融,只是体悟到自己的光明本性始终完美无瑕,不增不减,一切本来如是。
16 静坐对健康的益处
别忘了,开发新的神经传导路径本身并不是重点,关键在于养成一个新的主流传导路径,能顺带地让其他路线消失!
这种让人难以轻松的失衡状态,正是万病之源。如果能将所有注意力贯注在一个简单的神经传导路径,就像我们在静坐时所做的,心智负荷过重的长期紧张感,便得到了释放的机会,我们便得以感到平静、安宁,重新回到平衡。
人体内有一个主要的神经系统,即是自律神经系统或内脏神经系统,又称为不随意神经系统,也可以说是脑部最原始的部分,所有动物都有。这一神经系统调节呼吸、心跳、消化、流汗等生理功能,影响遍及全身,也负责肌肉的收缩和放松,调节内分泌系统。
自律神经系统,还可以再细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交感神经系统能加速新陈代谢,让心跳加速、肺部支气管扩张,促进压力荷尔蒙反应,让肌肉绷紧,这一切,全是为了典型的“打或逃(fight or flight)”反射而生。
因此,交感神经系统又称之为压力反应系统,让我们在遇到紧急状况时,能压制其他生理功能,全心全意地应付压力。
这使得我们长时间处在交感神经负荷过重的状态,原本在危急时刻救命的“打或逃”反射反应(见图3-1),已成了现代生活习以为常的运作模式。
图3-1 “打或逃”反射反应
另外,副交感神经则能放松身体,并将人体的恒定和调控机制带回悠闲的平衡状态,缓和心跳、呼吸、内分泌反应的速度。静坐能放松心智,也刺激了副交感神经系统,让身体重回和谐与完整。
悠闲的心灵必然是快乐而自由的,那是充满了纯真、敬畏、日新又新和创意的童心,是勇于追寻希望的心,这样的心灵不仅为自己的身体带来了正面的能量,也造福了周遭的人
我们常说身心是同一枚铜板的两面,彼此影响,难以分离。然而,静坐得越深,我们会发现心灵是高过身体的,其实是心灵的指令引发了身体的变化。
关键不在于把新陈代谢率变低,而是训练身心随顺自己的意愿,进入深刻的和谐、一致和悠闲。低代谢率的状态不过是心灵状态“对了”的自然结果罢了。
我们必须全心信任这展开的过程,也就是只着眼于静坐本身,而不是舍本逐末地去追逐各种益处。因此,先确定你要追求的只有人生真相这回事,并用心去体悟到精通的地步,其他一切自会随之而来。
为什么我们要花这么多时间来介绍静坐的各种成效?这一切全是因为我们身处于猜疑心较重的世界,一切都要眼见为凭。多年来,我明白了大多数人必须抓一点具体的东西,是摸得到、闻得出来、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才愿意尝试静坐。但讽刺的是,静坐其实是“舍”重于“得”的。只要明白这一点,所有问题都不再是问题,因为那个道理本身是再清晰不过的了。
17 完全放松状态的神经生理和功能变化
以神经生理学的角度来说,我认为静坐有在强化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同时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所以静坐时和静坐后会变得放松,而大多数静坐法都会使代谢率显著降低,静坐到最深沉的地步时,各方面的生理反应都和动物的休眠、冬眠或夏眠十分相近。
科学家已经发现,进入合一性的脑波和平常的散乱状态大不相同,有增进智力、认知、创意,促进情绪稳定、强化道德推理、提升自信心等有益的“副作用”。
由威斯康星大学的理查德·戴维森博士(Dr. Richard J. Davidson)和原是法国分子遗传学者的藏传佛教僧人马修·李卡德(Dr. Matthieu Ricard)两人领军的研究,发现长期静坐者可以自行引发一种与高振幅相位同步γ波活动一致的脑波模式,相当于大幅度的γ波相位同步性,这意味着通过静坐,可以逐渐提升神经元的同步化。
零能量消耗理论”常用于指一种深沉的静坐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大脑不会消耗能量,却能处于一种极为清醒及平静的意识状态
大脑进入了一种毫不费力的放松的、清醒的状态,耗能降低,甚至有时达到零耗能的地步。大脑进入这一状态时,心灵便失去了原有的强烈自我感,静坐者的眼光于是焕然一新,更为宽广,与外在世界更有接触,身心笼罩在一种无私的感觉里。
θ波通常随着简单、无须复杂缜密思考的缓慢重复活动而出现,一般认为可以由具有类似特质,需要专注而重复的数息法所引发。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知道静坐似乎能引发一种清醒的低代谢生理状态与平时的清醒、做梦、睡眠状态都不一样。虽然生理上的反应很像身体完全放松的深睡状态,却可在脑部不同部位观察到一种平静的清醒状态,从神经生理的反应来看,和警觉或清醒的意识状态相当类似。[6]
拙火(g-tummo,藏文意为“热”)静坐是一种由藏传金刚乘僧侣所修持的神圣灵修静坐,其目的是引发并控制遍布全身的微细能量,即“拙火”。在修炼拙火时,藏僧会产生大量的热,烘干赤裸上身所披挂的湿衣服,这一现象让怀疑论者议论了至少一整个世纪。
先这么说,如果真有开悟这回事,真正开悟的人必定是彻底自在的,能自由地来,也能自由地走,随心所欲。
