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L Server性能调校的步骤

性能调校的步骤——DETECT

性能调校的工作千头万绪,最怕的就是像无头苍蝇般盲目地错误尝试(trial and error),不但旷日费时,还累积不到经验,团队与个人都难以成长,也就是说下次再碰到性能议题时,还是乱试一通。

我们需要拟定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执行,如此才能循序渐进,一步步朝目标前进。据微软的研究显示,过程应该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发现、探究、提案、执行、复查、收尾。这不一定适用于任何调校的情境,笔者从来也没有完全这么做,但却是个可供参考的方法论,能据以修正成自己的方法。有固定的准则后,才可以累积经验并加以分门别类。

现将各步骤的原文列出如下:

Ÿ  Discover the problem:发现问题。

Ÿ  Explore the conditions:探究原因,为问题提供明确的定义与定位。

Ÿ  Track down possible approaches: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Ÿ  Execute the most likely approach:执行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

Ÿ  Check for success(如果需要的话,重复之前的步骤):确认解决方案成功与否。

Ÿ  Tie up loose ends:完成收尾的工作。

1.3.1  各阶段重点说明

以下对各阶段稍做说明。

1.3.1.1  发现问题

这可能是支持性能调校的专家们花时间最少的一个阶段,因为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用户在做,他们可能已经有一大堆的观察经验,而找你来,不会期望你完全重做一遍他们已经做过多次的事情,而是希望看到你马上采取一些行动,并一针见效。

这个阶段专业与否就看你是否可以立刻找到重点,把握住各个细节,而不是在整个调校的各个程序中,来来回回、反反复复询问相同的问题。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发现(Discover)问题、详述(Describe)问题,并且正确而详细地记录下来(Document)。在进入下一步骤前,你应该问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

对于问题是否已经有简明的描述

若无法简明地描述问题,代表你尚不了解问题,或者没抓到重点。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用户常拉拉杂杂地说了一大堆,让你晕头转向,只好急着做点东西,不见得是有方向,只是想摆脱用户像倾倒垃圾一样,噼里啪啦地描述现象时,还夹缠着抱怨与谩骂,大家一拥而上,对你一股脑儿地说个不停。信息虽然多,但零零碎碎看不到全貌。

你可以尝试将自己听到的,重新有序地整理一遍再诉说给用户听,看看是否符合大家共通的观点,若没有异议,就有了一个大致正确的开始。

用户的基线与期待在哪

在前面一节中强调了基线的重要,这让你可以比较成果,并有前进的目标。例如,当用户抱怨“SQL Server 跑得太慢了”,这时要理清他们的“慢”是怎么定义的,而什么是合理可接受的速度。若没有基线,则需要你为他们建立。

性能调校可能是一再循环的过程,除了时间难以掌握外,还不一定所有的问题都有解。不要让用户有错误或过高的期待,从而能减少承担不可能完成任务的压力,更可减少长时间调校后,达不到用户期望而招致的愤怒。

在查找的过程中尽量不要急躁或恐慌,贸然进入到下一个步骤,只会让你再一次回到原点,重新定义问题。

1.3.1.2  探究原因,为问题提供明确的定义与定位

确定用户的问题与需求后,下一步是探究原因,此步骤的重点是“探索(Explore)”、“找寻证据(Evidence)”、“建立(Establish)”描述整个问题来龙去脉的假设。

当你从以上步骤确切了解用户的问题后,就需要建立问题发生原因的假设和导致性能不足的运行模型,而当前这个步骤便是在搜集证据,以建立并确认该假设。在这个阶段中,你可以通过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SqlDiag.exe、性能计数器、事件查看器、SQL ProfilerSQL Server 2005 Performance Dashbord ReportsDMVDMF等工具来找线索(以上工具在本书第3章“性能调校相关工具程序”中有详细说明)。

这个步骤的主要任务是广泛搜集相关数据,但并未深入分析数据间的关联性,这是下一步骤要做的事情。当然,要搜集正确而相关的证据,难免要稍做分析,但不要过度耗时在某项单一的事件上。此步骤要的是全貌,尽量了解系统的每一个方面,避免深入分析时,漏了某个关键现象而误入歧途。

当然,若在这个阶段就发现重大问题,一眼就看出关键点,例如,硬件毁损,某个硬盘区间或内存区间不稳,某个程序吃掉所有的内存,让SQL Server无内存可用,抑或是该程序常常出问题,拖垮CPU等,则可以跳过DETECT方法论之后的步骤,进行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并予以解决。

