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传统器型介绍

紫砂传统器型介绍

仿古壶,汉瓦壶,掇只壶,井栏壶,子冶石瓢,景舟石瓢

仿古壶

紫泥

img
img
img

本山绿泥

img
img
img

器型描述

仿古壶,大方、端庄,是一个三圆垒叠的壶型。

  • 仿古壶肩部以下的轮廓线和仿古壶的盖面

    构成了一个大的椭圆
    这两段线条啊,虽然没有直接连在一起
    但其实是一个大椭圆的两段弧线
    这是第一个圆,也是最大的圆

  • 仿古壶的壶盖本身也构成一个中椭圆

    当然,这个中椭圆只能看到上半部分
    下半部分是隐藏在壶身里面
    虽然看不见,但是能感觉到
    这是第二个圆

  • 第三个圆就是仿古壶的壶钮

    仿古壶的壶钮也是一个小椭圆
    这是第三个圆
    很多紫砂壶的壶钮啊,都是壶身的缩小版
    这叫呼应,壶钮和壶身形成呼应
    大中小,上中下,三个椭圆
    这就是仿古壶上的三圆垒叠

  • 除了三圆垒叠,我们换个视角

    还能看到一组三圆嵌套
    从顶部视角往下看
    仿古壶壶身最宽处
    仿古壶的壶盖
    以及仿古壶的壶钮
    同样又构成了大中小三个同心圆
    无论是三圆垒叠,还是三圆嵌套啊
    这些圆之间,按大小排列
    都显得连贯呼应
    这也是仿古壶的趣味所在

汉瓦壶

紫泥

img
img

黄龙山青段

img
img

器型描述

  • 汉瓦却不是正儿八经的汉代瓦当,而是以汉瓦为型,融入紫砂壶造型的汉瓦壶。

    汉瓦壶的造型如同一瓦缸,壶身呈圆柱形,看似直上直下,中间却有拱起,显得张力十足!壶盖采用大圆形,也是微鼓,略见弧。上有一桥形作壶钮,坡势平缓。直流嘴长短适中,耳形壶把圆中略见扁,壶嘴与壶把又皆为多棱形,给人视觉上的变化,同时这也是方与圆的艺术的经典结合。

    整款壶显出素拙之味,毫无矫饰之感。相传这把壶就可以转捻即紧,拈钮可以翕起全壶。

    汉瓦壶以简洁的线条构成淳朴凝重的形体,深厚且具神韵,设计上空间明快,虚实和谐,提谐舒适,很有端庄古朴之意境!

玉仿汉瓦钮

  • 汉瓦壶是最实用的壶型
  1. 壶嘴的出水:壶嘴底部宽大,出水顺畅有力
  2. 壶口的大小:宽大的壶口,无论投茶,还是清理叶底茶渣都特别方便
  3. 壶钮的拿捏: 汉瓦壶壶钮的大小形态非常容易拿捏,不易脱手
  4. 壶把的握持:汉瓦壶的壶把修长,壶把的内圈在纵向上有足够的空间,手指可以轻松勾住

掇只壶

掇只壶,又称掇壶、掇壶子、掇壶壶

紫泥

img
img
img

红皮龙

img
img

器型描述

  • 壶身

    掇只壶和仿古壶壶身的主要区别,在于壶身的高度。仿古壶的身桶扁圆,而掇只壶则是被拉高了。相比之下仿古壶的重心偏低,显得更加稳重。而掇只壶的重心偏高,显得更加精神。他们的壶底也不一样,掇只壶的壶底外撇,还有一个圈足。这样壶身的下半部分也不会显得单调,和壶口壶盖的两个线圈也形成呼应。壶身下面线条收得很慢,气定神闲,很从容。

  • 壶盖

    更加饱满,高度更高。这是为了呼应壶身,壶身高度加高,壶盖的高度也要相应增高。保持协调,和仿古壶一样,也是压盖设计。壶盖盖沿比壶口口沿要稍微宽出一些,天压地。

  • 壶钮

    我们仔细观察,掇只壶的壶钮啊。并非简单地把仿古壶的扁壶钮拉高。你粗看好像大差不差的,细看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掇只壶的壶钮并非上下对称,它是有变化的,上半部分线条舒缓,慢慢过渡,下半部分曲率变化加快。掇只壶的壶钮像是一颗饱满的围棋棋子,它既不是椭圆,也不是圆珠钮。它是充满变化的,有味道的,耐看的。

    我们发现了问题,还要思考问题。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大亨掇只的壶钮是这样设计的?

