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的一个星期六,在深圳举行的一个关于改革理论的座谈会上,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向在座的一位官员提问:“顺德的产权改革之后,现在情况怎么样?”

  自2002年顺德撤市设区以来,已很久没有人问起,创造了著名“顺德模式”的“可怕的顺德人”,现在怎么样了?

  在顺德新城区桂畔湖边一个西餐咖啡厅的小型沙龙上,当记者将此问题抛给顺德青年企业家协会几位会员时,他们陷入了沉默。良久,一位在当地很有影响的老板带着一种怪笑回答记者:

  “你要问顺德老板们现在的状态,那么就一句话:喝红酒。”

  看到记者迷惑不解的神情,他接着阐释:“喝红酒,以及打高尔夫球,这是一种很放松的、慢的生活状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顺德老板们现在更愿意追求有品味的生活,慢慢地品味和享受生活的质感,辛苦打拼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享受生活?第二,除了喝红酒,还能干什么?现状中有许多你不能改变、只能去适应的事情,在调整期,做得多也许并不是件好事,最好等待。”

  如此回答,透出一丝浅浅的无奈感。

  不再可怕的顺德人?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可怕的顺德人”

  在改革开放前,顺德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县,工业仅仅停留在缫丝等少数几个传统项目上,并且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传统农业经济已经很适应发展需要。

  从1980年代开始,顺德提出了“工业立县”的战略。1985年,顺德被广东省政府批准为经济开放区,政策的利好使顺德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顺德经济实现了第一次飞跃。

  据统计部门的资料显示,1978年顺德的工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不足16亿元。但1985年其工农业总产值就翻了一番,至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已经接近90亿元。此时的顺德已大跨步地迈入广东“四小虎”的行列,其中全国十大乡镇企业已经有5个在顺德。

  1994年1月,顺德碧桂园学校在《羊城晚报》连续3次刊登以“可怕的顺德人”为题的悬念广告,成功地将世人的目光引到了碧桂园,创造了中国房地产销售的奇迹,而“可怕的顺德人”也成为一句响彻国内的名言。

  之所以有“可怕”这样的印象,是因为在传统经济的范畴里,顺德的做法与思路很明显地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另类形象,而且顺德人也创造了令人眩目的骄人业绩。


 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顺德家电产业在全国攻城略地、战无不胜。顺德生产的电冰箱、空调器、微波炉、电风扇、电饭煲、电子消毒柜、热水器等十几个家电产品产销量均居全国第一,家用电器工业产值占全国同行业15%左右。顺德大道从南到北约10公里的车程内云集了五个中国驰名商标——科龙、容声、美的、万家乐、格兰仕。顺德可谓当之无愧的中国乃至世界的家电制造中心。

  并不仅仅是家电。顺德强势产业有“两家一花”之说:两家是家电和家具,一花则是花卉产业。

  顺德乐从镇号称“世界家具之都”,是全国最大的家具集散地之一,龙江则有“中国家具第一镇”之 称,集中了顺德2/3的家具厂,共1200多家。

  顺德还是全国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花卉种植面积45000亩,其中陈村镇占了23000亩。虽然顺德花卉的种植面积只占种植业总面积的20%,而销售额却占了种植业的60%,是顺德农业的一个龙头。

  此外,顺德还拥有国内规模最大木工机械、钢铁市场之一。

  还有,别忘了“食在广东,厨出凤城”这句话,顺德是粤菜的发源地之一。而 “顺峰山庄”则是顺德饮食的一大骄傲,在北京、沈阳、青岛、广州及澳大利亚等地设有20多家分店。

  一个总面积只有806平方公里的县,能取得如此成就,确实不负“可怕”一词的赞誉。

  顺德2002年的GDP达到4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位居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榜首。

  为何顺德成为广东“四小虎”之首?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

  顺德政府提出的“三为主”(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工业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思路,这就是“顺德模式”的核心。顺德模式中绝大部分公有企业是由政府担保向银行贷款发展起来的。1993年统计,顺德工业企业注册资本中,公有经济占74%,外资占24.7%,民间资本仅占1.28%。顺德人拿出政府的招牌来为企业作担保吸引发展所需资金,尽管政府主导产业发展的做法招致非议,但负债发展有两个好处:一个就是把后来的事情提前来办,一个就是能迅速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市场上的产品供不应求,有资本投入,能把产品生产出来就能发大财。

  1993产权改革:

  “顺德模式”新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加上1987年比全国早5年实行的放权让利,使顺德以家用电器为龙头的制造业迅速崛起。但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产权不明、责权不清、政企不分、管理不善”等问题日渐成为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困扰。“企业负盈,银行负贷,政府负债”的现象比比皆是,国有资产流失十分严重。