毕竟,静坐纯粹是一趟自我探索的个人旅程,不该只为了求得一般大众的接纳,而沦为一种科学或医学的解析和诠释。
18 静坐能改善压力反应
荷尔蒙是指各种在人体内含量极微、影响却能遍及全身的生物分子的总称,可以说是体内所有生理功能的调节器。
然而,我们于看待事物、处理反应、面对压力和环境变迁时的调适能力,却是可以改变的。
静坐尤其能帮助我们整合各种功能,包括空间感、视觉、感觉、知觉和运动的协调能力,从而减轻辨识、响应压力信息的身心负担,并提高反应的效率。一般人面临神经刺激的反应其实是零零散散的,而静坐高手的身心反应则是浑然一体的。
这些结果指出了,慈心静坐就和观照静坐一样,能缓冲身体面对压力刺激的反应,并降低压力下的免疫和行为反应。
你点出了人类的一大后患,这种充满压力的环境全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才招来这些后果。有些孩子才十岁、十一岁就活得很不快乐,甚至出现了抑郁症状或自杀的念头。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以后要怎么成为一个快乐而平衡的大人,怎么摆脱种种身心负荷。因为惦念着这样的孩子,我们穷尽二十年光阴,针对孩子对正向鼓励的需求,开发了一套可以轻松学习的儿童教育法。我之前提过,读经不但是自古以来最有效的教育法,更能帮助孩子恢复平衡。
各种心理失衡所导致的抑郁和焦虑,包括躁郁症,多半是长期压力的产物。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程度和罹患癌症的概率成反比,长期的沮丧和焦虑会加快肿瘤的生长速度。
结果发现,长期压力负荷较重的高焦虑小鼠,其免疫力较低,对皮肤癌更无抵抗力,其肿瘤生长的平均数比低焦虑小鼠高得多。这意味着,有焦虑倾向的性格再加上高压力的环境,可能是身心健康的杀手,不仅是肿瘤发生率,甚至致死概率都会偏高。
无论抑郁还是焦虑,都是某些神经传导路径一再地被某些压力信号启动,这样的神经回路到最后僵化了的结果。只要能以一套新的神经路径改变旧的状态,便不会再进入原本的抑郁和焦虑反应。简单来说,这个全新的理论所要讲的,不过是原本导致抑郁、焦虑或其他心理疾病的神经传导路径,被静坐时培养出的新回路给取代了。
问:是不是每一种静坐都适用于抑郁和焦虑症?还是必须对症下药?
答:这和哪一种病无关,静坐法的选择是因人而异的,重点是找到和你秉性、气质相合的静坐法。以抑郁症或焦虑症的情况来说,最好能选择一个让你感到平安喜乐、更有活力的静坐方法,让你雀跃地期待静坐时间的到来,才可能持之以恒。
他的主张是,观照静坐能让心灵学会集中在正面的事物,而不那么停留在焦虑、对批评或他人判断的恐惧和负向特质里。
一般来说,我会选一个以呼吸为主的方法。呼吸是全方位的静心技巧,能有效地恢复身心的和谐,帮助我们静下心来、强化心灵的力量,而且很快就能生效。呼吸不仅只是技巧而已,各式各样的静坐方法都会用到呼吸,也证实了能产生神经生理上的正向效果。
19 静坐放松状态的心血管反应
人体的心血管系统确实是有规律的,医学上称之为“梅尔频率(Mayer’s rhythm)”,是体内循环的共同基础韵律,一般情况下,每分钟循环七次。
他们要求受试者以拉丁文持诵《圣母颂》50遍、《玫瑰经》全文数遍,以及最通行的佛教心咒“唵嘛呢叭咪吽”,这个咒语以传统的方式,在呼气时缓缓默诵,每次约10秒,也就是每分钟6次。
20 副交感神经系统对消化功能的影响
适当的饮食可以说是保持健康最重要的一环,提供我们一天所需的营养,我们却几乎没有机会去了解这些食物是怎么种出来的,又是怎么加工、烹调的。此外,我们大多数人总是吃得急急忙忙,既不把好好吃饭当回事,也不在意究竟吃了什么。
在过去,进食本身就是神圣的时刻,是需要珍惜、需要全心投入的,让身心和所要摄取的食物同步,所以,每个文化都有进餐前祈福的传统。我们会发现,在愉快的氛围下用餐,以感恩的心面对这一餐,这顿饭也更好吃了!
问:我未曾从这个角度想过吃饭这回事!听起来,食物比我想得深奥多了,好像它们本身就有生命似的!
答:有滋养力的食物,本身必须有生命,要是“活的”!但是,我先回头答复你原本的问题。我们不懂食品,也早就吃惯了质量低劣的食物,最重要的是,我们吃得急急忙忙,这让问题更加严重。我敢说,就算不是每个人都如此,但大多数人的消化系统都很糟糕,不只是摄取的营养不均衡,连吸收也不正常。我们吃了太多加工和过度烹调的食物,不仅破坏了食物里的天然养分,还多了可能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和衍生物。这可以说是各种消化毛病的源头。
要谈静坐和消化的关系,尤其是提升副交感神经、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静坐技巧,肯定是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的。要理解这一点,先回头解释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差异,特别是和消化功能的关系。
所以,过度活化的交感神经系统会关闭消化功能。如果你活在穴居时代,后面有只狮子追着你跑,消化功能很可能是逃命时最不会想要顾虑的一点!
