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5-2 博客作业

此作业的要求参见[https://edu.cnblogs.com/campus/nenu/2019fall/homework/5522]

 

2.博客作业(10分)

参见 [http://www.cnblogs.com/easteast/p/7403491.html ],阅读其中给出的材料及评论,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回想一下你曾经对计算机专业的畅想

• 当初你是如何做出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决定的?

答:坦白讲,从高中毕业开始,自己对高校各种类型的专业,以及对自己前景规划都不是很清楚,我想这也是很多同学共同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对各专业领域的不够了解,以及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所以进入大学学习计算机,有偶然的成分,当然,更多的是出于对计算机那种懵懵懂懂的小兴趣。大学四年在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学习,使我已经初步了解计算机专业领域内幕,并对自己以后在此专业领域的定位及发展方向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自身实例依然不够,故下定决心要为自己充电,选择在读研的道路上,继续磨练专业本领。因此考取了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我很开心能够在计算机专业领域能够一步一脚印的前行,我相信我的未来也会更好。

• 你认为过去接触到的课程是否符合你对计算机专业的期待,为什么?

答:我觉得很符合我对计算机专业的期待。因为不管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是由易到难,连续性和专业性逐步递增的,从这方面来讲,我认为是很科学的。就课程内容来看,除了一些必修课之外,设置了很多不同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选择性学习。且从整体上来说,都是符合就业环境客观要求的,所以,我觉得很符合我对计算机专业的期待。

• 你觉得计算机是你喜欢的领域吗,它是你擅长的领域吗?
(注:不可以回答 "不是","是"。请把这当成以后工作时面试题,需要回答足够长度,提供足够信息,让对方了解你。比如,给出为什么。)

答:坦白讲,计算机是我喜欢的领域,但并没有达到擅长的地步。首先,我认为计算机领域是一个范围较大的领域,涉及的内容和涵盖的技术非常之广泛,如果做到擅长,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其次,个人认为在计算机领域天赋平平,虽然有兴趣的因素驱动我去钻研学习,但是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上,例如对某些学术研究方面的认知程度,达不到很高的层次。这也是我选择攻读专业性硕士的原因之一。

(2)考取研究生,对照前人们走过的路和描述未来发展,现在的你

• 自我感觉你已经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有哪些?

答:本人从本科毕业,到研究生入学,期间有过企业开发经验,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可能会略显特殊。
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具备企业级JAVA开发技能,这其中包括JAVA语言、SSM框架、Oracle数据库、Linux操作系统以及其他一些专业技能的运用。
在专业能力方面,由于在企业的环境下有过历练,我认为已具备的能力包括高效的团队协作、团队沟通、问题解决能力,此外还具备在某些专业领域的一定的业务能力。

• 离成为一个合格的计算机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能力上还差距哪些?

答:我认为,自身差距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专业知识除了广度需要拓展之外,还需要更深度的理解掌握,同时应该及时根据技术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②在专业能力和技能上,需要更多总结和完善,比如因为自身能力不足产生的专业上的过失或者错误,应该多多总结经验,避免下次再犯。此外在保证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迅速及时的前提下,多注意细节的处理,例如在保证开发任务按时完成的同时,在时空效率上,多多探索优化方法,进而产出高质量产品。

(3)每天都是一个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学术研究、工程项目、社会实践 (?) ,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努力方向。
• 对照以上你阅读的前人们的经历,你的选择是什么?

答:综合阅读以上材料中前人们的经历,我也产生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我个人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不同学习经历、学习情况、兴趣爱好以及未来规划的,因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偏向或者选择,这是无可厚非的。对我自己而言,作为一个还在学习阶段的研究生,应该在导师的指导和建议下,保证课程任务的同时,在特定的领域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比如我在本科毕业后,曾经从事工程项目的开发,自己也想借助之前的经验,来辅助我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所以我会花相对较多的时间在工程项目中,但这也不是说其他方面彻底放弃,因为人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主体,全面发展才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的强有力手段。

• 在这种选择下,你认为你相比其他同学来说有何优势,有何劣势?

答:很明显,较大多数同学来说,我曾经的工程经验,可以帮助我更快融入工程项目开发之中,这是大多数和我有同样选择的同学们所不具备的。至于劣势,当然也是比较明显的,由于本科毕业没有继续深造学习,使得学习的延续性没有得到接续,这使得我在重回校园之后,对于理论方面的学习有些不适应,说白了就是目前我个人的学习能力比其他同学要弱一些,这一点还需要通过在理论学习上的大量的时间堆积来解决。

• 针对你的选择,你给自己的本学期的规划是什么?

答:明确了自己的选择,自然需要一个规划,我个人的规划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①打基础
既然在研究生这个新征程上已经启航,前期打好一个基础非常关键,这个基础很可能决定以后职业生涯的高度,所以现在要做的是,把每一节课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吸收,然后做好课后总结。
②拔高度
这一切建立在已经有理论知识的支撑之上,即做到学以致用,并且要在重点领域有所突破,这种突破,可能是技术层面的,也可能是精神和能力层面的。每天要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样才能做到“芝麻开花节节高“。

(4)课程期待

• 你对这门课的期待是什么?

