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关于结对编程的体悟与实践

  在结对编程这一部分我曾讲过很多的注意点,比如代码变量命名风格、缩进风格、注释风格,前后语句次序风格,等等。然而这里还有一些新的东西。代码风格这个老掉牙的话题咱们先搁置不谈,而说说在结对编程中同样重要的其他注意点。

  Step1:“自己改+你说我看”:不符合共同协定的编码风格的地方,一律修改

  我们需要在一开始就商定好代码风格,比如哪些地方需要换行,变量的命名规则等等。

  然后,先过自己这一关——自己对代码进行修改。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函数名为anothermain,这是什么鬼意思?这种根本不知其所以然的命名,必须根除。还有像enternum这样的变量,也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应该改为characterNum这种规范的命名。

  在自己认为没有大毛病之后,还需要对方对自己进行挑错。在这里,挑错要注意一个原则:不要在鸡蛋里挑骨头,要本着找出有意义的错误的原则,认真查错。比如,“这样的函数命名会不会和以后的命名冲突,从而引起歧义?”

  Step2:探讨潜在的逻辑问题,预防“逻辑灾害”的发生

  Step3:修改完后也不松懈,继续进行经验总结

  总结这个步骤,是让我们“事半功倍”的不二捷径。它不容忽视

 

         然而,如果我们进行过程序优化,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很令人诧异的结果——代码的运行时间变成了原来的两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新的函数中,我采取了反复调用子函数的措施来精简代码。而在我的子函数中,我为了继续精简代码,又套用的新的子函数,这里进行了两次的套用。而在判断是否为一个单词并进行储存的时候,这种层层调用的次数是超乎想象的。正是这里头的反复嵌套,大大拖慢了程序的运行速度。

  接下来是进行修改,在不损失代码简洁性的前提下进行代码优化,其中主要是性能优化。我首先要做的是把两层的函数嵌套改为一层。

  注意,在这里我并没有把子函数放上来,是出于阅读的简洁性和直观性——直接把我的实践结论告诉大家,而不是用代码和大家继续兜圈子。

  通过将两层的函数嵌套改为一层,我的子函数从原来的16行变成了42行,可以说复杂了不少,但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运行效率。

  代码的运行时间大约是最初运行时间的 1.4 倍。

  这个结果比第一次优化的结果好了不少,但没有达到本次代码优化的最终目的——在不损失性能的前提下进行感官上阅读体验的提升。当然,我也已经知晓了代码变慢的原因——函数嵌套和函数调用花去了太多无用的时间,接下来的优化步骤也明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