顺着这些线索去思考,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交感神经过度活跃时,会抑制肠子的蠕动、关闭消化酵素的分泌,包括消化功能第一关不可或缺的口水分泌,并使肝脏无法分泌消化食物所需的胆盐到小肠里,却去刺激肝脏将体内储存的复杂糖类(如肝糖)转化为葡萄糖,提供打退“狮子”时,短时间内所需的大量能量。
副交感神经系统所做的正好相反,它能放松身体,并会同时刺激胃肠的蠕动和排便、刺激唾液和消化腺分泌酵素,包括由肝脏分泌的酵素,以帮助消化。
正因如此,许多人在静坐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发现自己的消化功能有明显的改善。
21 姿势矫正与健康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结构调整或姿势矫正(尤其是脊椎)对健康的影响确实常被忽略。多年来,我一再强调结构调整是恢复身体结构完整的重要环节,所有历史悠久的医疗流派都知道这个概念。就像生理功能有所谓的正常基准,身体的姿势和结构也是有的,而且也有些方法能让姿势恢复正常,但在这里,我只谈静坐如何帮助矫正姿势。
从生物能量学的角度来看,完全放松的姿势能让体内的生命力或气顺畅流动,而将身体各部位导正到最自然的姿势上,对许多练习静坐的人而言,这是相当可喜的骨架变化。
古人早已知道“关节多年轻,你就多年轻”,灵活的关节是保持弹性和行动力的关键,也是保持青春活力所不可或缺的。
静坐能让身体彻底放松,让关节更灵活,全身关节也随之更有弹性、更强韧,感觉就像全身刚做完一次回春疗程似的,长年的辛劳也随之消退。
不只是关节变得强韧,就连皮肤也变得光滑有弹性,更年轻了,这不过是静坐放松并促进全身细胞更新的部分效果而已。此外,由于全身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和引流的效果也变好了,身体组织获得了更好的滋养,所有的末梢神经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运作也更为顺畅。这些效果综合下来,使得练习静坐的人显得格外神清气爽。
22 认知与社会层面
真正有效的静坐,必然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事作风与待人处事。“修行”这一词,光从字面上来看就有修正行为的意思,而行为和操守的合宜,正是身心与宇宙一体和谐的展现。人际关系的变化,可以说是供我们观察并理解自身行为的意义的一个窗口。既然连世界观都因静坐起了变化,我们的价值观不可能不随之而变,我们会发现自己不再那么争强好胜,不再那么嗜欲至深,也不再那么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在他人身上看见的全是自己,“平等心”一词再也不是说说而已。因此,在别人眼中我们若变了一个人,这一点也没什么好惊讶的。身边的人会觉得我们可爱多了,我们也感到自己更能与别人亲近了。
练习静坐所带来的幸福感和高尚情操,也会降低狱中脱序行为的发生频率,研究结果指出,练习静坐后,狱中的违规率和处分率都降低了。
静坐可以帮助运动员处理焦虑,所培养出的观照力则可以让运动员更专注于眼前的事,毕竟竞争激烈的项目是丝毫不容分神的。但是,除了改善运动场上的表现之外,更重要的是,静坐也能强化自信心,让运动员有能力与队友和教练好好相处。我亲身参与了这些训练,从他们热烈的反应更能感受到这一正向行为变化的威力。
另一群可能获益的就是学生了。无论哪个年龄层的孩子,都可以见到练习静坐的显著成效。我和众多在学校或家中教导静坐的老师,目睹孩子和同学、师长相处得更好,变化相当明显。一般来说,孩子会更有自信,练习静坐的孩子多半开朗、细心,且生活更有目标。
练习静坐,能让我们对周遭环境的感知更为敏锐,分析、推理、诠释、统整的技巧也有进步,就连记忆力都变好了,而这一切看来都是静坐所带来的影响。
脑部灰质的体积和密度向来是衡量静坐时反复活化某些区域后之脑部结构变化的指标。
23 情绪脑对身心平衡的影响
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不过是各种感官信息的总和,而这些信息又全是透过感官所捕捉而来的电子信号,只是这些感官信息赋予了万物看似坚实不虚的错觉,再加上左半脑掌管分析和逻辑思维的功能占了优势,于是,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便被简化为数字、事实和理性,与真相越离越远。
情绪脑又称大脑的“边缘系统”,位置靠近脑干,就在衔接左右半脑的胼胝体附近,一般认为是较原始的大脑区域。这块区域的功能就像是筛选所有感官信息的“滤波器”,掌控快乐、悲伤、恐惧、愉悦等情绪和长期记忆。
事实上,边缘系统有一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杏仁核”,是一个调节恐惧和攻击性的杏仁状结构。杏仁核活跃时,它把持了边缘系统,将所有的大脑活动导向主宰逻辑分析的左脑,同时关闭艺术性的右脑。此外,它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启动“打或逃”的反射反应,并关闭副交感神经系统所负责的放松反应。