答:我的期待是,这门课能够真正以应用为目的出发,让我们能够深入理解软件工程这门学科的精髓之处,当然,完全墨守成规并不是我以后利用这门课程的方式,我想在真正理解并学到东西后,自己在做工程项目时候有所突破创新,因为我知道,企业在利用软件工程这门工具的时候,是为了更科学更有效率的开发项目,而不是为了应用而应用。

• 你打算平均每周拿出多少个小时用在这门课上?

答:按照老师在课堂上的经验,这门课程每周需要在作业方面花费大约10小时去学习巩固。但实际上,以我的个人情况来看,我可能每周要花费15小时以上。

 

3.博客作业(10分)

通读《构建之法》,发布随笔1篇,要求列出5个问题,可以是读后不理解的,或者读后反对的。要有观点、有证据或分析。字数不是直接的考核标准,但是要求长到能把观点表述清楚。

答:

问题一:软件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到底在实际中有何区分的意义?
《构建之法》第一章,1.2.2小节,大致就高校院系设置、课程及理论偏向等方面讨论了软件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的关系,并且引用了诸如托尼·霍尔等一些专家的观点来讨论,最后作者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从业经验,总结了两者的关系。引用书中作者的表述:“软件工程的‘工程’二字意味着它和许多工程领域的学科,以及管理学科有很大的关系”,以及“所有这些和‘工程’相关的学科都有共性,它们和各种‘科学’的学科还是有区别的”。这就引发了我的疑问,就目前就业环境来讲,很多领域或者企业,对两者都有很强的包容性,并且在吸纳人才时,并不做区分;就自我感受来讲,我本科是软件工程专业,目前读研期间是计算机技术专业,但我并没有丝毫的跨领域的感觉。所以我的疑问是,软件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到底在实际中有何区分的意义呢?

问题二:软件工程这门学科,与软件工程师个人能力之间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前者对后者有什么直接的影响?
第三章有讲到,一个软件工程师的个人能力,可以借助一些软件工程方法来衡量,在第3.3小节,也讨论了一个软件工程师的职业发展,但是,就我个人理解,目前很多企业虽然在运用软件工程方法在管理和运营项目,但是其中很多环节却在潜移默化中消失,比如,大部分软件工程师不喜欢且不习惯写各类文档,例如开发文档、测试文档等等,还有一些软件工程师虽然有写文档的习惯,但是内容却极其粗略。再比如行业内面试一个软件工程师的时候,极少有面试官会问到软件工程领域的问题。这些都使得软件工程师对软件工程这门学科重视度的降低,所以照这样看来,软件工程这门学科,对软件工程师个人能力有什么直接的影响呢?

问题三:“剩下的80%”的工作,到底该如何处理,由谁负责最好呢?
正如作者在第六章6.2小节中分析的敏捷流程的问题和解法中说到:“做过项目的人都知道,当你说‘任务都完成了’的时候,那只是说,开发人员认为该写的代码都写完了,但其实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程序员写完功能的时候,我们感觉好像项目完成了80%,殊不知后面的20%往往要花费80%的时间,敏捷流程没有明确表明到底何人何时以何种优先级来完成这20%的任务”,我认为作者抛出的这个问题是实际项目实施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作者却没有进行分析解答,因此我的问题就是,在讲究效率的企业开发模式中,那些“剩下的80%”的工作,到底该如何处理,由谁负责最好呢?

问题四:对于不太专业的用户,我们怎么避免或补救过于随意的需求变更?
作者在第八章8.3小节中,介绍了通过用户调研获取用户需求的一些方法,包括深入面谈、用户调查问卷等。但对于某些不太专业的用户,他可能会在项目进行的任何一个随机阶段进行需求变更,对于这种问题,我们在需求分析阶段,除了用我们的专业性做出一些诱导,来避免此类问题发生外,我们还能做什么?或者在避免不了的情况下,我们还有什么好的补救措施吗?

问题五:本书在第十六、十七章,分别讲了创新、人,绩效和职业道德。但是在实际的绩效管理及各种规范的约束下,创新性如何才能得到解放呢?

 

4.博客作业(10分)

很多人有不为大家所知的本事,而这个能力可以超过周围90%的人。比如课堂中教师提到,如果表现得不像高度近视,如何伪装得不像脸盲,能做40个俯卧撑。当然,也可能是篮球、足球、钢琴、ACM、演讲。

请给出你超出朋侪的特殊技能,并告诉我们,你如何通过何种努力、花了多久获得这样的成就。

答:很惭愧,自己目前所掌握的各项技能,大部分都是大众水平。不过在能力上,倒是真有值得骄傲的一个,那就我的视力,因为我的视力不是一般的好,可以好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公立医院眼科“E字表”,我能清晰的识别表中所有“E”字的开口方向,甚至对招飞体检使用的“C字表”,也基本可以清楚的看清除最后两行的所有“C”字开口方向。当然我的视力并不是无理由的好,这跟我平时的用眼习惯有关。在最伤视力的中学阶段,我就养成了良好的用眼习惯:早起远眺三分钟;读书绝不离书本太近;感觉眼疲劳了,随时停下手上的事情,做眼部按摩;晚上不在光线不好的地方读书;睡前眼保健操等等。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大学。我觉得这也算是一种长时间的努力的结果,即便是这样小小的细节的坚持,时间久了也会对个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5.博客作业 (10分)

