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共八本)
副标题: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
主编:何克抗 李克东
出版:北京师范大学
教材包括8本:
一、教育技术学
这本教材出了第二版,详细信息查看: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50755877&ref=SR&sr=13-5&uid=480-0931072-8604102&prodid=zjbk90276j
二、教学系统设计
作者:何克抗 等
出版时间: 2002-10-1
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作者:李克东
出版日期:2003年04月
详细信息(没有详细的目录):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50756401&ref=SR&sr=13-1&uid=480-0931072-8604102&prodid=zjbk315407
详细目录信息: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8706536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全书共十七章内容,具体涉及到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教育技术领域中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设计、教育技术文献检索、调查研究方法、观察与实地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学习反应信息分析法、评价研究方法、解释结构模型法、SPS的应用、模糊数学分析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研究论文的撰写等等。
四、远程教育学
作者:丁兴富
出版日期:2001年11月
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
主编:何克抗 李克东
出版:北京师范大学
教材包括8本:
一、教育技术学
作者:何克抗/李文光
出版时间: 2002-10-1
出版时间: 2002-10-1
内容提要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书共分十章。前两章简要介绍教育技术的定义、学科性质、理论基础和发展历史;第三、四章对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详细论述;第五至九章分别从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教育技术利用、教育技术管理、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评价等五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对教育技术主要研究和实践的内容做了较全面的阐述;第十章对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推动教育改革深化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
本书除作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教材使用以外,也可供其他各类学校、培训机构的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除作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教材使用以外,也可供其他各类学校、培训机构的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导语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书共分十章。前两章简要介绍教育技术的定义、学科性质、理论基础和发展历史;第三、四章对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详细论述;第五至九章分别从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教育技术利用等五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对教育技术主要研究和实践的内容做了较全面的阐述;第十章对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推动教育改革深化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教材使用。
基本信息(没有详细目录):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uid=480-0931072-8604102&prodid=bkbk748644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教材使用。
这本教材出了第二版,详细信息查看: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50755877&ref=SR&sr=13-5&uid=480-0931072-8604102&prodid=zjbk90276j
二、教学系统设计
作者:何克抗 等
出版时间: 2002-10-1
《教学系统设计》在总结我国传统教学设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研究的优秀成果,初步建构了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导一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体系上都与以往教学设计教材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研究。教学系统设计本身是一个迅速发展的领域,但是,很多研究者对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一直认识不够,研究进展缓慢。就“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和“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两个方向的研究而言,人们的注意力往往更多地投向了前者,在我国这种情况更加明显。由于我国对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起步较晚,因而主要侧重于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的介绍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研究。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教学系统设计》第一章用很大篇幅系统地介绍了近三十年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此外,还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本质特征及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使人们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有一个更加明确和清晰的定位。
第二,构建了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使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能够更加深刻和贴切地反映社会转型与技术进步所提出的实际需求。由于教学系统设计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与技术发展息息相关,因此,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的每一发展和变化必然对教学系统设计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超媒体、人工智能、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同时由于建构主义主张的以学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思想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及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使建构主义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为此,《教学系统设计》第四章系统阐述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主要内容和步骤,并提供了一些能够体现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思想的设计实例,便于学习者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思想。
第三,提出了“主导一主体”教学设计理论。“主导一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这两种教学系统设计相结合的产物。该模式在深入分析了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各自的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和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将两种模式取长补短,提出了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型学习环境的“双主”教学系统设计思想,初步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
第四,注重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系统设计》不仅加强了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系统阐述,而且非常重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具体应用及实践,除了在第四章中对不同自主学习策略提供相应实例外,还专门在第六、七章分别给出了针对不同产品的教学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的相关案例,使学习者通过案例的学习,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所发展和创新。
