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华健,我觉得有那么几个时期:
1986-1991:由一个助理到一个可以发唱片的歌手,而且唱片卖的还不错。此时周华健正是 26-31岁,这个男性的事业上升期,我觉得对于音乐事业的追求,或者说对于成功、成名的渴望,是内心最重要的想法。在当时滚石唱片越来越好的情况下,在 当时台湾乐坛越来越成熟的大环境下,对于华健来说,是个难得的好机会,当时他也比较满足于自己当时的地位和状态,对于未来的想法只是做更好的音乐、或更大 的殊荣而已,但是具体是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殊荣可能自己都不清楚。我记得华健去年在一个访谈中说,大概意思是那个时候他有点懒,有点沉醉于自己当时的 状态,对于未来,渴望但模糊,要不是李宗盛对于他的督促,可能就会不自觉地止步不前了。
1991-1997:红了。一首周华健自 己写不出歌词,直到录音前一晚上,不得不打电话向李宗盛求助,李宗盛坐在宾馆的洗手间里,写出了那首歌的歌词,于是就是这首歌,华健由一个比较有名的歌手 直接蹿红至当红歌星,这首“爱到尽头,覆水难收”的歌,日后成了他的保留曲目,甚至很多国人知道这首歌大大超过了其原版的飞鸟凉。1992年,华健成立了 自己的摆渡人音乐工作室,1993年,《花·心》的出版,标志着属于周华健时代的到来。顺便说一句,1993年是个流行歌坛非常热闹的一年,很多人对于 1995年的记忆深刻,其实1993年也是个丰收的一年,《爱如潮水》、《涛声依旧》等歌曲在两岸都掀起了热潮。而此时此刻的周华健,也完全享受在成功的 喜悦之中,这从他“今夜阳光灿烂”演唱会后的举动可略窥一二,而作为滚石唱片,也将包装重点放在了这个当年的小助理身上。就在《花·心》热潮尚未褪去的时 候,滚石开始考虑周华健接下去的路怎么走,最后,滚石给周华健劈出两条路来,第一,在台湾,延续《花·心》的阳光形象,并将其发挥至极致,于是1994年 有了那张我个人认为华健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一张专辑《风雨无阻》,这张专辑无论是从封套照片、内页形象、文案文字、歌曲名称等各个方面,把周华健的阳光形象 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一生微笑,同看雨过天晴”,我相信大家对这句文案应该不会陌生,也是因为这句话,我当年彻底喜欢上了周华健。而这句文案的背 后,就是周华健=阳光的实质。第二,当时1993年,滚石在香港成立了香港滚石,而周华健又是香港人出生,于是在1994年,滚石给周华健出版了第一张粤 语专辑《有弦相聚》,这张几乎是周华健经典国语歌曲翻唱的粤语专辑为日后周华健进入香港市场打了头针,也为“天王杀手”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周华健在这个疯狂的年代里,把全身心地放在了音乐上,导致了那个时候传出了家庭不和的传闻。我不知道周华健那时候对于家庭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但是从 他后来的只言片语中,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一些不好的感觉。华健在近几年的访谈中时常说起,那时候自己对于家庭和妻子的不满和失落,虽然现在觉得那时候自己 身不由己,现在想想对不起,但是可见在当时那个全民迷他的状态下,一个人是很难做到完全清醒的,这也不能怪他,放到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无法冷静那颗极度疯 狂的心。