    我们可以从中国书法上找到答案。书法的一个重要法则啊,就是要讲究变化、和谐。讲究变化的同时,要能够做到和谐,和谐中要能够体现出变化,二者需同时存在。这既是书法艺术的一个内在要求,也是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法度和审美标准。

    书法讲究变化,茶壶上的线条也是如此。不断变化的线条给人的感觉更生动,更有活力,值得细品。

    那么为什么大亨掇只壶上,使用了这种线条充满变化的壶钮,为什么西施壶上面只装了一颗圆珠钮呢。哎,因为和谐。大亨掇只壶壶身的线条本身也是充满了变化的。请看它的轮廓线条,从上到下,线条是不是在不断变化,壶钮和壶身之间要做到协调。给富有变化的壶身搭配一颗有韵味的壶钮,这才是点睛之笔。那么反过来讲,如果不这么设计。给它换一颗圆珠钮,或者是给它换一个椭圆形的壶钮,你可以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哪个更好?

    变化和谐,和谐变化。大亨掇只的壶钮是重点。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我们欣赏一把壶,就是要对它的细节盯着看。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去理解这种设计背后的原因。当你想明白了,理解了作者的意图。那种感觉仿佛是在跨越时空和作者对话。

  • 壶嘴壶把

    大亨掇只的壶嘴壶把和仿古壶相比要稍微瘦一点,矮胖一点的壶身,壶嘴壶把会做的粗一些。高壶身的壶型,会把壶嘴壶把做细一点。这样看起来比较协调。壶把的装配位置,处在壶身的中上部位。这样也是和壶嘴形成呼应,整个壶的重心偏高,但依然稳重。淡定从容,这才是王者风范。

井栏壶

紫泥

img
img

仿古井栏

img
img

历史典故

曼生井栏壶是最初的井栏壶型,初夏一日,制壶知己彭年来访,曼生设席庭院,以紫砂茗壶为题,互交心得。彭年问近日可有新思?曼生摇头曰:“近日公务繁忙,未曾拾得!” 彭年曰:“勿躁!万物皆可成壶!” 曼生曰:“但求精!” 二人相饮甚欢。庭院之南,有一深井,恰一丫环于井边取水,栏高水深,丫环取水,腰身弯得有如一只彩虾,二人见状相视而笑。曼生紧盯井栏与汲水丫环,慢慢地丫环化为一只优美的壶把,井栏化作壶身。

彭年眼望曼生,已知其意,遂传下人送笔墨,当即在石桌上描绘开来,数遍而终成一壶。彭年曰:“此壶命为汲水壶如何?” 曼生摇头曰:“此壶天成,唯曰井栏。” 二人相视大笑。汲水思源乃井栏壶蕴含的人文意识,方圆周正,是此壶酝酿视觉美感。观此壶,犹似任尔风吹雨,我亦悠然闲庭度,可称之壶之隐者。

深井有如文山书海,知识有如井水,取之不竭,告诫世人:学识有如人生必备之水,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此壶造型简约,色泽偏黄泛紫,风格高洁古雅,乃传世紫砂茗壶之三大经典壶式之一。

器型描述

仿古井栏壶则更具现实感。在仿古井栏上,我们看到千年古井的魅力。这是茶壶背后的文化。仿古井栏壶,简单讲下

  • 壶身

    相比曼生井栏,它的壶身要更扁。壶肩上多了一个小台阶。不要问我为什么。原型就是这样。要充分尊重原型

  • 壶盖

    壶盖扁平,高于壶口。层次感明显。如果说曼生井栏的特点是简约。仿古井栏则是有层次感

  • 壶钮

    壶钮设计为桥梁钮。考虑到仿古井栏的壶身更扁。所以装配这种跨度更长的桥梁钮也是很和谐的。另外也增加了实用性。桥梁钮更好拿捏啊。一举解决了曼生井栏壶壶钮不好拿捏的问题。

子冶石瓢

紫泥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历史典故

陈曼生从苏东坡的石铫壶上受到启发,创作了一款瓢壶。很快,同时期的另一位文人,瞿子冶,也设计了一款石瓢壶,这款石瓢壶,后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就是子冶石瓢,子冶石瓢是典型的,人名+壶名的方式组合命名
我们聊聊瞿子冶这个人。瞿子冶和陈曼生啊,他们有很多共同点,首先他们都是文人,都喜欢诗词书画,也都做过官,都对紫砂兴趣强烈,他们自己不做壶,而是凭借文人高水准的审美情趣,设计紫砂壶,让紫砂艺人来制作。巧的是,跟他们合作的这个制壶艺人啊,恰好是同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杨彭年,杨彭年是一位制壶高手,而且他的社交能力应该是比较强的。杨彭年通过和文人们的广泛合作,使得他的历史地位大大上升

陈曼生和瞿子冶,他们身上有很多相同点,当然也有不同之处。陈曼生是人比壶名气大,他被誉为是“紫砂文宗”。他在紫砂壶造型设计上取得的成就啊,是历史独一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将自己的文化理念注入其中,将紫砂壶带到一个更高的高度。陈曼生在紫砂历史上的地位,就相当于唐诗中的李白。

