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看的眼眶发红。
其实中国人以前的文章,好的有很多,写得这么细的却不多。我的印象是大部分人都郁郁不得志或者施展大抱负去了,停下来看看生活的人相对就少了。
项脊轩志是对于过去的回忆,而且是一种压着感情的回忆。你看他小时候的事情感到很生动,祖母对他怎么宠爱,他怎么读书,后来老婆怎么嫁过来的事情,都不能说是悲哀的,而应该是可爱的,但是就有很伤心很无奈的感觉。直到最后,一句哀叹里夹杂着那么多感情一口气放出来,你才意识到他对于生命无常的感叹。老婆死了,祖母死了,分家,自己考了那么多年考不上,想想小时候的情况和现下的失意,真不知道自己活着是在忙些什么。
同样类似的细致而富含感情的散文还有袁枚的 祭妹文。 感情是很真挚的,个人很欣赏。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总是似乎克制着什么所以不能全然的哭喊起来,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这两篇都是明清时期的散文。那时候的散文的趋势已经走到了这样的一个写作倾向,代入感很强,生活气息很浓,算是小清新吧。同样的作家包括写 湖心亭看雪 的张岱,说自己少年时好华服好怒马好娈童好声妓等等,等到满清入关的时候自己想想,做忠臣怕痛,做奸臣怕被人骂,于是到山里躲起来。
我还有一个欣赏它的原因是,中国古文里对于女子用这种尊重和思念的写法很少见。中国文人擅长刻画仙女美女,洛神赋和长门赋之流美则美矣,终究是仙子,没有神火气息。苏轼倒是写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初读的时候很感动,后来知道他小妾讨了十几二十房,瞬间感觉就没有了。虽然后来知道宋朝的妾是有平等雇佣制度的,雇佣三年,干完之后可以走等等,可就算厘清了思路,感动是彻底的给恶心到了。
posted @ 2019-04-26 10:03  心田居士  阅读(92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