边缘系统掌管多种脑部功能,包含行为、情绪、记忆、动机和嗅觉,可以说是专门负责在输入的感官信号加上情感标签的过滤器,从而左右脑部对外在世界的高层认知。
以疗愈而言,不随恐惧起舞是感恩静坐的基础,而感恩可以说是克服恐惧最有效的解药。打从心底真诚感恩的人,是感受不到恐惧的,任何濒临恐惧边缘的感受,都会消融于感恩之中。感恩的心境所带来的喜乐和平安感受,使大脑能平衡地接收左右半脑的信息,整合逻辑与直觉、理性与创意、论述与抒情。同时,感恩的心境还会引发副交感神经的反应,让身心得以彻底放松。
正因如此,在儿童教育方面,我才主张健全的教育需要开朗而且明亮的学习环境,并以正面鼓励作为唯一的教养策略,除了强调分析式的教学之外,也不忘记创造力、道德情操和伦理价值的重要性。没有恐惧的成长环境,以及左右脑均衡课程的熏陶,能培养出自信的孩子,身心均衡,而且自然流露出智慧、创意、快乐。
24 创意心灵
人类创造力的基础,在于凭经验、更重要的是凭直觉来面对生活里的状况,不受限于已知的规范,而能提出一个不同于流俗的解决方案或观点。
很早之前就有人提过,唯有失去头脑的限制,才能成就充满创意的心灵。
创意心灵同时也是一片空白的,只有空白的心境才能反过来看世界,处处发现难以言喻的惊喜。就是这样空无一物的心灵,才能不带偏见,构造出美丽而新颖的形式,那过程犹如一种反向工程,心灵一开始早已胸有成竹,只是试着把心里所见重新描绘、建构出来而已。
正因如此,我才老是说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天才,能自由地创造、茁壮成长,并自由地给予。然而,过度的心机算计,要求遵守死板的规则,反倒让我们越来越看不清现状以外的大局。
虽然我说过,比起大人,孩子生来是自由的。
静坐能敞开人的胸怀,接纳远大于人类有限现实的种种可能。说得精确些,正确地练习静坐,能将心灵推展至不可思议的无限可能,所培养出来的天赋心灵,毫无障碍,也不受死板的规则所拘束。这是圣人之心,这样的心灵才能引领人类进化迈向智慧,也就是所谓的“般若空性(prajña)”,并提升灵性。
说到静坐,一般人问的不外乎正确的坐姿、腿怎么摆、该怎么静坐,以及各式各样关于静坐时种种觉受和现象的问题。然而,真正重要的问题还是在心灵层次,也就是心灵是如何看待人生真相的。而静坐的有形变化其实只是让人迷途的花招,只是表相的不断变化,并不像它们表面看来那么重要
25 生命力及意识场引动身体变化
请注意,交感神经系统所引发的紧张和收缩,透过由脊髓分支而出的诸多神经,影响五脏六腑。从这个角度来说,交感神经系统对心、肺、肾上腺、肠道、膀胱等的控制相当精细且具体。另外,副交感神经系统就单纯多了,它主要控制的是脑干和高等的大脑中枢,这两者是放松身体和脏腑的重要枢纽。就事论事来看,这两个神经系统并不完全是彼此的镜像而已。
说得精确一些,只要一念放松,就能让副交感神经系统接管整个身体,让五脏六腑全部放松。也就是说,不需要针对个别的身体部位和脏器逐一练习放松,只要心灵学会了放手,全身也跟着松了。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几乎完全被交感神经系统所主导,一刻不停,因为压力已成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因应模式。静坐可以让身体重回平衡与安宁,活化并延长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促进正常的身体功能,预防并对治交感神经过度活跃的后果,包括对心血管造成的压力、焦虑、沮丧、注意力缺乏等身心失衡的后遗症。
意识场是什么?就是一个高速自转的螺旋场。常有专家把意识视为电磁场或某种类型的物理场域,但实情并非如此。所有超导体和信息场,在本质上都是高速自转的螺旋场。心灵清明无碍时,就由这一场域接管,使我们与全宇宙能和谐地连接在一起。身体也是一样的,当身体没有阻碍,气脉全通了,便由意识场(也可称为生命能量)接管,而身体的功能反而发挥得更好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生病,也就是原本自由流动的能量塞住了,因而受限甚或扭曲的过程。
不需要为了正统科学还无法测量意识场、生命能量或气而担忧,这一天早晚会来临的。到时,我今天解说的一切都会获得科学的支持,千百年来宗教和哲学流传下来的智慧也终将得到验证。
别忘了,真正的静坐是一趟自我探索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体的变化是难免的,我之前已经介绍过了。但紧抓着这些现象不放,反而耽搁了正途。请记得,静坐是“舍”重于“得”的。
26 静坐的心理层次
我们把生活弄得压力满满,让心灵笼罩在层层迷雾里。只有看清了层层迷雾,才能直探心灵单纯的本来面目。
悟道在人类历史上是永不受影响,也永远不会失落的,只待因缘具足,该悟的就悟了。领悟这事并不是模仿得来的,也没有具体的路径可循,除了任由直觉引路之外,别无他途。
27 特异的身心变化
在这个由浊重到轻安、由粗糙到微细、由混浊到透明的过程中,我们的身心会一一体验到能量结的释放,神经系统的变化也随之浮现。这些能量结松脱时,会引发疼痛、麻木、悲伤等觉受,但只要这些结真正松了,负面的觉受可能蜕变成相反的感受。原本疼痛的地方,在身心或身体打结的地方松开后,会变得轻松,甚至有快感。悲伤的人在敞开心胸后,终于尝得出幸福的滋味。事实上,只要锲而不舍地练习静坐,是可以尝遍所有人生况味的!