时间终于到了1995年,这个周华健最疯狂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他一共出了五张唱片,分别是第二张粤语专辑《弦途有你》、国语《爱相随》、国语《我愿意 去等》、英文合辑《forever young》、第三张粤语专辑《弦弦全全》。这个事情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当时确实做到了。这一年,是他中、英、粤专辑大获丰收的一年,而这两张粤语 专辑也彻底奠定了他在香港“天王杀手”的地位。但是忙碌近乎于极致的工作,带来的是内心的空虚与迷惑。周华健说,那个时候感觉自己的人不是自己的,有一 次,参加完一个演出,回到家后半夜了,睡不着,到了六点,公司的车又在楼下等自己,又要去机场到外面演出。这种超乎常人的工作状态和频率,带来的后果是自 己对于音乐的迷失。这一年的这些唱片,虽然数量多,但是总体制作水准还不错,原因在于背后的制作团队,当时台湾最好的制作团队的支撑,加上周华健本人对于 音乐质量的苛求。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毕竟那时候已经不能像早期一样,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琢磨专业上的研究了,所以在我听来,《爱相随》专辑相对于《风 雨无阻》等专辑,略显水了一些,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了。
其实对于这种状态,周华健自己内心也明白,所以才会有1996的改变,但是那个 时候,他已经控制不住这个局势了,话句话说,谁也控制不住这个局面了。周华健在华语地区的火爆,已经超出了所有人想象,华健自己也说,那会儿有时候觉得自 己是个神,没有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但是,物极必反、月满则亏,就在他最红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离他的下坡路不远了。
太长了,先写到这儿,下次再接着写。
接着说。
1996年,周华健在香港红馆唱了19个晚上,也创下了台湾来的歌手在红馆当时的最高记录,当时有记者记录到,在红馆以往开唱的歌手里,都是粤语歌占了 大部分,没有一定数量的知名粤语歌,一般不敢在红馆开唱,但是周华健,唱着国语就来了,国、粤几乎混掺对半的演唱会,也创了红馆的一个记录。
关于这个系列的个唱,就不多说了,那是周华健当时的一个记录,也是一个衣锦还乡的辉煌。作为周华健自己来说,在大红大紫的情况下,他的内心还保持着一份清 醒,在做完《爱相随》之后,他就出现了危机感,接下去该做什么样的音乐?怎么样才能不把自己束缚在原来音乐的范畴里,怎么才能不重复自己?这种创新的意 识,对于极致状态的下的歌星来说,是很难得的,于是周华健艰难地走出了寻找“新周华健”的音乐摸索之路,只是当年他恐怕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走,就是整整 十年!
起初,音乐创新之路并不好走,该怎么创新?怎么不再重复自己?怎么走一条新的周华健的音乐风格?于是,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华健和他的 乐队决定先从改变原有的开始,他们把周华健11首经典歌曲,做了不插电版的重新编曲,力求突破大众对于这些歌曲的原有认知,竖立起新的周华健的一个起点。 只可惜,这张具有历史性突破的专辑,除了那首《小天堂》的主打歌之外,其他的并不被大众所认可,当时甚至有人觉得这就是炒冷饭。
演唱会再继 续,崇拜和疯狂在继续,但是唱片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失败,使得周华健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心态,舞台上热闹和录音室里的冰冷,让他心生矛盾,在这种矛盾 状态下,他做出了一张充满矛盾的唱片《爱的光》,这张他自己认为可以大卖最终却大败的专辑,其实充满了改变和创新,也充斥了矛盾和彷徨。