详细信息: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50757347&ref=SR&sr=13-1&uid=480-0931072-8604102&prodid=zjbk337065第一,注重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研究。教学系统设计本身是一个迅速发展的领域,但是,很多研究者对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一直认识不够,研究进展缓慢。就“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和“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两个方向的研究而言,人们的注意力往往更多地投向了前者,在我国这种情况更加明显。由于我国对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起步较晚,因而主要侧重于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的介绍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研究。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教学系统设计》第一章用很大篇幅系统地介绍了近三十年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此外,还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本质特征及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使人们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有一个更加明确和清晰的定位。
第二,构建了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使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能够更加深刻和贴切地反映社会转型与技术进步所提出的实际需求。由于教学系统设计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与技术发展息息相关,因此,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的每一发展和变化必然对教学系统设计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超媒体、人工智能、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同时由于建构主义主张的以学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思想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及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使建构主义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为此,《教学系统设计》第四章系统阐述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主要内容和步骤,并提供了一些能够体现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思想的设计实例,便于学习者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思想。
第三,提出了“主导一主体”教学设计理论。“主导一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这两种教学系统设计相结合的产物。该模式在深入分析了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各自的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和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将两种模式取长补短,提出了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型学习环境的“双主”教学系统设计思想,初步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
第四,注重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系统设计》不仅加强了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系统阐述,而且非常重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具体应用及实践,除了在第四章中对不同自主学习策略提供相应实例外,还专门在第六、七章分别给出了针对不同产品的教学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的相关案例,使学习者通过案例的学习,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所发展和创新。
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作者:李克东
出版日期:2003年04月
详细信息(没有详细的目录):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50756401&ref=SR&sr=13-1&uid=480-0931072-8604102&prodid=zjbk315407
详细目录信息: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8706536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全书共十七章内容,具体涉及到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教育技术领域中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设计、教育技术文献检索、调查研究方法、观察与实地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学习反应信息分析法、评价研究方法、解释结构模型法、SPS的应用、模糊数学分析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研究论文的撰写等等。
四、远程教育学
作者:丁兴富
出版日期:2001年11月
远程教育学学科理论基础、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展望和远程教育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一、二、三章综述了远程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学科知识,即远程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与学派,远程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历史和成果。其中,第二章突出了对远程教育和开放学习两个基本概念的定义和特征的辨析,在广泛借鉴和深人分析国内外相关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定义,同时广泛地讨论了远程教育的术语演变。第三章在论述远程教育理论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远程教育宏观理论、微观理论和哲学理论的划分,并综合了国际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各种理论学派进行建构和评价。第四和第五章分别论述了世界各国和中国远程教育的历史起源、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第六至第十二章分别论述远程教育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内容。《远程教育学》可以作为我国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专业大学本科生高年级“远程教育学”课程的基本教材。对于教育院系其他师生,它也是了解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热点的“远程教育”的有价值的教学参考书。
详细信息: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50756727&ref=SR&sr=13-1&uid=480-0931072-8604102&prodid=zjbk217878
五、教育信息处理
作者:傅德荣 章慧敏
出版日期:2001年09月
本书是以信息科学的思想与理论,技术与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教育信息处理”的研究与应用,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它对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它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可作为师范类专业的学生的教材,也可供教教育工作者阅读参考。
详细信息: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50757047&ref=SR&sr=13-1&uid=480-0931072-8604102&prodid=zjbk324321
六、信息技术与教育
作者:黄荣怀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
详细信息: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50757133&ref=SR&sr=13-2&uid=480-0931072-8604102&prodid=bkbk748650
七、网络教育应用
作者:祝智庭 王陆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
本套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中所属“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子项目的研究成果。它涵盖了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当前普遍开设的八门主干课程,即:《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远程教育学》、《教育信息处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教育应用》和《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
