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上艺术品拍卖的日趋火热,以艺术家—艺术经纪人—实体画廊三者为核心的传统交易模式正受到严峻的挑战。
上个月是艺术界的“黄金月”,不但有弗里兹艺术博览会(Frieze Art Fair)、特纳奖(The Turner Prize)这两场“重头戏”登场,而且成功搭建网上艺术平台的萨奇画廊(Saatchi),在伦敦市中心切尔希(Chelsea)的帝王路(King's Road)占地7万平方英尺的新址开张,也为艺术界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在艺术世界里,光彩夺目的10月并不能令所有的人都欢欣鼓舞。
最近,有“当代艺术第一红人”之称的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又有“惊世骇俗”之举。他绕过了自己的艺术经纪人,直接将作品送到网络平台上进行拍卖。虽然,你可以将这个行为理解为艺术家个人不按常理出牌,但这个行为却着实撼动了传统艺术市场的交易规则,令整个艺术交易行业为之震惊。随着网上艺术品拍卖的日趋火热,以艺术家—艺术经纪人—实体画廊三者为核心的传统交易模式正受到严峻的挑战,到底这种模式在当下的环境中还能存活多久?是否在不久的将来,在艺术界,实体画廊就将难觅踪迹?在深入接触了众多艺术交易的圈内人士之后,三维室内设计网站Mydeco的艺术版编辑安妮·逖金(Annie Deakin)就撰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网络世界将引发一场当代艺术交易的革命。
开设艺术网站的事情可以追溯到上世纪,1999年,“眼球风暴”(Eyestorm)已经开始在网上出售当代艺术作品了。但是,虚拟艺术网站对实体艺术画廊造成猛烈冲击,还要从萨奇画廊开始说起。
2006年,萨奇(Saatchi)开创性地启动了网上画廊——“您的画廊”英文版,免费为艺术家提供作品展示的全球平台,借助网络的交互技术,艺术家和收藏家跳开画廊、拍卖中间商直接对话的梦想成为现实。短短两年之内,这个网站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供艺术家和收藏家会面聊天和展示艺术作品的集会点。接着,去年,萨奇又将触角深入中国艺术领域,如法炮制了网上画廊的中文版,不但吸引了众多年轻的艺术家和艺术投资人,更网罗了张晓刚、王广义、岳敏君、曾梵志等中国当代艺术炙手可热人物的最新作品。与此同时,来自虚拟世界的冲击波对于传统画廊来说是如此迅猛,令人感到措手不及,但这还仅仅是个开始。其后蜂拥而来的还有55 Max以及真实艺术公司(The Real Art Company)等艺术网站,虽然这些网站在艺术作品销售领域各有所侧重,但毫无疑问,它们的存在和壮大,已经让传统艺术交易行业人士打心底感到了阵阵凉意。艺术经纪人们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艺术家在将来还会需要实体画廊吗?”
不过,试着从艺术家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不介入到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是否还会有人注意到他们的存在?创立威尔的艺术仓库(Will's Art Warehouse)和买得起艺术节(Affordable Art Fair)的威尔·拉姆齐(Will Ramsay),曾经以传统艺术交易手法的捍卫者的立场评论说:“鉴赏和购买艺术品,是个相当微妙而难以言喻的过程,你必须在合适的光线之下看到艺术品的三个维度,而在屏幕上这两个要素不可能同时被满足。”而威尔·拉姆齐也很明白,有人会对此观点反唇相讥:“很多人不喜欢闯入画廊,觉得气氛不适合他们。这也是为什么他们选择了在虚拟的空间里购买艺术品。而他们发现自己买了一幅名不副实的作品时,他们还得有能力把它退回去。”
威尔·拉姆齐对购买者的心理已经相当了解,因为安妮·逖金也在她的朋友圈子里发现了这个现象,她的一个朋友,室内设计师皮亚·马登(Pia Munden)购买照片的经历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和很多人一样,皮亚·马登在购物方面也经常拿不定主意。这一次,不知什么原因,她在“眼球风暴”上看中了瓦内萨·沃伦(Vanessa Warren)的一幅“粉色玫瑰”,“当时它在网上的待售价格是375英镑,而我最后回复了电子邮件说我愿意出250英镑。”而现在,这幅作品正在从美国运往英国的途中。
“如果放在艺术画廊里,我还必须和艺术经纪人讨价还价,估计这笔生意就做不成了。”显然,把作品放到网络上直接销售,让年轻艺术家有了更多和市场接近的机会,而更多普通人也会在偶尔怦然心动之后,做一回业余买家。 而从现在的国际局势看来,投资艺术品对投资人来说硕果仅存的安全可靠的投资项目,当代艺术的作品就像黄金一般,所具备的保值能力和升值能力将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更充分地显现出来。达明安·赫斯特的这次出手,对于艺术界来说可能是一个标志——虚拟网络即将使艺术品的商业化更进一步,艺术家更进一步地涉入到了商业之中,也许在未来,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必须是一个销售精英或者成功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