静坐是能让人“转性”的,举例来说,原本眼中只有自己的人,变得慷慨大方了起来。然而,这些心结打通时,当事人往往会陷入很深的自我厌恶,因此倍受煎熬。一个人的人格特质越是封闭、固执,这种变化就越明显。因此,在自我探索的旅途上,我们会经历所有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挖得越深,越是让人心里不好受,真挖到骨子里,几乎世界全翻过来了。
我们通常只信赖日常生活用得上的感官和推理能力,才能掌握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和论断是否正常。这一来,就没有多少空间留给所谓的“极端”或“异常”,包括超感官能力(特异功能,ESP),甚至包括灵性经验。
对照组受试者的生理年龄平均比实际年龄少2.2岁,平均静坐经验2.8年的短期静坐者的生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少5岁,而平均静坐经验7年的长期静坐者,其生理年龄则比实际岁数少12岁。这些结果显示了,练习静坐的时间和生理年龄之间的反相关,静坐越久,生理年龄越是年轻。
所谓的“神秘”或“通灵”,不过是心灵对真相的直观,也可以说是不被感官干扰的现实,却被我们打入了“迷信”或“不正常”的冷宫。换句话说,我们在此要面对的事实是,心灵是可以不借由感官的传导和干扰直接去感知真相的。若没有亲身体验与了解,很难接受这一事实。因此,我鼓励各位亲身体验,自己去发现这一点。
至于你的问题,我要说的只是,气脉打通时,一定会引发身心的变化,包括神经系统、荷尔蒙等,就像前面提到的创意心灵,气脉多通畅,通灵能力就有多宽广。气脉越通,创意心灵就越开阔,灵力变化也就越明显。我相信,这个观点能帮助你诠释这一切的现象变化,包括通灵。
至于对这些现象跃跃欲试的朋友,我常提醒他们,最高的通灵能力就是智慧本身。智慧能包容一切,解决所有的问题。安住于智慧之中,就不会再想谈什么通灵或心理变化。我们所讨论的这些现象和心灵本身的广阔无际相比较,只是宁静海洋上的一圈涟漪。
28 通灵、微细身心变化与悟道的关系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神经系统和荷尔蒙分泌的变化会打头阵,导致体内的变化,才带动这些改变,接下来才是性格转变或通灵感应这类较微细的变化,接下来的变化会越来越细微,不知不觉地,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并引发人生价值观的抽象改变,让人脱胎换骨,如获重生。
对于这些练习静坐的人,我会提醒他们,就算出现了种种精妙的变化,他们与真实自性的距离,并不比他们眼中不入流的凡夫俗子近多少。无论什么变化,依旧不脱无常,既没有更接近,也未曾远离人生真相的本来面目。
同样的,我也认识一些修行人沉迷于微妙的身心变化,以此标榜自己的境界是多么殊胜。这些人已经走偏了,迫不及待地认为自己已经领悟,不可与凡夫俗子相提并论,喜欢依据各阶段的身心变化,评比自己和别人的修行境界。他们通常认为,身心变化越是微细,特殊的通灵花样越多,就代表了他们比别人更高明。他们十分贪婪,紧抓着种种微细的状态不放,就多个角度来说,他们比一般人更贪求名利等能标榜自我价值的具体有相之物。多么可惜啊!这全是真实自性不屑一顾之物。无论是粗重还是微细的变化,都不会让我们离真理更近一些或更远一点,它只待我们的了悟,毫不在意我们修不修。可叹的是,这些人在误导自己之后,还要把这些误解传播出去……
换句话说,你的声明意味着你误以为了悟真实自性只是一连串变好的过程,只是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很微妙罢了。倘若真是如此,这种了悟是不会持久的,因为这些变化本身根本不是永恒不灭的。“变化”一词,从定义来看就是短暂无常,也就是说,现象上所发生的一切,早晚都会消失无踪的。
其实,了悟自性之后,自然会明白一切都没有改变。既没有得到什么,也没有失去什么。我们现在是这个样子,未来也一样,只是继续安安心心地过日子,清清楚楚自己的本来面目,知道自己如何才能利益众生。
这才是真正的静坐。
29 如何看待“走火入魔”
问:如果清明彻悟才是静坐最重要的基础,是不是意味着静坐时的生理变化其实没那么重要,大可不理它,是吗?
答:不需要理会的,不只是静坐期间层出不穷的生理变化,还包括同样难以捉摸的心理变化,这些全是身心一再放松时产生的短暂变化罢了,是因为气脉通了而生的。放松状态能打通气脉而引发相应的身心变化。
只要身心无法充分放松,一定有某个位置的气脉是塞住的,如果想要完全恢复健康,这些塞住的地方都要打通。更重要的是,气脉若没有完全畅通,就无法真正进入三摩地(禅定)的境界,这是由于气脉阻塞会令人分散专注力的缘故。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说不论任何念头的产生,都是气在身心移动与摩擦的明显迹象。当气脉完全打开,我们的念头会随之停止,一个人会在当下与一切合一,并永远维持如此的状态。我所想表达的,其实都可以经由练习来验证。
无论是身体有气动的现象,还是心里妄念纷飞,只需要问自己“谁是这副身心的主宰”,取回身心的主导权,所有这些异象和杂念就会自行消失。
了解静坐时所有的身心变化的本质,无疑是让人理解静坐优点的关键。我衷心希望,在练习静坐的过程中,各位不会轻言放弃。
30 妙乐、脉轮和领悟无条件的喜乐
完全领悟的心灵,无论外境是悲还是喜,它散发出来的光明一点也不会动摇。领悟后的心灵毫无挂碍,它的光芒能穿透世界所有的平庸和局限,带来希望、喜悦和光明。源于自性的真实至乐是人人都有,未曾失落的,无关乎我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事实上,全身都有能量中心,也就是许多经典记载的脉轮。脉轮是能量的门户,将多维的存在本质转为人类三维的身心状态。我们的存在本质是多维的,只是我们只敢相信自己就是这具三维的血肉之躯。事实上,就连时间的意义,我们都无法通过感知的世界说清楚。我们的存在本质是多维的,还有很多层次的存在虽然超越了感官的范畴,却可以被人们的意识凭直觉感受到。这些直觉是对的,也经得起科学的检验,却常被人视为故弄玄虚,甚或迷信。
我们大可放心,总有一天会有更精细的影像技术,可以指出这些能量中心的存在!
