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odb 分片操作 介绍

为什么需要分片操作?由于数据量太大,使得CPU,内存,磁盘I/O等压力过大。当MongoDB存储海量的数据时,一台机器可能不足以存储数据,也可能不足以提供可接受的读写吞吐量。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在多台机器上分割数据,使得数据库系统能存储和处理更多的数据。

  • 当单个MongoDB节点的数据量过大的时候,我们通常考虑将数据切分为多个shard,也就是切分为多片。
  • (一)数据分片之后,整个集群中的MongoDB节点就分为了三类,一类是Router节点,实现前端路由,客户端由此接入,且让整个集群看上去像单一数据库,前端应用可以透明使用。一类是Config节点,存储了整个 元数据ClusterMetadata,其中包括 chunk信息,明确知道客户端请求的数据在哪个shard节点上。第三类,shard节点,存储真实的数据,将原有的数据集分片之后平均存储在每一个shard节点之上。

  • (二)MongoDB的分片机制上建立在副本集概念之上的概念,因为这里每一个shard节点都将组成一个副本集,使每一个shard节点的数据具有高可用性。这里需要补充一个chunk的概念,大数据集首先是切分为多个chunk,之后再将chunk发布到各个shard节点中,就是每一个shard节点的数据都是一个一个的chunk组成的。那么chunk又是基于什么标准切分出来的呢?是这样的,一般在切分chunk的时候,会指定索引,比如age,如果在一个collection中给age这个字段创建了一个索引,那么切分chunk的时候,就以age这个索引来切分,使得1~60岁这个年龄阶段的数据能够根据不同的区间范围,切割为多个chunk,例如1~15岁为一个chunk,15~20岁一个chunk,21~30岁一个chunk,31~60岁一个chunk,每一个chunk的数量大小均等,因此整个collection就被切割成为了3个chunk,chunk信息将会保存至config节点中,而chunk数据将会保存在每一个shard节点中。

  • (三)shard分片的衡量的标准,也就是根据哪个索引(切片键)进行切片(让经常写的数据尽量离散分散到各个shard中,让经常读的数据尽量集中到一个shard中)
1:基于范围range做分片
例如:以年龄、时间等切片
 
2:基于离散列表切片
例如:以区域、地名等数据切片
 
3:基于hash值进行随机切片
例如:以热点人物(例如:aa和bb)做hash之后切片
posted @ 2017-11-05 17:30  ~小学生~  阅读(53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