那么瞿子冶呢,瞿子冶正好相反,他是壶的名气比人大,很多人知道子冶石瓢,却不知道瞿子冶。实在是这个壶太耀眼了,而他本人又没有其他出色的作品,但就凭这一款子冶石瓢啊,就足以奠定他在紫砂江湖上的地位。这让我想起一个人——张若虚,我说到这个名字啊,可能有人还没反应过来,这是谁呀?张若虚也是唐朝的一位诗人,他留下来的诗啊,不多,但就一首,就让他名垂千古,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首诗被誉为“孤篇压倒全唐”,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瞿子冶和张若虚很像,他们本人都不够出名,作品也很少,但就凭一件作品,便能让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张若虚的作品是《春江花月夜》,瞿子冶的作品是子冶石瓢。

器型描述

首先子冶石瓢是一个可玩性很强的壶型。它是由多个三角形,巧妙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我们一起来数数,子冶石瓢上有多少个三角。

  • 第一个三角,也是最大的三角。子冶石瓢的整个壶身,包括壶钮。构成了一个大三角。这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壶身和水平线成60度夹角。
  • 第二个三角。壶钮和壶盖,又构成一个小三角。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 第三个三角,壶把自成一个三角。这也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 第四个三角。是由壶嘴撑开,和壶把形成呼应。这是一个虚拟的三角形。
  • 第五个和第六个三角。是壶嘴的上下两边和壶身形成的夹角。还没完呢,把壶翻过来。
  • 底部有三个钉足。互相之间又形成一个等边三角。这样,一共是七个三角形。

一把小小的子冶石瓢壶。上面竟然有七个三角形
不得不说设计巧妙。除了三角形啊,子冶石瓢上面还有两组平行线

  • 首先是壶嘴和另一边的壶身线条。是一组平行线。
  • 壶把的下端和另一边的壶身线条。也是一组平行线。

怪不得看着这么舒服。你以为到这就完了吗?

我告诉你,这把壶数百年来能被世人推崇。深受广大壶友喜爱,有那么高的地位。绝对不是仅凭着几个三角形和平行线。这把壶上还体现了一些哲学思想。

子冶石瓢的壶身是一个梯形。如果加上壶钮就是三角形。也可以叫“金字塔结构”。不管是梯形,还是等边三角形。都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对吧。
但是加上壶嘴壶把以后呢,壶嘴和壶把是有一个向上、向两边拉伸的感觉。这就有了动态的变化。

这叫什么呢?这叫动静结合。一把茶壶,光是一个静物。哎,很普通,你得静中有动。这样一来啊,整个壶就有了活力。

再讲一个。在子冶石瓢上,你能看到大量的直线条。壶身、壶嘴、壶把。这些直线条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刚”,对不对。但是你看它的过度转角部分。都是一些带有弧度的小线条。你看这个壶身和壶底的夹角。壶把的转折处,壶盖的边缘等等。这又体现了什么呢?体现了柔,柔和。有刚的一面,也有柔的一面。

哎,这叫刚柔并济。提醒我们啊,过刚易折。做人做事不可以太过刚硬死板。哎,这也是人生哲理。

我们再来看子冶石瓢的壶钮和壶身。它们的线条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连在一起。但是呢,它又给你一种壶钮是壶身线条的延长。这样一种感觉。这个在书法上面啊,叫“形断意不断”。连中有断,气脉不断。书法贵在气脉不断。一气贯注,上下有承接。这是一种很高阶的审美。哎,你看,艺术啊都是相通的。

再讲讲这个壶钮。子冶石瓢的壶钮,像什么呢?你看它像什么,它是不是像一个小小的拱桥。没错,这种钮就叫桥梁钮。中国古代桥梁本身也是一门艺术。把桥文化融入到壶中。是不是又增加了文化底蕴。再说说壶嘴和壶把。这个壶嘴和壶把之间啊,要做到气韵贯通。如何做到气韵贯通呢。注意看,不管是壶嘴还是壶把。它们都是有粗细变化的。壶把上部从壶身自然生长出来。这里是比较粗的。接下来是慢慢变细。过了转角,越来越细。你能感受到这里有一股气息在流动吗。到了壶把末端,收入壶底。接着又从壶身另一侧穿出。这个用行话讲,叫做:壶把跟着壶型走,壶嘴要随壶把出。注意,壶嘴依然是由粗到细。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壶嘴、壶把要有粗细变化呢?。做的一般粗细不行吗?不行,真的不行。因为缺乏变化,就会显得死板。气息就停滞了。我们知道写书法可以通过下笔轻重。控制笔画粗细。笔画的粗细变化。就是为了营造一种具有张力和对比力的艺术效果。艺术都是相通的。壶嘴和壶把因为有粗细变化。气息才能流动起来。现在你是不是能理解。