在音 乐创新上失败日渐严重的周华健,在1996年底,又在香港遭受到了打击,年底出的第四张粤语专辑《生,生活》一败涂地,其实这是一张非常完美的专辑,个人 认为是周华健所有专辑里品质最高的一张,可惜很多音乐圈的潜规则和很多他所不能决定的事情的发生,让这张完美的专辑很快就销声匿迹,甚至从此周华健在香港 一落千丈,在完美地到达高峰之后,盛极而衰。
诚然,这种落差并不是周华健本人所造成的,但是对于他本人来说,这种落差的出现,让他有个更清醒 的认识和更理智的状态,这未必是件坏事。这个时候,周华健再一次陷入了迷茫,而滚石唱片也犹豫了,是继续让周华健在音乐上自由发挥地进行改变,还是需要重 新给他规划一条路,重新拾回市场对他的信心,显然,作为唱片公司,选择了后者。
滚石唱片这个时候做出了一个对于周华健的定位,即“国民歌手” 的定位,要让周华健的歌从8岁到80岁的都能唱,这是和早先的阳光歌手一脉相承一种市场定位,如果说阳光歌手是早期年轻时候的一种大众情人的形象,那么在 周华健即将步入不惑年龄之际,将其定位成成熟、亲和的大众朋友的形象,是完全正确的。这两者的共同点,就是:亲和,这也是周华健那么多年赖以生存的一个非 常重要的要素。
找到了这么一个定位,很快的,在1997年4月,《朋友》专辑的发行就顺风顺水了,对于唱片市场来说,这是一个成功;然而对于周华健的音乐创新之路而言,这是一个倒退。
幸好,这个倒退是暂时的,这个成功也是暂时的。《朋友》之后,在同年年底,滚石尝试给周华健发行了第五张粤语唱片后,效果不佳,于是对于周华健的香港之旅渐渐收手,这也为周华健从98年开始真正的音乐创新之路腾出了精力和时间。
周华健的音乐创新之路,坎坷而又艰辛,甚至一度得了抑郁症。
1986-1991:由一个助理到一个可以发唱片的歌手,而且唱片卖的还不错。此时周华健正是 26-31岁,这个男性的事业上升期,我觉得对于音乐事业的追求,或者说对于成功、成名的渴望,是内心最重要的想法。在当时滚石唱片越来越好的情况下,在 当时台湾乐坛越来越成熟的大环境下,对于华健来说,是个难得的好机会,当时他也比较满足于自己当时的地位和状态,对于未来的想法只是做更好的音乐、或更大 的殊荣而已,但是具体是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殊荣可能自己都不清楚。我记得华健去年在一个访谈中说,大概意思是那个时候他有点懒,有点沉醉于自己当时的 状态,对于未来,渴望但模糊,要不是李宗盛对于他的督促,可能就会不自觉地止步不前了。
1991-1997:红了。一首周华健自 己写不出歌词,直到录音前一晚上,不得不打电话向李宗盛求助,李宗盛坐在宾馆的洗手间里,写出了那首歌的歌词,于是就是这首歌,华健由一个比较有名的歌手 直接蹿红至当红歌星,这首“爱到尽头,覆水难收”的歌,日后成了他的保留曲目,甚至很多国人知道这首歌大大超过了其原版的飞鸟凉。1992年,华健成立了 自己的摆渡人音乐工作室,1993年,《花·心》的出版,标志着属于周华健时代的到来。顺便说一句,1993年是个流行歌坛非常热闹的一年,很多人对于 1995年的记忆深刻,其实1993年也是个丰收的一年,《爱如潮水》、《涛声依旧》等歌曲在两岸都掀起了热潮。而此时此刻的周华健,也完全享受在成功的 喜悦之中,这从他“今夜阳光灿烂”演唱会后的举动可略窥一二,而作为滚石唱片,也将包装重点放在了这个当年的小助理身上。就在《花·心》热潮尚未褪去的时 候,滚石开始考虑周华健接下去的路怎么走,最后,滚石给周华健劈出两条路来,第一,在台湾,延续《花·心》的阳光形象,并将其发挥至极致,于是1994年 有了那张我个人认为华健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一张专辑《风雨无阻》,这张专辑无论是从封套照片、内页形象、文案文字、歌曲名称等各个方面,把周华健的阳光形象 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一生微笑,同看雨过天晴”,我相信大家对这句文案应该不会陌生,也是因为这句话,我当年彻底喜欢上了周华健。