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

 

 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文字出现之前只能口口相传,出现之后,所有言论、思想都可以记录成册,流传于后世。我们无法跨越时间,但可以阅读前人留下的文字,或者将文字流传给后人,着实是一件很奇妙也很欣慰的事情(隐隐有一种战胜自然法则的快感,还有比读书和写作更爽的事么?)。
时间是个残酷的东西,好多书籍都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了;时间也是好东西,那些经受住时间考验流传至今的书籍,都是前人思想的精华,能流传下来肯定有能流传下来的价值。这些都是宝贝,不读岂不可惜。
然而,大道至简,很多道理大家都明白,比如坚持、勤奋,等等,可很少有人能或者愿意去做,读书也是如此。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娱乐设备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时间被瓜分,当今时代,坚持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绝大多数人有过这样的疑问,读书有啥用,又不能当饭吃。
关于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这是我见到过得最好的回答:

 

 

君不见:
  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车马多如簇。
  古人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说法,一个人书读的多了,内在的气质会发生变化,有个词叫“才华横溢”,才华或者气质当然不会像水一样溢出来,但是,即便是双胞胎站在一起,只要他们的经历不同,那么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好吧,读书有这么多好处,可是中华五千年流传下来的书,穷尽一生之力也读不完,庄子几千年前就感叹过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之前我也有同样的困惑,毕业之后当了程序员,各种技术栈层出不穷,各种书籍看都看不过来,一直困惑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明白过来,这么多年,看似IT行业发展迅速,各种技术层出不穷,其实,本质上,计算机体系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所有的新技术其原理都是差不多的。
  各行各业都一样,到最后都是殊途同归、返璞归真的。
  《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万物的源头,那么道又是什么呢?作者同样在道德经里面给出了回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传习录》中弟子问先生,《诗》三百篇中,都是讲啥的?先生答到:《诗》三百篇,只三字:思无邪。
殊途同归、返璞归真的,儒道的先贤们早已经认清这个道理。
五柳先生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小时候不明白,为啥和老师教的不一样,不是说一字一句都要清楚明白才行吗?后来才知道,有的书,读过了,即便有些东西不理解,也无所谓,与经历有关,日后会有那么一瞬间,之前不理解的东西,突然就贯通了。像《传习录》《道德经》,读完了,虽然不知道说的啥,但总有一种不可描述的感觉,感觉有些地方变得不一样了。
  知无涯?不怕。生有涯?无妨。读书就是了,总有一天,境界到了,自然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posted @ 2020-04-16 16:34  looyee  阅读(7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