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L, CPL及RPL之间的关系
DPL: Descriptor Privilege Level
1) GDT/LDT表中的描述符
GDT/LDT表中的描述符,描述的是一段内存。
其中的DPL代表着GDT/LDT中的描述符描述的内存段的特权级别。
比如,当前正在执行的代码,它的特权级别就是当前的CS段选择子指向的段描述符中的DPL所决定的。
即DPL是描述一段内存的特权级别。
2) IDT表中的描述符
IDT表中的描述符,描述的是一个门。
门的概念,与“植物大战僵尸”里面的传送门类似:
假设,上图中的每一行都是有特权级别的,上面行的特权级别比下面行的特权级别高,那么从A处发出的豌豆是无法打中B处的僵尸的。
但是有了传送门,它可以帮忙将A出打出的豌豆提升到B处,从而打中B处的僵尸。
Gate Descriptor的作用也类似,它可以用来帮助提升请求请求代码的特权级别。
使原本没有特权执行内核态代码的用户态程序,可以在Gate的帮助下,执行内核态的代码。
CPL:Current Privilege Level
代表着当前执行的代码段的特权级别
RPL:Request Privilege Level
用于描述段选择子。
段选择子是用来选择GDT/LDT中段描述符描述的内存段的。
RPL代表着一次申请访问估内容时,使用的特权级别,用RPL来代替请求程序本身的CPL,用于特权级别检查。
下面我们查看一个例子:
IDT中第0x80项代表“系统调用”的入口:
1: [ 80] 0x00000060[index=000C, TI=0, RPL=0] : 0xc152c898, P[1] DPL[3] Type[ Trap Gate]
而它里面的0x00000060段选择子,选择的是GDT中的0x000C项
1: [ C] 0x00000000 : 0xffffffff, G[1] D/B[1] P[1] DPL[0] S[1] Type[11] Code[Read-Enable Accessed ]
根据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理解为
1) 用户态程序的CPL为3, 它请求的Gate描述符项的DPL为3,请求通过。
2) Gate描述符进一步代表用户态程序请求访问内核态的代码段时,RPL为0, 而目标代码段的DPL也为0,这一步请求也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