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前馈神经网络(FNN)进行气温预测任务

一、前馈神经网络

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s, FNN)是人工神经网络中的一种,它的信息流动是单向的,从输入层到隐藏层,再到输入层,没有反向的连接。其中,隐藏层可以有多个,用于处理输入层的数据,且每一个隐藏层通常配合一个非线性的激活函数来进行训练。

前馈神经网络的架构如下:

我们通过构建上图的网络模型来进行我们今天的气温预测任务。

首先,我们需要去下载对应的数据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网址下载到世界上基本所有国家的历史以及实时气温数据:https://rp5.ru

广州(机场)气象站的气温数据为例,下载 2005.2.1 - 2023.12.31 期间的数据作为训练集,2024.1.1-2024.11.02 期间的数据作为验证集,最后预测 2024.11.03 的温度。

在上述网址下载了数据后,对数据进行简单地手工处理,结果如下:

下载完数据集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搭建网络进行训练了!

二、搭建模型并训练

1 导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我们首先在代码中假如如下语句,如有 GPU 则用 GPU 训练,这样能大大提高训练的速度:

# 如有 GPU 则用 GPU
device = torch.device("cuda:0"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然后我们利用 pandas 库中的函数 read_excelexcel 中的数据进行读取:

# 导入训练集和验证集
train_file_name = './data/FNN/temperature_history.xls'
valid_file_name = './data/FNN/temperature_2024.xls'
train_features = pd.read_excel(train_file_name, skiprows=6)    # 跳过前 6 行无效数据
valid_features = pd.read_excel(valid_file_name, skiprows=6)

由于我们下载的 excel 数据中含有年份时间数据,我们要将其拆分为月、日、时,并舍弃年份,并入到原来的数据中:

# 定义一个函数来拆分日期和时间
def split_datetime(date_str):
    date_part, time_part = date_str.split(' ')
    date_parts = date_part.split('.')
    time_parts = time_part.split(':')
    return pd.Series([ int(date_parts[1]), int(date_parts[0]), int(time_parts[0])])

# 拆分日期和时间,但不保留年份
train_features[['月', '日', '时']] = train_features['时间'].apply(split_datetime)
valid_features[['月', '日', '时']] = valid_features['时间'].apply(split_datetime)

# 删除原始的 '时间' 列
train_features.drop('时间', axis=1, inplace=True)
valid_features.drop('时间', axis=1, inplace=True)

查看处理后的数据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一些行的特征是空值,我们需要将其剔除,以免影响训练效果:

# 删除包含 NaN 的行(若有特征不存在则删除改行)
train_features.dropna(inplace=True)
valid_features.dropna(inplace=True)

然后,我们通过 print 语句来打印一下,看看我们处理后的数据:

接下来,我们需要将标签从数据中剥离出来,并将数据格式转换为 ndarry(即 numpy 格式):

# 从 features 中取出标签列并转换为 numpy 数据格式
train_labels = np.array(train_features['温度'], dtype=np.float32).reshape(-1, 1)
valid_labels = np.array(valid_features['温度'], dtype=np.float32).reshape(-1, 1)

# 从 features 中剔除 ‘温度' 标签列
train_features = train_features.drop('温度', axis=1)
valid_features = valid_features.drop('温度', axis=1)

# 将 features 转化为 numpy 数据格式
train_features = np.array(train_features, dtype=np.float32)
valid_features = np.array(valid_features, dtype=np.float32)

在将数据传入到 GPU 训练之前,我们还有一步重要的操作要做,那就是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操作(以原点为中心对称,缩小取值范围和维度差异)。这是由于,在人工神经网络中,模型并不知道我们传入的特征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模型会潜在的认为特征值越大就表示该特征越重要,从而会把它所谓的重要的特征学的越大,而实际上,不同维度的取值范围可能会差异很大,所以不同维度的取值范围并不具备参考意义,为了降低模型的误解,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操作:

input_train_features = preprocessing.StandardScaler().fit_transform(train_features)
input_valid_features = preprocessing.StandardScaler().fit_transform(valid_features)

然后我们就可以将 ndarry 格式的数据转为 tensor 格式,传入到 GPU 或 CPU 中:

# 将输入数据从 ndarray 转换成 tensor 并传入 GPU 或 CPU
train_inputs = torch.tensor(input_train_features, dtype=torch.float32).to(device)
valid_inputs = torch.tensor(input_valid_features, dtype=torch.float32).to(device)
train_labels = torch.tensor(train_labels, dtype=torch.float32).to(device)
valid_labels = torch.tensor(valid_labels, dtype=torch.float32).to(device)