采访本课程往届同学(含外校和毕业生,以《构建之法》作为教材的。不含刚好你熟悉的一位软件工程专家)。 现代软件工程这门课已经上了好几年了,以前有很多学生做过团队项目(说不定包括本校的学生),请你们找一个以前的团队采访一下:

当时的项目有多少用户,给用户多少价值? 现在还有人用吗?
这个项目能否给我们团队继续开发,源代码/文档还有么?
项目开发有什么经验和教训
对学好软件工程有什么建议

答:采访结果整理如下

• 当时的项目有多少用户,给用户多少价值? 现在还有人用吗?
121个用户,给东北师大净月校区的同学取快递带来了方便,现在已经不再使用

• 这个项目能否给我们团队继续开发,源代码/文档还有么?
可以继续开发,源代码都在coding.net上共享;博客园团队博客“可以低头,但没必要”有详细开发文档

• 项目开发有什么经验和教训
经验教训是提前做好项目需求分析,因为我们做的是小程序开发,所以提前设计好原型也很有必要。另外团队合作合理安排分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对学好软件工程有什么建议
建议:杨老师的课程节奏紧张有条理,好好听老师讲课就好啦。

 

 

6.博客作业 (5分)

以下统计精确到一百行。

• 你目前的代码量是多少?

答:虽然没有精确的统计过自己的代码量,但是估算以后大概19500行左右。

• 你认为优秀的和一般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根据你的理想选择以下两问中的一个)为了有资格入职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需要多少代码量?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呢?

答:我认为对于一个优秀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讲,为了有资格进入行业内并且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至少需要两万行代码量,而对于一个普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8000行的代码量就有资格进入一个普通的软件公司或互联网公司。而从事高校科研领域,则至少3万行代码量。当然了,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毕竟有些能力是无法通过代码量来绝对衡量的,就像对计算机系统原理的深入理解,或者对于某项科学方法的理解运用,都是无法用代码量衡量的。

• 你计划在本课程结束时,完成多少代码量?这些代码量分布在整个学期中,每周应完成多少代码量?

答:考虑到代码量越大,开发时所需要的设计及思考时间也越多,维护起来也越困难,因此我计划在本课程结束时,完成约5000行代码,平均下来一周需要完成320行左右。

 

7.阅读材料,写心得(10分)

以下两篇博客必读,并务必写一些心得:

(1)你为何要来上课并且认真参与 [http://www.scalerstalk.com/816-attention]

答:学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进步,而学习的大方向是通过课堂获得的,因为很多东西是无法通过自己在书本上直接获得,这也就是学生需要在学校里学习的真实意义。如果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那么认真上课,则是一个学生的天职,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我个人觉得一点也不为过。因此我对每堂课都积极参与并认真听讲。至于文中关于“大学生为什么要认真上课”的讨论,使我想到了专注度,一个人持续很长时间的保持专注度是很困难的,更何况研究生课程设置是一节课持续一个半小时,因此我认为一方面除了需要在客观上,调整一下上课时间,比如按照人类专注度曲线规律,将一节课设置成传统的四十分钟至五十分钟,中间休息五到十分钟,这样既可以让老师得到短暂休息,保持课堂热情,还能够让学生可以在专注度下降的时候,得到缓解,进而总体上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主观上老师方面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互动,让同学们都有参与感,进而提高专注度;学生方面,需要全身心投入,自觉排除一些课堂之外因素的干扰,比如手机,比如打瞌睡等等。当然了,归结起来,还是同学们自身的问题比较多,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课程设置也好,老师的互动也好,都是辅助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只有主动总结自身不足,积极改变不足,然后去适应环境才是大学真正需要做的一门“必修课”,所以与其纠结要不要认真听课,不如把改变自己,让自己能更好的听懂课作为思考的重点。

(2)你在大学中体验到了哪种师生关系 [http://www.cnblogs.com/xinz/archive/2011/05/16/2048044.html]

答:实话说,这篇文章有很多让我似曾相识的点,诸如文中提到的“狱警 / 犯人”以及“路人甲 / 路人乙”这类的师生模式,以及正对教学手段中负担问题模块的讨论。这使得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很有代入感。当然在我心中,相对理想型的师生模式是“哥们 / 哥们”型的,当然是相互成就,关系友好,一起进步前行的“哥们 / 哥们”模式。因为我不希望师生关系太生疏冷漠,我认为师生之间以这种最融洽的方式相处,才能增加沟通,利于学术交流,传道授业解惑也会更容易进行。

 

posted @ 2019-09-09 16:13  刘信鹏  阅读(15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