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三十五岁

收录待用,修改转载已取得腾讯云授权


作者 | 王拥军

王拥军,毕业于天津大学计算机系,拥有从计算机硬件到操作系统安全、从后台服务器到客户端的全平台工作经历。目前在腾讯自选股从事互联网证券软件研发管理。对上市公司及创业团队的产品、文化、经营等具有独到的见解。

个人公众号“水滴的声音”,专注企业文化、团队管理。

前言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35岁的问题。笔者前几天从公司管理角度写了一篇《从华为大龄员工看员工激励、股权激励的问题》,今天从员工自身发展角度再讨论一下。

观点

  • 工资的高低跟年龄的大小无关,只跟个人的产出有关;

  • 工资的高低跟岗位的高下无关,只跟行业的供需有关;

  • 没有持续火爆的行业,也没有彻底消失的行业;

  • 35岁的出路有三种:蜕变、吃老本、转行。

软件工程师就像妓女

昨天去超市,门口贴着一个招聘广告,其中有两个地方吸引了我:

1、35岁以下;

2、月薪3500。

不知道各位敲键盘码代码的软件工程师作何感想。

35岁,不是今天才有这个问题的。只不过,之前轮不到80后的最广大一波人群,所以没有太多人关注。

现在,2017年,1982年出生的也已经35岁了。难怪,35岁的问题开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体力劳动密集型行业,35岁一直都是个坎儿。80后坐在办公室里敲电脑,以为自己不是靠体力,是靠的脑力,所以很少有人考虑过这个问题。

其实,早就有人提出过:软件工程师就像妓女,吃青春饭。只不过,当时大家只是把这句话当做玩笑,没人当真。

没想到,这么快就应验了!

35岁的变化

有几个问题值得探究:

1、许多行业,许多工种,尽管坐在办公室里,真的不属于体力密集型岗位么?

2、35岁,是否是人类体力、脑力的转折点?

“码农”这个词是软件工程师对自己的自嘲,没想到竟然一语成谶。

我不知道生理学家的研究是否表明35岁人类的体力与脑力都有下滑,但是从个人的感受,确实,35岁跟25岁时候的精力真的是无法相比。

无论是对新知识的学习速度,还是敲代码的速度,35岁的我确实比25岁的我下降不少。

工地上的农民工35岁的时候可能跟25岁差不多,然而整天憋在办公室缺乏体力运动的“码农”,35岁的体力跟25岁相比完全不在同一个层次。

那么,作为码农,35岁的我真的要被早早地淘汰了么?未来的道路又在哪里呢?

体力、技术、技艺

我冥思苦想自己的出路,对比35岁的我与25岁的我,看看年龄除了带走“精力充沛”这个优势之外,是否同时给我带来某些伴随着岁月而成长的优势,甚至于:未来当我45岁、55岁的时候,我何以立足在这个世上?

我非常明确目前的社会,尽管我被淘汰,走下坡路,也绝对有饭吃、饿不死。然而,仅仅是“有饭吃饿不死”,这绝非我的愿望。

如果有某些优势是伴随着年龄和经历而成长的,那么,这种优势,我显然要尽力提升、发挥,这样,不仅仅35岁的我会比25岁更有价值,而且在未来45岁、55岁的时候,会更加比现在35的时候具有价值。

经过观察,我发现,医生这个行业,越老越吃香;还有教师、律师、会计师等等。

那么,这些行业跟工地上的建筑工有何区别呢?

经过对比我发现:

工地上的建筑工,25岁跟35岁,做的事情都类似,效果差别不大;

医生和老师就不同了,35岁的医生明显比25岁的医生要靠谱,35岁的老师讲课的水平也绝非25岁能够媲美。

当然了,如果不努力,35岁也有比较差劲的医生和老师,但只要自己肯努力,十年时间,自己的看病经验、讲课风格,确实会有本质的区别。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工地上大部分的工作都比较简单、单调,两只手出力气即可;而看病和教书,经验太重要了,遇到过的病情越复杂,碰到过的学生越调皮,经验积累的越丰富。

其实,如果拿工作“复杂度”来讲,体力劳动也有很多复杂度较高,讲究经验的工种,比如说:焊工、木工、等等。

比如说:焊工,用电焊还是气焊?多高的温度?多大的焊条?焊过之后是否够结实?消耗了多少材料?

难怪总有新闻报道:许多工厂严重缺乏高级技工。

“技工”,是“技术工人”,这说明工人虽多,但懂技术的不多,尤其是技术好的就更少了。

据说某些工程上的焊接工作,全国也就屈指可数那么几个焊工可以搞得定!这就不仅仅是“技术”了,而称得上“技艺”,即:将技术发挥到了艺术的地步。

出自“技艺”之手的,就不叫工业品了,而叫“艺术品”。比如:瑞士手表、紫砂壶。

三大核心竞争力

曾经有人讲过这么个故事:一台发动机坏了,一大堆工人修不好,请来个专家,专家听了听声音,在发动机某个位置划了根线,说“把这里的线圈重新绕一下”,果然,问题就解决了。老板说:划这根线值900块钱,绕线圈的体力活只值100块钱。

软件工程师也好,码农也好,如果一直只会干绕线圈的这种谁都能很快学会的活儿,显然是没有太大价值的,就相当于工地上只会搬砖一样。

那么,软件行业的“技艺”体现在何处呢?