像脉轮这样的高等能量中枢,能调节我们的气脉,却也和气脉一样是会塞住的。诸多因素都会导致脉轮的堵塞,包括我们自身的偏见、教养背景、各种人格特质。脉轮的能量结疏通后,会产生浓烈的幸福感,常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将注意力带回到脉轮所在的位置。不过,虽然我们知道这些脉轮所对应的区域,但它其实没有实体的解剖结构。
脉轮的梵文为chakra,是涡漩的意思,用以指称全身上下七个主要的能量中心,这些螺旋状的能量中心有其各自专属的颜色,也就是这一脉轮的象征。
在能量开启的第一阶段,七个脉轮就像是以直线排列的七个呈漏斗形的涡流,只能接收有限的光的信息。请注意,涡流的中央还是封闭的状态,而封闭的程度则取决于多少身心残留物有待释放。中脉两端也是封住的,只是没有完全封死。
到了能量开启的第二阶段,脉轮能够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光的信息,开启的脉轮就像是一团又一团球形的能量场,位于肚脐后方的生命力中心,则能从环境获取微细的能量,到了这个阶段,人的睡眠需求会大幅减少。
在继续打通脉轮的过程中,到了第三阶段,一个个脉轮会融合成一个统一的能量场,由更高层的“体”接引整个宇宙的光明,到达这个阶段,我们只需要活在当下,就可以单纯地透过我们的存在,而对周遭的人事物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许可以说这是神圣恩典的全然体现。
我们的存在是由七种“体”构成的,由内而外扩展,依序是身体、以太·星光体、情绪体、理智体、宇宙愿心体、宇宙觉知体和灵性体,像一个发光的茧,层层地包住我们,也是个人和宇宙交流的通道。
而众多能量彼此汇流交错于以太·星光体,即形成了我们熟知的针灸穴位和脉轮,以太·星光体也被认为是我们大部分业力的储存之所。
只要记得快乐,我们就回到了心灵的归宿。这是所有自我探索之旅和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静坐方法背后最大的奥秘。
你的幸福之所以短暂,是因为你的领悟也只是一时的。你瞥见了真相,就在那一刹那,真相直接对你内在的功德和智慧发言,你的确听懂了,但也就是那么一瞬间而已。
你必须从每个细胞深处活出这些道理,就像一个自知没有退路的人,从悬崖上一跃而下那般毫无保留,如此你才会悟到真相,身体每个细胞、每一丁点存在都深深体会到这一切是如何的不证自明,丝毫没有半点疑惑。到了这个地步,就连有待了悟的本性或真相都不复存在,什么都不留,这就是自性本空的道理。
在空性之中,人的心灵终于恢复了完整的功能、完全发挥创意、真正地活着。
只有真相才是唯一重要的,其他的一切,包括真实自性流露出的无条件的喜乐,只是存在的一部分。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根本不需要刻意追求。
最糟的情况是沉迷于这些一时的变化,无论是通灵的能力、轻安妙乐还是其他的短暂现象。这些都不是静坐的目标,静坐只是一趟允许自我探索和了悟的旅程,既没有得到什么,也不会失去什么。我们一开始就是圆满的,旅程结束时也依然圆满无缺。差别只在于,我们终于知道了。
31 行为是知见的体现
有意思的是,古人很早就明白,重要的不是头脑上的理解,对真相的彻底了悟必会转化为行动。这么多年来,我看过很多修行人谈玄说理时头头是道,但转过头来,待人处事却又违背了自己高谈的领悟。这就是从每个细胞深处活出来的身体力行,和只在头脑上玩文字游戏的不同。
事实是,领悟的人会明白,这个世界只是一个错觉,只是让仍在其中挣扎的人平添无谓的痛苦和烦恼。想到人要自我折腾了那么久才悟道,必会引发他的慈悲心,希望能修正身边的人对实相的误解。他深知实相不离自性,因此更希望能教人远离徒劳无功的道路,因为那只是虚耗人生罢了。
事实上,只要有先入为主的想法,就错了,我们常预设领悟的人会怎么说、该怎么做,但那全是自己心里对“理想的领悟模范”的投射罢了。
总而言之,一个真正领悟的人,自然会实践善德,完全没有心机盘算。他善良而有同情心,不吝为周遭的人带来喜悦,促使人反观自省,为需要的人带来希望,鼓励他们继续向前迈进,以只言片语触发听到的人开启一连串的自我探寻,出自真心地希望世界更美好,这些行为完全展现了他自身人生领悟的风范。
纵览历史,人类社会似乎一直有回归的倾向,证得真理的少数几位开悟者,终将带领我们走上他们所了悟的修行之路,指出人类祈愿自我提升的方向。
32 功夫深浅、面对欲望、放下、信心与正知见
问:领悟的境界是否取决于修得多或少呢?换句话说,勤于静坐的人是不是更容易悟到真实自性?