2 构建模型

首先我们按照开篇给的网络模型来进行构建:

# 定义模型结构
class FNN(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 定义模型的构造函数
        super(FNN, self).__init__()    # 调用父类的构造函数
        self.linear1 = nn.Linear(13, 50)    # 输入层到隐藏层1
        self.linear2 = nn.Linear(50, 100)    # 隐藏层1到隐藏层2
        self.linear3 = nn.Linear(100, 1)    # 隐藏层2到输出层
        self.relu = nn.ReLU()  # 非线性激活函数

    def forward(self, x):    # 定义模型的前向传播函数
        x = self.relu(self.linear1(x))    # 通过第一个隐藏层并激活
        x = self.relu(self.linear2(x))    # 通过第二个隐藏层并激活
        x = self.linear3(x)    # 通过输出层
        return x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定义了两个隐藏层(全连接层),每层后面加入了一个非线性激活函数,最后通过输出层进行输出,得到一个预测值。定义好模型结构后,我们将模型进行实例化,并输入到 GPU 或 CPU:

# 初始化模型并把模型输入到 GPU 或 CPU
model = FNN().to(device)

3 设定模型的超参数

接下来我们需要为模型设定超参数,分别是迭代次数学习率优化器损失函数

epochs = 50000    # 迭代次数
learning_rate = 0.0001    # 学习率
optimizer = torch.optim.Adam(model.parameters(), lr=learning_rate)    # 优化器
criterion = nn.MSELoss()    # 损失函数(均方误差)

4 训练模型并保存参数

设定好超参数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模型的训练了:

# 训练模型
for epoch in range(epochs):
    epoch += 1

    # 每次迭代之前将梯度清零
    optimizer.zero_grad()

    # 进行前向传播
    train_outputs = model(train_inputs)

    # 计算损失
    train_loss = criterion(train_outputs, train_labels)

    # 反向传播
    train_loss.backward()

    # 更新权重参数
    optimizer.step()

    # 每 1000 个 epoch 打印一次损失,跑一次验证集
    if epoch % 1000 == 0:
        # 打印损失
        print('epoch: {0}, train loss: {1}'.format(epoch, train_loss.item()))

        # 在验证集上评估模型
        model.eval()    # 将模型设置为评估模式
        with torch.no_grad():    # 关闭梯度计算
            # 将验证集输入模型,并计算损失
            valid_outputs = model(valid_inputs)
            valid_loss = criterion(valid_outputs, valid_labels)

            # 计算准确率
            correct = (torch.abs(valid_outputs - valid_labels) < 1.5).sum().item()    # 温度误差上下 1.5° 为准确
            total = valid_labels.size(0)
            accuracy = correct / total * 100
            print('epoch: {0}, valid loss: {1}, accuracy: {2:.4f}%\n'.format(epoch, valid_loss.item(), accuracy))
        model.train()    # 将模型转回训练模式

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设置每隔 1000 次就去验证集上跑一下损失和准确率,当验证集上跑出的预测温度和实际温度误差在 1.5° 以内,我们就定义为预测正确,然后计算出正确率。

当模型训练完后,我们需要将模型训练好的参数进行保存:

# 训练好后对模型参数进行保存
torch.save(model.state_dict(), './data/FNN/model.pk1')

5 加载模型和训练好的参数用于预测

我们的模型参数训练完毕后已经保存到了本地,之后就可以随时利用本地已经训练好的参数来进行实际温度的预测:

# 如有 GPU 则用 GPU
device = torch.device("cuda:0"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 加载模型及模型参数
pred_model = FNN().to(device)    # 加载模型到 GPU 或 CPU
pred_model.load_state_dict(torch.load('./data/FNN/model.pk1'))    # 加载模型参数
pred_model.eval()    # 将模型设置为评估模式

# 创建单个数据的输入张量,并添加批次维度,输入数据特征对应如下:
# Po(气象站水平大气压)、P(海平面大气压)、Pa(气压趋势)、U(相对湿度)、Ff(风速)
# ff3(5) 、Tn(最低气温)、Tx(最高气温)、VV(水平能见度)、Td(露点温度)、月、日、时
# 当日上午 8 点的实际温度为:22.3
single_data = [757.7, 764.0, 1.0, 69, 2, 4, 19.7, 27.5, 30, 16.3, 11, 3, 8]
actual_temp = 22.3