这八门主干课程教材的共同特点是:内容新、体系新。编写组力图按照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在教育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所形成的理论框架进行编写。例如:《教育技术学》是根据国际公认的“94教育技术新定义”来确定该课程的内容体系,完全打破了以“媒体的理论与应用”作为教育技术基本内容的传统模式。又如对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关于这一课程均是围绕以“教”为主而展开——只注重如何帮助教师“教”,而忽视如何帮助学生主动地“学”。《教学系统设计》一书吸收近年来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成果,增添了大量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内容,并且努力把上述两种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形成一种全新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
八门主干课程中还有一些是填补空白的新课程,如《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过去各院校的电教专业或教育技术系开设“研究方法”课,往往是沿用教育系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教材,既不能体现教育技术专业的特色,更不适应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需要。这次我们新编了《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材,不仅填补了空白,从根本上改变了上述被动状况,也使教育技术学建立在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此外,如《远程教育学》、《信息技术与教育》和《网络教育应用》都是适应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日益深入发展而开设的新课程,目前国内高校尚未有这类正式教材。其余的两本如《教育信息处理》和《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在内容和编写体例上也有不少创新,尤其是《教育信息处理》,紧密结合教学过程、测验考试、教材编写等具体教学环节,对所涉及的各种教育信息进行较深入的定量分析与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因而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详细信息: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50757629&ref=SR&sr=13-1&uid=480-0931072-8604102&prodid=bkbk748651
八、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李运林 徐福荫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
本书的内容体系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教学媒体理论”,共四章。分别介绍教学媒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下篇为“现代教学媒体与实践”,共五章。分别介绍光学投影媒体、电声媒体、电视媒体、计算机媒体等几类现代教育媒体,以及由这几类媒体组合的现代教育媒体应用系统。
详细信息: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50757761&ref=SR&sr=13-1&uid=480-0931072-8604102&prodid=zjbk406869
详细信息: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50756727&ref=SR&sr=13-1&uid=480-0931072-8604102&prodid=zjbk217878
五、教育信息处理
作者:傅德荣 章慧敏
出版日期:2001年09月
本书是以信息科学的思想与理论,技术与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教育信息处理”的研究与应用,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它对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它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可作为师范类专业的学生的教材,也可供教教育工作者阅读参考。
详细信息: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50757047&ref=SR&sr=13-1&uid=480-0931072-8604102&prodid=zjbk324321
六、信息技术与教育
作者:黄荣怀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
详细信息: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50757133&ref=SR&sr=13-2&uid=480-0931072-8604102&prodid=bkbk748650
七、网络教育应用
作者:祝智庭 王陆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
本套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中所属“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子项目的研究成果。它涵盖了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当前普遍开设的八门主干课程,即:《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远程教育学》、《教育信息处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教育应用》和《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
这八门主干课程教材的共同特点是:内容新、体系新。编写组力图按照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在教育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所形成的理论框架进行编写。例如:《教育技术学》是根据国际公认的“94教育技术新定义”来确定该课程的内容体系,完全打破了以“媒体的理论与应用”作为教育技术基本内容的传统模式。又如对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关于这一课程均是围绕以“教”为主而展开——只注重如何帮助教师“教”,而忽视如何帮助学生主动地“学”。《教学系统设计》一书吸收近年来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成果,增添了大量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内容,并且努力把上述两种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形成一种全新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
八门主干课程中还有一些是填补空白的新课程,如《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过去各院校的电教专业或教育技术系开设“研究方法”课,往往是沿用教育系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教材,既不能体现教育技术专业的特色,更不适应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需要。这次我们新编了《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材,不仅填补了空白,从根本上改变了上述被动状况,也使教育技术学建立在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此外,如《远程教育学》、《信息技术与教育》和《网络教育应用》都是适应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日益深入发展而开设的新课程,目前国内高校尚未有这类正式教材。其余的两本如《教育信息处理》和《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在内容和编写体例上也有不少创新,尤其是《教育信息处理》,紧密结合教学过程、测验考试、教材编写等具体教学环节,对所涉及的各种教育信息进行较深入的定量分析与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因而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详细信息: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50757629&ref=SR&sr=13-1&uid=480-0931072-8604102&prodid=bkbk748651
八、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李运林 徐福荫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
本书的内容体系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教学媒体理论”,共四章。分别介绍教学媒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下篇为“现代教学媒体与实践”,共五章。分别介绍光学投影媒体、电声媒体、电视媒体、计算机媒体等几类现代教育媒体,以及由这几类媒体组合的现代教育媒体应用系统。
详细信息: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50757761&ref=SR&sr=13-1&uid=480-0931072-8604102&prodid=zjbk40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