答:你要谈的是功夫深浅,也就是投注于静坐的心力是否会影响境界。然而,不管我们为自己安排了怎样的修行道路,真实自性只是静待我们去发掘,一刻也未曾失落过。
因此,世间的功夫下得再深,远不如瞬间的领悟更能让我们获益。现在如此,未来千万年也是如此。
我经常看到修行者困在自责的泥淖中,认为自己修到了这地步,怎么可以对某人或某事仍有渴望,却忘了关键是要认识到,当感官被撩起了,尤其是身体的欲望冒出来的时候,那力量是很强大的,几乎是压倒性的,让人难以看清世间现象(包括感官和欲望)的真实本质。即使如此,和欲望抗争,其实是和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错觉斗争。对感官欲望的否认和挣扎,反而为心灵增添一层困境和烦恼,结果只是在无谓的追逐和否认里原地打转,毫无意义。
正确的知见是,明白我们既生为人,就不免有种种生理的需求,包括饮食、呼吸、睡眠、休息,以及各种因环境或自身而生的种种冲动。无论否认这些需求,还是利用这些需求,都和我们真正的本性无关。真实自性始终在我们之内闪耀,根本不在意这些表象。
无论心头浮现什么问题,抛开它;任何疑虑,随它去;任何有目共睹的成就,全放下;无论体验到的是苦还是乐,全随它去吧。愿意放下,不紧抓脑海浮现的一切,才能为心灵腾出空间,了悟自己真正的本质。这或许是我们能给自己的最大帮助了。我必须说,到了最后的最后,就连放下本身都不重要了。
信仰是静坐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我这里所谈的信仰,可能和你所理解的有很大的不同。你可能认为信仰就是武断或主观的宗教系统,甚至认为那有迷信的色彩,大多数人也认为信仰是无理可循且盲目的。
33 放下的重要性
我之所以一提再提,只是为了提醒我们别想试着在修行中抓住什么,即使看似深奥或有意思的体会,也不值得执取。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在随手就能遍览群籍的同时,反而在琐碎的细节上钻起牛角尖来,把心灵堵得都没空间了。
我看过有些修行人极度在意这些心灵的细微变化,到头来反而落入了自己设计的陷阱中。他们紧抓着对心灵各种状态的体会和经典的文字不放,忘了这一切法门和分别只是路标,到头来全是要放下的。
我知道有些才华横溢的学者,皓首穷经钻研静坐和修行,却几乎没有亲身的体悟。如果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以身试法”,他们会说宁愿保持中立和公正,以免“污染”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我觉得为了符合科学界所偏好的化约倾向,反而扭曲了领悟这回事,实在是很大的遗憾。
正因如此,静坐的目标是达到圆满的领悟,让人成为完整而全面的人,自然流露了欢乐、善良、光明和创造力,这本来就是人与生俱来的特质。从这个角度来说,静坐,或说真正的领悟,是知行合一并不偏其一的。
34 智慧、慈悲、对实相的整体/部分领悟
问:你认为真正悟道,了悟真实自性的人会有哪些特质呢?
答:对我而言,最能道出一个人领悟的两个特质,莫过于“般若智慧(praj a)”和“慈悲(karuu)”。
般若智慧指的是“能看清一切世间现象的本质都属空无”。如果我们拆解一个物质或现象,不断地分析,越拆解越细,到最后,一定会到达一个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的境地。任何表面看来真实不虚的,一向内探究,根本没有什么是真实不虚的。
慈悲是真实领悟的第二个指标,这里所说的慈悲并不只是对亲人朋友的关爱而已,而是对一切有情众生和无情木石皆然的无条件的爱,衷心希望宇宙的每个存在都能更好,更好的意思是“了悟真实自性”。这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大慈悲,只是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已全然忘怀。
智慧生出慈悲,而慈悲会涌出智慧。换句话说,真正的智慧就是慈悲,而真正的慈悲即智慧。
完整的领悟会让人看出空性和大千世界其实是同一回事。空性并非大千世界的对立面,而大千世界也不是空性的对立面。空性中是不可能有二元对立的,所有的二元对立,在空性中也无法立足。
每个人的根器禀赋造就了他领悟的深浅有无。所谓的根器,包括智力、修行、承担、是否准备好以开放的心让领悟自然展现等。但是,你可能会想问,这些特质又是以什么来决定的?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谈因果业力的观念,这个颇具争议的词带有很浓的宗教意味,对佛教徒尤其如此。
事实上,业力是相当科学的观念,早晚有一天,会完全获得物理学的证实。在此我要说的是,基于因果业力的不同,每个人的进化程度也有所差异,面对人生真相的身心准备程度也不同。
35 静坐与宗教
尽管如此,静坐和各宗教门派密不可分也是不争的事实,由来是这样的:有些人因为练习静坐所带来的蜕变,使得心灵觉醒,觉醒到一个地步时,光是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就有转化周遭的人的力量,并在群众中酝酿出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灵性成长动力。这些人觉醒得越是彻底,灵性的影响力越大,因而促生了宗派来延续他们的教诲。
可能有,可能没有,领悟的程度也不相同。这一点,有待你在自我省察的过程中自行发掘。不用问古代大师或思想家领悟了没,你更该关心的是自己此生的修行之路,而不是为大师们列榜排名。他们的修行之路是那个时代与环境下的产物,从古至今累积了这么多法门,是我们的福报。无论我们视其为无物,还是认定只有某个法门才是人类的究竟解脱之道,这一切对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影响。前人可作为你参考的典范,然而到头来,你还是要自己上路的。
整体而言,经典里的文句无论多么精彩深刻,到头来仍然是要超越的,或者说,是我们该放下的。
因为所有能被体验到的,无不是一时之间的短暂存在,我们都体验过的悲苦喜乐,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们的心灵内既有痛苦、快感、欲望等粗重的觉受,也有一些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甚或不认得的微细心理状态。真正的领悟是接纳人心一切的心理状态,无论粗重还是细微。最后,我们一定会得到这样的结论:无论大小粗细,这一切心理状态的本质是空,绝非表面上看来那么坚实不虚。
到头来,我们也必须明白,无论什么现象本质上都是平等的,这就是大平等心。