# 将 list 数据格式转为 numpy 数据格式,并将数据从一维提升到二维
single_data = np.array(single_data, dtype=np.float32).reshape(1, -1)

#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single_data = preprocessing.StandardScaler().fit_transform(single_data)

# 将 numpy 数据格式转为 tensor 数据格式并传入 GPU 或 CPU
inputs = torch.tensor(single_data, dtype=torch.float32).to(device)

# 进行预测
with torch.no_grad():
    prediction = pred_model(inputs)

# 输出预测结果
print('2024-11-03 8:00 的实际温度为:{},模型预测温度为:{}'.format(actual_temp, prediction.item()))

输出的预测结果如下:

可以从上图看到,我们将学习率设置为 0.0001,并迭代了 50000 次后,能够在验证集上跑出 84.6398% 的准确率,并且我们加载训练好的参数,对 2024-11-03 8:00 时的气温进行了预测,和实际温度基本一致,说明模型训练的效果还算可以。

三、影响模型效果的因素

1 数据预处理

在进行机器学习之前,我们一般都会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操作,这是机器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第一步我们做不好的话,我们训练出来的模型可能就会演变成一只吃垃圾吐垃圾的怪物

常见的数据预处理操作有:特征缩放缺失值或异常检测与处理特征选择数据清洗数据增强等等。

在我们的训练任务中,我们首先手工对数据集进行了粗略的特征选择数据清洗,对数据进行导入之后,我们剔除了数据集中存在缺失特征的行,最后我们通过标准化操作,对特征进行了缩放,缩小各数据特征维度之间的差异:

2 神经网络的层数

在本次气温预测过程中,尝试了不同的层数,当层次越深的时候,结果收敛的越快,那是不是意味着,深度学习中神经网络越深越好呢?

其实神经网络的层次结构(深度)并不是越深越好。虽然神经网络在许多任务上表现出色,但在我们在设计模型的时候,网络的深度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数据集来确定。对于简单的任务或数据集,较浅的网络就足够了,过度的叠加网络的深度容易造成模型的过拟合情况,降低模型的泛化能力。

而且随着模型深度的增加,梯度可能会在反向传播过程中变得非常小(梯度消失)或者非常大(梯度爆炸),这些都会影响网络的训练效果。

3 神经元的个数

随着我们模型中隐藏层数的增加,模型中的神经元数量也会随着增大,通常来说,神经元个数越多,模型的容量越大,意味着模型能够学习更复杂的函数映射关系,适量的神经元个数可以帮助模型捕捉数据中的关键特征,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但是,神经元的个数也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神经元会导致模型的过拟合情况,加剧梯度消失或爆炸的问题:

4 参数初始化

参数初始化作为模型训练的起点,决定了模型训练的初始位置。合理的参数初始化可以帮助模型更快的收敛,而不当的初始化可能导致训练过程中的不稳定性,表现为训练损失波动较大或模型无法收敛。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默认随机选择参数进行初始化,但一般效果不是最理想的。我们可以考虑采用已经训练好的类似模型的参数作为初始化参数,或参考迁移学习的方法,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5 正则化技术

为了应对模型的过拟合现象,我们可以考虑采取正则化的方法,对模型的复杂度进行限制,通过控制模型的参数大小或数量,可以使得模型更加稳定,减少对训练数据的过度依赖,从而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例如 Dropout技术就是通过在训练过程中随机丢弃一部分神经元,减少特征检测器(隐层节点)间的相互作用,减少了模型对训练数据的过拟合,同时也提高了模型训练的效率):

6 激活函数

激活函数通过引入非线性变换,使神经网络能够学习和表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除此之外,不同的激活函数将输出值限制在不同的范围内(例如 Sigmoid 函数将输出值限制在(0,1)之间,Tanh 函数将输出值限制在(-1,1)之间),这种控制对输出层特别有用,Sigmoid 常用于二分类任务,而 Softmax 常用于多分类任务:

在所有的激活函数中,我们最常用的激活函数就是 ReLU(Rectified Linear Unit,整流线性单元)。主要是因为 ReLU 函数的计算非常的便捷,且相比于 SigmoidTanh 函数,ReLU 在正区间的导数恒定为 1,这有助于缓解梯度消失问题,使得深层网络的训练成为可能。

posted @ 2024-11-03 14:30  lostin9772  阅读(2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