通常性能调校并不是那么容易一眼看出重大错误,或许用户自己就可以解决,而需要专门做性能调校的情况可能如战场上不断带来的伤患,第一步要做的是决定伤患的轻重,再决定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做最有效的治疗。当你在前一步获得用户大量的问题后,接下来就要搜集并探究各种现象,决定轻重缓急,通盘考虑后,进入下一步。

1.3.1.3  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在深入分析前述两步骤搜集到的数据,并对整个问题的前因后果提出假设,进而拟出对应策略,如果前一个步骤做得不够详实,就可能误判,导致努力了半天,但没有碰到瓶颈点。

在拟定策略时,应当参考大量的在线说明、Knowledge Base,在网络上广泛查找资料,看看前人或是微软对于你所面对的问题是否有好的方案。到相关网站讨论区提出问题,或是询问技术顾问,最好不要闭门造车,防止解决问题时又出现新问题。

这个步骤最重要的是拟定计划,而这又可分为两个部分:用来证明对问题所建立的假设的计划,以及解决问题的计划。前文一再强调,性能调校可能是个一再循环的过程,有一个好的计划,你才能知道方向与步骤。

不要冲动地进入到下一步骤,信息界有句名言:“最早开始的,最晚结束”。言下之意就是凡事要谋定而后动,若匆忙进入到下一步执行解决方案,可能因为疏失而导致更多的错误,甚至因为你的操作让系统更为不稳定,原本性能不佳的系统宕掉了,这时会招致用户更大的不满。

1.3.1.4  执行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

这可能是DETECT 方法中最简单的一步,因为只要执行上一步中所拟定的计划即可。但是在执行计划时,仍然要注意系统的反应,随时都可能会要放弃当前的计划,因为新的证据可能证明先前的判断是错误的,因而要修正计划,甚至是退回到重新拟定计划。

随时反省,不要急着操作。每一步愈稳也就愈少反复,因此,现在的时间花费可以节省未来的时间(Spend time now to save time later)。整个性能调校的过程就是在考验团队的细心与耐力、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切勿急躁。

在这一部分执行的计划也有二个,分别是上一步拟定的:其一是对问题的假设,验证某些行为导致性能不足的计划;其二是解决问题的计划。先证明假设成立,再执行解决该问题的方案。若假设错误,当然就不需要执行解决方案。否则努力地重载了程序、变更了数据库架构、买了新的硬件等,却是验证了瓶颈点不在此,结果就尴尬了。

同时要小心观察你的计划会不会导致新的问题,并严重影响当前系统的执行,不要原来是系统迟缓,而你的测试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1.3.1.5  确认解决方案成功与否

执行计划后,需要重新收集数据,以验证该计划成功与否。这一步骤又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确认计划是否证实了假设,若证实假设是对的,则需要继续搜集相关的数据,以确立接下来的步骤。

第二阶段是分析已收集到的数据,看看是否解决了优先级最高的瓶颈,若已解决,应有瓶颈转移的现象,此时要针对次要瓶颈开始拟定新的计划,并确定是否已经符合用户的目标。

如果执行结果不如预期,证明假设错误,会非常让人气馁。

其实,定错性能调校的目标是常有的事,这时就是要你在错误的面前,停下来好好思考,不要立刻行动。查看先前步骤的各项产出,重新理出头绪,最重要的是清楚知道这一回的错误在哪,如此新的步骤就会更逼近目标。犯错是常有的事,踩着错误走向成功是性能调校的常态。现在,你可以休息一下,喝杯咖啡,和合作伙伴放轻松,回顾一下这个过程,对整个问题建立更清晰的轮廓。

1.3.1.6  完成收尾的工作

5个步骤循环重复地执行,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更逼近问题的核心,直到达到性能调校的目标。

但当我们完成目标后,依然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Ÿ  解决的方式是否有边际效应而造成其他的问题?

例如,为了某类的查询工作建立了大量的索引,事后原本正常的添加、修改、删除都出现了性能问题。

Ÿ  是否真正根除了问题,还是仅表象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建立问题的假设时,很容易将问题特殊化,仅局部地解决该问题。例如,加了某个索引或稍稍改变查询语句,舒缓了当前的瓶颈,但当用户稍微增加或采用不同的查询方式时,老问题就容易复发。

Ÿ  是否要建立持续跟踪的计划?

当你无法确定已经根除问题时,那可能就要拟定持续跟踪的计划了。决定是否要持续观察某些计数器,跟踪某些现象是否还会发生,若发生了要如何解决等。如此不但可以让用户安心,更可以让你知道之前的行为到底有多少效益,下次的性能调校才能提出更完整的解决方案。

摘自胡百敬著作《SQL Server 2005 performance tunning性能调校》

posted @ 2008-07-30 10:10  Chinaren  阅读(47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