总是有人不断问我,静坐时这个或那个现象和悟道有多大或多小的关系。显然,在修行人的眼里,心灵的变化越细致,仿佛比粗重的变化更能象征大根器与大成就似的。我经常不得不提醒,无论什么变化,都不会让我们离心灵真正的归宿更远或更近,因为我们早就回到这个天乡了,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
36 灵性的觉醒
我们的真实自性不假任何外缘,本身即是无条件的光明、无条件的自由、无条件的喜乐,也早已被无条件地悟到了。任何人为的努力,都不能使它更光明、更自由、更喜乐,甚至不能让它被悟得更多一点。只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马上就能恢复平安的心境,知道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做、也不需要求。
不要把我说的话当作真理一般照单全收,你可以深入静坐亲身验证,并找出你自己的答案。
所有传递这一无上妙悟的法门,无论是鼓励你去静坐,还是教你不假思索全凭直觉,都只是针对不同类型的修行者所设的不同道路而已。有些人需要纪律,依赖循序渐进地修炼;有些人则什么都不用做,就能体会出这些话中简单却深远的道理。要选择哪个方法,全依个人的根器与禀赋。
静坐是清理心灵,消除种种烦恼、妄想、造作很棒的方法。然而,静坐本身仍然只是安顿妄心的一种技巧、方法或手段。悟道虽然和练习静坐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却也脱离不了静坐。
我们的真实自性,才是人类心灵与一切的本质,那早已是觉醒的了。真实自性是宁静、毫不造作,亦毫无挂碍的。没有悟到这一点的,其实是我们,因此才给它加上了“觉醒”的标签。只要懂得这一点,你就能当下成就了。
唯有修持和领悟融为一体,你才活得出所悟的真理。你不需要说什么听起来就能领悟的话,仍然能够帮助其他人悟道,充分体谅“人之所以为人”的种种不得已。你可以选择任何方式,为人类服务。另外,你也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做。怎么选择,完全是自由的。
真正的灵性觉醒,不那么取决于你能表达出什么,更在于你做了什么,活出了怎样的典范。
37 实相本如是
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是如此习于从两极去追根究底、厘清一切的关联,在这样的限制之下,是很难检视真相的。请留意,就连你提的问题也仍然不脱“是”与“不是”的二元对立。也就是说,你要求从二元对立的思维去理解实相,而这种思维只有肯定和否定两种选择。
古代的名师在谈论实相时,宁愿用“什么不是”的负面手法,来否定掉二元思维所执着的意义。只要学生认定什么是道,师父就会否定,这么做的用意在于刺激心灵跳出二元对立的泥淖,再次以各种可能完整地检视实相。
然而,头脑和心其实是一回事,心是少了各式各样滤波器的头脑,也就是直观的头脑,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周遭的真实模样。从这个角度来说,真正的头脑和心都有直观真理的能力。
自性本空的意思是,在我们视之为自己存在之确证的“我”之后,并不存在任一能用以定义这样的“我”的物理或化学基础。上穷碧落下黄泉,也遍寻不到。
静坐时,心灵将注意力聚焦于一,进入了所谓的奇点,我们的意识在此仿佛滚落到一个越来越小的点,甚至小到是奇点或特异点。在那里,时空法则再也派不上用场。然而,继续穿越下去,便会从洞的另一头出来,看见一个包含一切的世界,即使牛顿力学都能和量子物理并存!这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远远大于我们起步的那个世界,然而,我们无法以牛顿世界的词汇来描述这个新世界。
我们可以用“歌德尔定理(G del’s theorem)”逼近对实相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实相想象成一群彼此相邻的圆圈,如果有个人站在其中某个圆圈的中间,根据这个定理,这个人是不可能捕捉到圆圈之外的意义的。
当然,如果用系统来描述会更贴切些。也就是说,处于诸多限制的系统里的人,无法想象处于这一系统之外会是什么滋味。
38 因果业报
道,或说我们自性的光明,是人人能见的,因为它从未移动分毫,也从没有变迁过。我们所见到在变化的一切,只是现象表面的来去,这些现象因缘和合,就构成了我们眼中的现实。我们每个人透过自己的角度,反映出种种不同的现实,全看我们自我提升到什么地步
牛顿在三百多年前提出的第三运动定律也提到,每一个动作除了有作用力之外,还同时有等量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存在。第三运动定律适用于我们眼见的一切,大至星辰运行,小至弹丸的移动,若将这一概念推广至所有的原则,包括贯穿整个时空的心理因素,那就是因果律,又称业力法则。
回到你的问题,你谈到有些人的根器,就是比别人能更早悟道。所谓根器,其实是我们所有过去让人足以悟道的业力的累积。也就是说,这些人只是业力成熟了,这与智力或任何其他身心特质,一点关系都没有。
人的存在,就其定义而言,即是因果业力的产物。没有因果业力,个人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应该逃离因果业报,而是去完全理解因果业力,知道业力从何而来。彻底领悟了真实自性,就会知道,无论因果业力如何发挥,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做,早已是完全自由的。
39 能带走什么
问:借着谈静坐,你谈了这么多,能简单说明最根本的重点吗?
答:虽然我谈了这么多,但其实这些并没有任何一点值得重视的。
我们能在此世相逢,这因缘可以说是弥足珍贵,更可贵的是,我们还能共聚一堂,如此热切地思索人生课题。千万不要虚掷此生,不要让物欲成为你的印记,仿佛这才是此生唯一值得追求的事物似的。要有信心,有一个美妙而充满了奇迹的世界,一直等待你亲身发掘。花点时间,重新探勘,这些奇迹始终在等着你。
不要被自己凡夫俗子的存在形式给蒙蔽了,那只是幻影,只是你人生真相的残缺投影。
要有信心,你来到此世,就是为了认识真实的自己,悟出真实的自己,在人生中继续前进。尽可能,或即使知其不可,也要尽力帮助那些困于自身的限制,而活得绝望无助的人。
心存慈悲,心存怜悯。
了悟真实自性,活出充满喜悦的人生。
活在喜悦中,也让人喜悦。
活在光明中,也分享光明给他人。
活在希望中,也为别人点燃希望。
活在爱里,也将爱分施众人。
活得尽兴,也让他人活出完整的意义。活在智慧中,让智慧滋润尚未开窍的人。
当一个光明、希望、喜悦与爱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