最后再来说说石瓢的底。这个壶底啊,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子冶石瓢的壶底有三个钉足。请问,为什么子冶石瓢的底部要加钉足。如果不加,会怎么样呢?。如果你真的把石瓢的钉足拿掉。我告诉你,你会怎么看怎么别扭。可千万别小瞧这几个钉足的作用。壶底下面加上钉足。它将整个壶身,这个实的整体轻轻托起。石瓢壶的钉足,撑起了一个虚的空间。你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这叫虚实结合。客观存在为实,想象为虚。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啊,才会意味无穷。要知道,若有若无也是一种美。我讲完了吗,好像是讲完了。

但是我觉得还没有讲完。还有很多细节。留给你们自己慢慢去推敲。试着像我这样,去阅读一把壶。去理解一把壶。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每一把壶,尤其是那些传统经典壶型。都可以这样去解读,值得细细品味。

景舟石瓢

紫泥

img

img

img

历史典故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期顾景舟常往来宜兴、上海之间,经铁画轩主人戴相明介绍认识了江寒汀、唐云、吴湖帆、王仁辅、来楚生等著名书画篆刻家,令顾景舟的创作思想与艺术格调多了不同视野的养分。

1948 年,当时 34 岁的顾景舟正值壮岁。他精心制作了五把大石瓢壶,除自留一把,余四把慨赠戴相明、江寒汀、唐云、吴湖帆。这五把石瓢壶成就了一段海上文人与一代宗师顾景舟之间的一段传奇故事,也是近代史上最具标杆性的一次文人壶杰作。

器型描述

从细节上观赏,该 “石瓢壶” 壶嘴长短粗细比例恰当,胥出自然,从嘴头至壶身逐渐加粗,从嘴面到流体的边缘线的角度清晰明朗、干净利落;与壶身的连接自然吻合,如树之新枝浑然天生,好像是从壶体上长出来的感觉;嘴的角度恰到好处,嘴面平而挺,内孔圆,这样出水有劲,不易涎水。

壶盖润而挺,盖虽然为平盖,但不是平如水面,实质上是中高周低,中间与边沿仅差一毫米的差距,粗看平整致极,细视略有高低,盖面到盖沿的线条过渡呈自上而下之缓缓走势;盖板线厚薄均匀,线圆润,下边与口结合严密,突出了盖板线的圆整有劲,这样完整的技术处理让眼睛的审美习惯有了变化。

再观其身筒:壶的体形是以两条抛物线结合而成,一条是从口到底的转角处。一条是底中心至底的转角处。两条抛物线虽略有不同,但结合润滑有度,感觉刚中有柔、和顺有劲。身筒外观整体形制为几何三角形,此形由上而下,口沿至下部之过渡最是自然舒展,自二分之一沿到下部的三分之二处为直线,不是太鼓,又不是虚肥,而是挺拔大气,此为 “石瓢壶” 之骨力所在。

壶钮为壶之制高点,有力巧拨千斤之功。钮为桥形,高矮跨度比例恰当 —— 桥中央最狭处慢慢向两边延伸至盖,特别是与盖的结合处在视觉上形成椭圆形,但又不是整个的,而只是个三分之二的椭圆。桥与盖的交接处似明似暗,其内孔与盖的结合处缓转匀称,内孔也是三分之二的椭圆,与桥形钮形成呼应。桥的两侧对称,处理手法难度较大,颇显娴熟完美的制作功力。

壶把与嘴对称,依身筒而生,非强接于壶,不欠不赘、不张扬、不委顿。且流、把呼应,把内、把外都是三角形线条,和润流利,把手的横断面外圆内平似圆头三角形,把握使用方便舒适。源于 “大石瓢壶” 体型较大。

在创作中也非常仔细地考虑到了和谐之美:该壶的足与底面结合清晰利落,三足位置呈等边三角形,均匀协调,不偏不倚,使其整体显示出壶的神韵十足,不愧为智欲其圆、行欲其方、刚柔相济的砂壶珍品。

紫砂的收藏是文化的传承。所谓秀美在壶内,功夫在壶外。紫砂壶的装饰方法很多,从清代曼生等文人步入圈内,紫砂壶从一民间实用器开始逐步蜕庸脱俗.在画家文人的尽情装饰之后,通过刻刀等工具来表现笔情墨趣,肆意纵横而不露刻意痕迹。尽显雅美之韵。用顾景舟先生的话讲:紫砂 “用文人书画以雕刻方式与精湛的壶艺相结合,从而迈进高雅的艺术格调,蜕脱了工匠式装饰的流俗习气。”

posted @ 2023-02-19 16:48  积极向上的徐先生  阅读(23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