而这句文案的背 后,就是周华健=阳光的实质。第二,当时1993年,滚石在香港成立了香港滚石,而周华健又是香港人出生,于是在1994年,滚石给周华健出版了第一张粤 语专辑《有弦相聚》,这张几乎是周华健经典国语歌曲翻唱的粤语专辑为日后周华健进入香港市场打了头针,也为“天王杀手”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时间终于到了1995年,这个周华健最疯狂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他一共出了五张唱片,分别是第二张粤语专辑《弦途有你》、国语《爱相随》、国语《我愿意 去等》、英文合辑《forever young》、第三张粤语专辑《弦弦全全》。这个事情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当时确实做到了。这一年,是他中、英、粤专辑大获丰收的一年,而这两张粤语 专辑也彻底奠定了他在香港“天王杀手”的地位。但是忙碌近乎于极致的工作,带来的是内心的空虚与迷惑。周华健说,那个时候感觉自己的人不是自己的,有一 次,参加完一个演出,回到家后半夜了,睡不着,到了六点,公司的车又在楼下等自己,又要去机场到外面演出。这种超乎常人的工作状态和频率,带来的后果是自 己对于音乐的迷失。这一年的这些唱片,虽然数量多,但是总体制作水准还不错,原因在于背后的制作团队,当时台湾最好的制作团队的支撑,加上周华健本人对于 音乐质量的苛求。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毕竟那时候已经不能像早期一样,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琢磨专业上的研究了,所以在我听来,《爱相随》专辑相对于《风 雨无阻》等专辑,略显水了一些,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了。
其实对于这种状态,周华健自己内心也明白,所以才会有1996的改变,但是那个 时候,他已经控制不住这个局势了,话句话说,谁也控制不住这个局面了。周华健在华语地区的火爆,已经超出了所有人想象,华健自己也说,那会儿有时候觉得自 己是个神,没有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但是,物极必反、月满则亏,就在他最红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离他的下坡路不远了。
太长了,先写到这儿,下次再接着写。
1996年,周华健在香港红馆唱了19个晚上,也创下了台湾来的歌手在红馆当时的最高记录,当时有记者记录到,在红馆以往开唱的歌手里,都是粤语歌占了 大部分,没有一定数量的知名粤语歌,一般不敢在红馆开唱,但是周华健,唱着国语就来了,国、粤几乎混掺对半的演唱会,也创了红馆的一个记录。
关于这个系列的个唱,就不多说了,那是周华健当时的一个记录,也是一个衣锦还乡的辉煌。作为周华健自己来说,在大红大紫的情况下,他的内心还保持着一份清 醒,在做完《爱相随》之后,他就出现了危机感,接下去该做什么样的音乐?怎么样才能不把自己束缚在原来音乐的范畴里,怎么才能不重复自己?这种创新的意 识,对于极致状态的下的歌星来说,是很难得的,于是周华健艰难地走出了寻找“新周华健”的音乐摸索之路,只是当年他恐怕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走,就是整整 十年!