1、时刻关注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保持自己在行业内不至于落后

对于新知识,年轻人往往有两个优势:容易接受、学习速度快。

35岁,学习速度慢,这是自然的,但最可怕的,并不是速度,而是:对新知识的接受意愿不强,甚至排斥,认为自己的知识足够了。

这个弊病,不仅仅软件工程师有,医生、教师、律师、建筑师,也都有!自以为有了十多年的经验,哪里还有什么自己摆不平的问题,于是对于新知识完全排斥,甚至对于业界有何新的变动毫不知情!

软件工程师抱怨软件行业两三年一小变,五六年一大变,那么,医疗、教育、法律、建筑,难道不是么?最新的流行病、手术方式、教育理念、法律条文、建筑标准,这些,哪一个不是年年在变?

2、努力解决自己项目中的疑难问题,提升自己“划线”的能力

绕线圈绕的快,也算是能力的提升。但终归没有“划线”的价值高。

代码写的再快,显然要比一眼就能定位到软件缺陷差那么点意思。

或者,干脆,用完全颠覆性的方案,几何级的提升代码的速度和质量。

3、时刻关注自己从事的事务中,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如果说“划线”仅仅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比这个层次更高的,则是:提出问题。

也就是说:发动机没有故障的状况下,如何提升发动机的性能,如何降低发动机的成本,等等。

35岁的工程师,除非是惰性十足的,许多都能够做到“划线”解决问题的地步,然而正是因为“所有问题都能够解决了”,逐渐失去了上升的可能。

然而,学无止境,技无止境,艺无止境。

供需变化与吃老本

当然,划线有划线的价值,绕线圈有绕线圈的价值,工地上有很多40多岁甚至50多岁的农民工,软件行业自然也缺不了码代码的人,只是价值的差异而已。

其实,即便是人人都能干的搬砖,工资也在不断提升,十年之间提升了十倍以上,比软件工程师的提升都高。

不同职位工资的差异,主要是由供需情况决定的。

工地上工资之所以上涨,是因为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去工地上干苦力活儿,年轻人宁愿拿2000块的工资坐在办公室里,也不愿意风吹日晒挣那6000甚至上万。

十年来,各个大学最为热门的那些专业,为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供应,其中,包括软件。

信息时代的来临,也确实需要如此之多的软件工程师,然而,终有一天,供需的天平发生逆转,那么,个人的价值不再取决于自己的行业,而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技艺水平。

凭什么敲两行代码就要比搬两块砖值钱?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会敲代码,没有人愿意搬砖,那么,搬砖绝对会比敲代码更赚钱!

由于信息时代的继续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需求依然未能得到满足,35岁哪怕只会敲代码的码农,也有钱可以赚,就如同工地上别说50岁了,连60岁的农民工也多得是。今天,餐饮服务行业大多是35岁以下的姑娘,未来,会有更多阿姨在为大家点菜。

所以,即便是技术没有本质提升的软件工程师,也不见得马上就会完全失业,顶多就是变相降薪。

其实降薪这个事情很正常,前几年钢铁行业火爆,钢厂工人收入稳步提升,这两年钢铁需求量萎缩,相关人员收入也下降不少。

只是,习惯了一路上升的世纪宠儿,突然面临转折,终归需要一段时间适应。

被动换行

以上无论技术高也好,低也罢,终归还是能够依靠已有的技术生存下去的。然而,最最糟糕的,是被动换行。

纺织行业伴随着机械化的进展,许多中年工人下岗。软件行业,就一定会长盛不衰么?或者,规模一直会持续暴涨么?

软件,也属于一种基础设施。

电脑硬件经历十多年的飞速发展,革新的速度已经逐渐慢了下来。跟过去十年从M到G的量级飞跃不同,近几年,一直在G的级别。

同样的,软件也一样。大部分行业的软件,某一天,一定会发展到不需要大幅改进的地步。

也就是说:软件的需求依然存在,但需求量已经没有那么巨大了。

比如说:通讯软件、社交软件、视频软件、办公软件,等等。office2003和office2010,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用,windowsXP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用。

导致软件工程师需求减少的,不仅仅是软件的需求,只怕生产率的提升带来的从业人数的减少威力更为强大。

做一个网站,十年前所需要的人力,跟今天所需要的人力,完全不同。

这是因为软件的生产工具得到了大幅的改善。这种改善不仅仅导致工作量的减少,而且导致软件行业的入门门槛更低,甚至导致非专业人士都足以短时间内完成应用软件的开发。

机器能够做得事情很多,所以软件的需求量巨大;机器能够做得事情很多,连软件也能够由机器完成,所以软件工程师的需求量会变小。

某一天,有很多软件工程师需要转行,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农民工都是农民转行做了工人,越是生存状态不佳的人越是喜欢换行,反倒是生存状态好的人换起行来显得被动。

那又能怎样呢?二十多年前,那么多人同时下岗。未来,软件工程师即便要下岗,也不是一次性的,因为企业经营的效率得到了提升,大家不会等到迫不得已才一起裁员。这样也好,再就业的竞争稍微小一点。

结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么,把自己单一的技能做到极致,哪怕只有一个软件工程师的岗位,那也是你的;要么,多掌握几种本领。

以上内容来自作者本人公众号【水滴的声音】(关注企业文化、团队管理)。


原文链接:https://www.qcloud.com/community/article/816271

posted @ 2017-05-04 21:25  琉璃块  阅读(47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