  1990年代初,顺德乡镇企业的危机已开始显现:村办工厂里“引进”的外国淘汰“先进”机器已开始在其它地区引进的真正先进的生产线面前露怯;集体经济为主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疲软已相当成问题。另一方面,发展乡镇企业时期广泛吸纳各地资金却使顺德企业和政府都负债不轻。顺德市在进行改制前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基层的镇政府已经为乡镇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不能再“出血”了。


  在1995年给广东省委省政府的一份报告中,顺德市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困局作了概括:

  “近十多年来,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发展经济,无论政府或企业负责人,都把上项目放在第一位,盲目投资、重复投资屡见不鲜。1980年代的风扇,一个镇搞,个个镇都搞,几乎个个镇都有风扇厂。在燃气具、灯饰、空调器甚至摩托车、汽车等项目生产和建设上也有类似情况。这个过程浪费了资源,使政府背上了相当沉重的包袱,又使一些真正需要投资的重点项目难以集中资金建设……”

  1992年3月,顺德县撤县建市。1992年5月,刚刚挂牌才两个月的中共顺德市委市政府向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打了个报告——《关于顺德市开展综合改革试验,加快经济发展的请示》,提出要“加大改革分量,加快改革步伐,从四个层次展开综合改革试验”,并提出了10项具体的改革设想。

  1992年9月,在谢非主持下,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支持顺德市开展综合改革试验,加快经济发展步伐问题的批示》,让其在综合体制改革上有更大的自主权;199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在顺德进行“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的、配套的、综合的全面改革”试点,即所谓“产权改革”。

  1993年7月时任顺德市委书记陈用志在会议报告中提出:要变旧“三个为主”为新“三个为主”:从以集体经济为主,调整为以混合型经济为主,逐步提高非公有经济的比例;从以工业为主,调整为以二三产业为主,逐步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从以骨干企业为主,调整为以高而专的集团为主。

  按照“抓住一批、放开一批、发展一批”的思路,分别采取股份与股份合作制、出让股权、拍卖、赎买、租赁与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使企业真正改造成为市场的主体。至1996年底,市镇两级的1001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转制完毕,混合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原市镇两级的企业中公有股的比重从90%降到62.4%,外商及民间投资者股比占37.6%。原属政府的年产值超亿元的32家规模企业,转制后政府独资经营或控股经营的15家,上市公司3家,中外合资合作4家,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10家。

  1997年,顺德又公布一项重要改革决定:所有政府机关都不再有自己的直属企业,实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离,政府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顺德乡镇企业完成了脱胎换骨的革新。

  从总体上来说,顺德改革应该是成功的,可以说完成了以乡镇企业为特点到以民营经济为特点的产权机制转换。桂洲、龙江、乐从、陈村、勒流等镇,民营经济都占了镇经济的“半壁江山”。

  “1990年代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可以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它催生了大批本土资本主导的民营企业,同时也让一大批本土人才脱颖而出,这些人才将是顺德经济未来发展的宝贵资源。顺德很有希望。”省委党校教授、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宋子和,在参观了企业、听取部门负责人的介绍后如此评价。

  “1993年开始的产权改革,把政府经营企业变成社会经营企业,实现了企业资本的社会化、股份化。如此一来,政府做政府该做的事情,企业实现社会化运作。在产权明晰后,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摆脱了政府附属物的地位,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顺德经贸局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随着竞争的加剧,以配套加工起家的顺德家电企业越来越注重加工制造,很多企业甚至都中止了做品牌的念头,一心一意做起了OEM。时至今日,面对浙江、江苏和山东等国内品牌的挑战,面对外资品牌咄咄逼人的攻势,顺德的企业似乎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有分析者因此称“可怕的顺德人”已蜕变:“顺德民营企业老板目前所缺少的是胆识。江浙一带的不少民营企业家敢于去国际市场拼杀,相比之下,顺德的民营企业老板差距甚大。”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对于传统产业的升级,顺德很多老板已经找不到感觉了。顺德从“两家一花”到打造“八大金刚”,顺德企业对目前的状况是欲变不能,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本地没有这个条件,企业也没有足够的人才。现在“泛珠”概念的提出和CEPA之风对于企业来说,机遇可能会有的,但真要移师北进,放弃自己的发源地或起家产品,离开自己得心应手的东西,代价太高,风险太大,前景难料。

  陈云贤带来的“资本化”方向

  2004年11月,原佛山市常务副市长陈云贤走马兼任顺德区委书记,提出把企业做强做大。陈利用自己在证券公司工作的背景,极力促进企业上市,还以政府文件的形式鼓励顺德企业上市、大胆走出去。