起初,音乐创新之路并不好走,该怎么创新?怎么不再重复自己?怎么走一条新的周华健的音乐风格?于是,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华健和他的 乐队决定先从改变原有的开始,他们把周华健11首经典歌曲,做了不插电版的重新编曲,力求突破大众对于这些歌曲的原有认知,竖立起新的周华健的一个起点。 只可惜,这张具有历史性突破的专辑,除了那首《小天堂》的主打歌之外,其他的并不被大众所认可,当时甚至有人觉得这就是炒冷饭。
演唱会再继 续,崇拜和疯狂在继续,但是唱片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失败,使得周华健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心态,舞台上热闹和录音室里的冰冷,让他心生矛盾,在这种矛盾 状态下,他做出了一张充满矛盾的唱片《爱的光》,这张他自己认为可以大卖最终却大败的专辑,其实充满了改变和创新,也充斥了矛盾和彷徨。
在音 乐创新上失败日渐严重的周华健,在1996年底,又在香港遭受到了打击,年底出的第四张粤语专辑《生,生活》一败涂地,其实这是一张非常完美的专辑,个人 认为是周华健所有专辑里品质最高的一张,可惜很多音乐圈的潜规则和很多他所不能决定的事情的发生,让这张完美的专辑很快就销声匿迹,甚至从此周华健在香港 一落千丈,在完美地到达高峰之后,盛极而衰。
诚然,这种落差并不是周华健本人所造成的,但是对于他本人来说,这种落差的出现,让他有个更清醒 的认识和更理智的状态,这未必是件坏事。这个时候,周华健再一次陷入了迷茫,而滚石唱片也犹豫了,是继续让周华健在音乐上自由发挥地进行改变,还是需要重 新给他规划一条路,重新拾回市场对他的信心,显然,作为唱片公司,选择了后者。
滚石唱片这个时候做出了一个对于周华健的定位,即“国民歌手” 的定位,要让周华健的歌从8岁到80岁的都能唱,这是和早先的阳光歌手一脉相承一种市场定位,如果说阳光歌手是早期年轻时候的一种大众情人的形象,那么在 周华健即将步入不惑年龄之际,将其定位成成熟、亲和的大众朋友的形象,是完全正确的。这两者的共同点,就是:亲和,这也是周华健那么多年赖以生存的一个非 常重要的要素。
找到了这么一个定位,很快的,在1997年4月,《朋友》专辑的发行就顺风顺水了,对于唱片市场来说,这是一个成功;然而对于周华健的音乐创新之路而言,这是一个倒退。
幸好,这个倒退是暂时的,这个成功也是暂时的。《朋友》之后,在同年年底,滚石尝试给周华健发行了第五张粤语唱片后,效果不佳,于是对于周华健的香港之旅渐渐收手,这也为周华健从98年开始真正的音乐创新之路腾出了精力和时间。
周华健的音乐创新之路,坎坷而又艰辛,甚至一度得了抑郁症。
未完待续。
1998年,对于之前一年发行好几张唱片的周华健来说,半年过去,迟迟没有动静和消息,市场等不住了。然而这个时候,周华健却告诉大家,他改变了,他的 新专辑不会在做那些朗朗上口的歌了,也许他的新歌那是那么在第一时间抓人耳朵的,也许他的歌需要静下心来品品去听的,他想给大家更多的思考和聆听。在市场 的千呼万唤之下,8月份,《有故事的人》发行。
这个时候,市场发现,等待了半年多的国民歌手居然出了这么一张专辑,跟《朋友》跟《爱相随》跟 《花·心》完全不一样的专辑,甚至还跟李宗盛、品冠一起哼起了三个男人的烦心事。这都哪儿跟哪儿啊?我们的无事不可给大家带来阳光微笑的国民歌王怎么一夜 之间,成了皱着眉头、说着烦心的邻家大叔了?《有故事的人》?有那么沧桑吗?听完一张专辑,除了会哼两句“最近比较烦”之外,什么也没记住,这还是周华健 吗?
不过市场还是宽容的,对于国民歌王的一时转变,还带着宽容的态度,所以《有故事的人》还是让周华健感觉到一点安慰,虽然跟两三年的销量不能比,但是毕竟跟自己的预期相去还不是太远,于是这么一想,他继续在创新和改变的道路上撒着欢儿的跑了。
99年,他推了内地春晚的邀请,赶去伦敦,录制他的新一张英文专辑,这张专辑里,第一次听到了周华健在唱片里唱摇滚,终于,周华健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其实他一直最爱摇滚,事实上,从他现场的演唱来看,他唱摇滚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他是一个天性爱闹爱玩的人,让一个喜欢摇滚的人长年地唱着深情的情歌,这个 时候,我们才感觉出周华健的一丝无奈和渴望。
于是,有了一,就有了二,唱一曲摇滚还不够,周华健需要更多,也需要更多的音乐风格,他要尝试更多的音乐形式。没想到,这一尝试,正式宣告了他在市场上的第一次被“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