  2004年8月,佛山市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领导小组和企业上市办公室成立,当时已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陈云贤出任组长,专职推动企业上市,由于从政到佛山任职前曾担任广发证券董事长,从政后又努力推动佛山产业的“资本化”,陈被称作“资本市长”,他显然把这个方向也带到了顺德。

  在陈的推动下,顺德区政府于2005年1月出台了《关于促进企业上市的工作意见》,该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设立顺德区企业上市工作办公室,主要承担区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统筹、组织、协调、指导、服务”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的具体工作,协助和指导企业的上市工作。

  二是建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和“一企一议”服务制度,按照“一企一议”的原则,快速办理企业在改制上市、资本运营过程中涉及的各项工作。

  三是设立“区扶持企业上市专户”,扶持成功上市的企业,有效降低企业的上市成本。

  四是制定企业上市奖励政策,对2005年1月13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完成上市辅导期企业、成功发行股票企业,包括在异地“买壳”、“借壳”上市,并将上市公司注册地迁回顺德的企业,顺德区政府分别予以奖励等等。

  在此之前虽然顺德已有4家上市公司,但他们在股市上表现平淡,乏善可陈。1993年,美的和万家乐作为我国乡镇企业的首批上市企业发行A股;1996年和1999年,科龙分别在香港联交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02年10月科达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但万家乐和科龙上市后都已被迫进行过重组。

  在顺德政府的支持下,2006年7月,顺德的德美化工成为中国证券市场重启IPO后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顺德甚至佛山市4年来在A股市场的“第一股”。顺德副区长王干林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德美化工”是顺德“三三三”产业发展战略中重点扶持发展的龙头企业,多年来一直位居顺德乃至全国同行业前列,其成功上市,对其他顺德中小企业具有示范作用。据说50多家顺德企业已表达上市意愿和正在进行上市筹备工作。


  随着竞争的加剧,以配套加工起家的顺德家电企业越来越注重加工制造,很多企业甚至都中止了做品牌的念头,一心一意做起了OEM。时至今日,面对浙江、江苏和山东等国内品牌的挑战,面对外资品牌咄咄逼人的攻势,顺德的企业似乎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有分析者因此称“可怕的顺德人”已蜕变:“顺德民营企业老板目前所缺少的是胆识。江浙一带的不少民营企业家敢于去国际市场拼杀,相比之下,顺德的民营企业老板差距甚大。”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对于传统产业的升级,顺德很多老板已经找不到感觉了。顺德从“两家一花”到打造“八大金刚”,顺德企业对目前的状况是欲变不能,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本地没有这个条件,企业也没有足够的人才。现在“泛珠”概念的提出和CEPA之风对于企业来说,机遇可能会有的,但真要移师北进,放弃自己的发源地或起家产品,离开自己得心应手的东西,代价太高,风险太大,前景难料。

  陈云贤带来的“资本化”方向

  2004年11月,原佛山市常务副市长陈云贤走马兼任顺德区委书记,提出把企业做强做大。陈利用自己在证券公司工作的背景,极力促进企业上市,还以政府文件的形式鼓励顺德企业上市、大胆走出去。

  2004年8月,佛山市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领导小组和企业上市办公室成立,当时已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陈云贤出任组长,专职推动企业上市,由于从政到佛山任职前曾担任广发证券董事长,从政后又努力推动佛山产业的“资本化”,陈被称作“资本市长”,他显然把这个方向也带到了顺德。

  在陈的推动下,顺德区政府于2005年1月出台了《关于促进企业上市的工作意见》,该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设立顺德区企业上市工作办公室,主要承担区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统筹、组织、协调、指导、服务”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的具体工作,协助和指导企业的上市工作。

  二是建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和“一企一议”服务制度,按照“一企一议”的原则,快速办理企业在改制上市、资本运营过程中涉及的各项工作。

  三是设立“区扶持企业上市专户”,扶持成功上市的企业,有效降低企业的上市成本。

  四是制定企业上市奖励政策,对2005年1月13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完成上市辅导期企业、成功发行股票企业,包括在异地“买壳”、“借壳”上市,并将上市公司注册地迁回顺德的企业,顺德区政府分别予以奖励等等。

  在此之前虽然顺德已有4家上市公司,但他们在股市上表现平淡,乏善可陈。1993年,美的和万家乐作为我国乡镇企业的首批上市企业发行A股;1996年和1999年,科龙分别在香港联交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02年10月科达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但万家乐和科龙上市后都已被迫进行过重组。

  在顺德政府的支持下,2006年7月,顺德的德美化工成为中国证券市场重启IPO后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顺德甚至佛山市4年来在A股市场的“第一股”。顺德副区长王干林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德美化工”是顺德“三三三”产业发展战略中重点扶持发展的龙头企业,多年来一直位居顺德乃至全国同行业前列,其成功上市,对其他顺德中小企业具有示范作用。据说50多家顺德企业已表达上市意愿和正在进行上市筹备工作。


  2007年4月,碧桂园在香港挂牌上市,年度中国首富花落碧桂园大股东杨惠妍,最多募集超过千亿元的创富神话,令佛山的企业家眼红心热,佛山老板们财富创造的观念正发生嬗变。

  陈云贤只在顺德区委书记任上呆了不足两年,2006年10,陈云贤出任佛山市代市长。2007年3月,已正式出任佛山市长的陈云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仍强调,“现在佛山有13家企业上市,今年希望有5至8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而加上后续一批准备改制上市的企业,佛山板块从数量上来看已现雏形。今后还将争取在佛山板块中,进一步形成顺德板块、南海板块等企业上市集群,并以质地优良、高速成长、规范运作等特点,使这一板块在中国乃至海外资本市场中产生重要影响力”。

  2005年5月,在顺德区委书记任上,科龙入主者柯林格尔老板顾雏军事发被捕,在中央及省有关部门的协调下,陈云贤处理了科龙再次重组,当年9月9日,广东格林柯尔与海信集团控股子公司海信空调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以科龙电器2005年半年报为基本依据,以每股3.432元的价格出售26.43%的科龙股份,总价9亿元。9月21日,科龙董事会完成调整,以海信空调总经理汤业国为首的四名海信方面高管进入科龙董事会;科龙电器原总裁刘从梦辞职,原副总裁严友松则被免职。

  “资本市长”显然给顺德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他带来更多的是一种观念转变,比如上市,珠三角企业历来喜欢闷头做生意,上市面临着三年要盈利、要补税、财务要公开等现实问题,多年来佛山企业上市很少。”一家上市企业的老板如是说。

  顺德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对资本市场开始变得熟悉起来,并深化着对资本和公司治理结构的认识。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以职业经理人身份出任华帝集团总经理的姚吉庆,手把手将华帝引入上市之路的时候,幕后的“资本”却重出江湖,执掌上市公司,而姚本人只能担任集团总经理一职,由此退出核心业务圈。

  “资本化对顺商带来的影响还要观察。”顺德青年企业家协会的一位会员对记者说,“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融资,比如对家族企业的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但是资本市场既是诱惑也可能是陷阱,钱来得太容易,会否对顺德人坚定做实业的原则产生冲击从而让顺德人丢掉自己的传家宝?”

  不要轻易相信老虎变成绵羊

  即便是不再像1980年代那样在全国虎虎生威,但是断言顺德人不再可怕还是太武断了一些。这个“老虎”绝对不会在红酒中迷醉了自己。

  无论是1980年代的乡镇经济,还是1993年改革之后的民营经济,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商贸流通业,顺德产业的最大特点,是立足于本土创业、在本土草根生长起来的经济力量,加上顺德人捕捉机会的能力,这些是顺德经济在市场形势千变万化之中,自动调适自己的最根本动力。这一点顺德模式与东莞模式最为不同。

  “顺德发达的本土草根经济,是顺德产业升级转型的有力保障。”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张长生认为,看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不能单看GDP,还要看这个地方经济体的性质,看这个地方是一有风吹草动就闻风而动的资本,还是扎根本土发展的本土经济、草根经济,本地的资本是否已经进入对外扩展的阶段。

  原顺德区政协主席招汝基也说:“顺德从本地资本默默发展起来的草根经济的特征特别明显,本土的草根经济占到了经济总量的70%。草根经济不但对地方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本地有着天然的归属感,抗风险能力比较强,在自主产权、自主资本、自主创新上更有优势,顺德这一经济模式值得关注。”

  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林生则表示,随着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业已经没有独特的优势,如何让制造业走上品牌+技术的道路,如何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已经成为了顺德要面对的问题。顺德产权改革后出现了一大批本土资本主导的企业和密集的本土企业家群体,随着这些企业的壮大,必然催生总部经济,而“草根经济”对本地的天然归属感是顺德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未来,顺德应该借品牌、总部经济突破区域制约;在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还要重视高新技术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第三产业;帮助民营企业第一代管理者找好接班人,让这股发展动力薪火相传。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涂料产业的龙头华润涂料的当家人,在传统产业发展上取得成就后,又把目光投向了高新技术产业,创办了瑞图万方,公司的高管层出自科龙、美的、万和等,企业很快在国内低空遥感航拍技术产业领域获得强势地位。

  “老虎仍然是老虎,不会变成绵羊。即便他们在悠闲地喝红酒。”一位顺德人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